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讲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概括文意-2-考点一考点二典题举例技巧总结对点训练考点分析筛选整合信息对论述类文本阅读来说,“筛选整合信息”主要考查考生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其中,“信息”主要指文中介绍的最新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和作者观点等。“筛选”即根据阅读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整合”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使之符合题目要求。-3-考点一考点二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及其变异陈晓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乡土文学”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有关。“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对“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是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但它也是“现代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现代性”的思潮中,人们才会对“乡土”有特别的强调,才会试图关怀“乡土”的价值,并且以“乡土”来与城市或“现代”对抗。中国的“乡土文学”有着它的现代起源,那就是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人建构起来的乡土传统(准确地说,是对这些人的叙述建构起来的传统)。实际上,“乡土文学”最本质的含义应该是“乡愁”,也就是反现代性的怀乡病,那是“离去”与“归乡”的二元想象置换。-4-考点一考点二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当然,乡愁也是一种古典经验。《论语·子路》中的“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是最早的美化家乡的说法。《列子·天瑞》中的“有人去乡土、离六亲”,是最早的表达关于乡土离别的感情的叙事。中国古典诗词中关于怀乡的表达不胜枚举,李白的“低头思故乡”妇孺皆知,但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令李白不敢题诗,不是李白诗不逮,而是他怀乡病重。古代的怀乡是单向度的,那是一种对故土和家人本真的单纯的怀念。现代的怀乡则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是与当下经验对立的怀旧态度,或者是与城市生存对抗的乡村想象。-5-考点一考点二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回望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是一种素朴的存在,是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例如,鲁迅对乡村困境的切身体验,沈从文那种抹不去的怀旧和诗情,或者废名的那些玄妙的生存事实。这并不是说,乡土叙事就一定要沿革现代中国的传统,也不是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如此评价显然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然而,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叙事”中,看不到那么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当代“乡土叙事”确实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观念性的批判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更加个人化的“乡愁”式的乡土记忆被更强大的家国叙事覆盖。用点形象化的说法,当代“乡土叙事”已经被现代性占据,因为自重已经太重,结果是载不动一点“乡愁”。-6-考点一考点二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尽管我们一再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更趋向于个人化叙事,但在乡土叙事这一点上,家国叙事还是占据上风。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乡土文学”在现代之初,显得更单纯或质朴些;而当今的“乡土叙事”则要厚实复杂得多。这两者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是存在一种差异,只是表明了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至今所发生的深刻变异。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由此可看出中国20世纪文学中现代性的流变轨迹。(选自《文汇报》,有删改)-7-考点一考点二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下列不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的原因的一项是()A.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不再是古代单向度的怀乡。B.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土叙事”中,看不到浓郁的或深重的怀乡病。C.当代“乡土叙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被现代性占据,载不动一点“乡愁”。D.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并不能说明当代的“乡土叙事”就不如现代之初的“乡土文学”。思路解析本题要求分析“原因”,D项对应原文第四段,目的在于分析“这两者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与题干无关,属于答非所问。D-8-考点一考点二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筛选整合信息题的四个解题方法1.根据要求,确定目标。审读时先要明确题干是“表述(不)正确”类还是“(不)属于”类,后者的选项有的是答非所问,即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却不是在回答题干所问的问题。如上题。2.速读全文,准确寻找。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的区间。筛选的范围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多段甚至全篇。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有的选项可以找到对应的原文,有的选项可以找到几处原文,要依据试题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9-考点一考点二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3.仔细对照,正确判断。细心比照,根据题目要求对选项做出判断,如选项的表述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对概念、文句的理解是否准确,对原因的分析是否合理,对结论的推断是否恰当,对要点的归纳是否全面等,从而排除错误选项,选出答案。4.提高警惕,洞察陷阱。筛选信息题常见的设题陷阱有混淆必然与或然、以偏概全、曲解原意、混淆范围、弄错条件、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夸大其词等。熟知常见陷阱,可以增强解题的能力。-10-考点一考点二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2018·全国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做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11-考点一考点二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12-考点一考点二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13-考点一考点二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串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答案解析解析关闭A项,是对第一段“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的正确整合与转述。B项,是对第二段“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做具体的实证性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的正确整合与转述。C项,是对“‘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的正确提炼与概括。D项,曲解文意,“‘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误。相关信息在原文第三段结尾处和第四段第二句。据“任何新思想的形成……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可知“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说法错误。答案解析关闭D-14-典题举例技巧总结对点训练考点一考点二考点分析分析概括文意“分析概括文意”包括“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对“归纳内容要点”的考查主要有三种形式:(1)直接考查对全文主要内容的分析、概括;(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3)考查对段意、定义等某一具体材料的归纳、概括。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目的、价值、意义、影响等。-15-技巧总结对点训练考点一考点二典题举例考点分析(2015·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16-技巧总结对点训练考点一考点二典题举例考点分析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17-技巧总结对点训练考点一考点二典题举例考点分析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Q性格整体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18-技巧总结对点训练考点一考点二典题举例考点分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
本文标题:(天津专用)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二讲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概括文意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3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