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时26全面依法治国1.知道依法治国就是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识记)2.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运用)一、夯实法治基础(一)法治1.重要性(意义)(1)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2)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考点43全面依法治国(九上第四课)2.要求(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二)法治与人治的区别(三)中国法治新蓝图1.绘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2.要求: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三者的关系:(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五)全面推行依法治国总目标1.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律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3.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4.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5.目标: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凝聚法治共识(一)政府和人民的关系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二)法治政府1.内涵: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2.目标:《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提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3.要求(1)对政府的要求: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③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依法行政的要求)(2)对公民的要求: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三)依法行政1.重要性(1)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2)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3)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2.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3.表现(做法)(1)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职权,履行法定职责。(2)在执行法律时,必须做到严格、严肃、严明,切实依据法律规定的内容、原则和程序办事,认真准确。不徇私情,不枉不纵,既不冤枉遵纪守法的人,也不姑息纵容违法犯罪行为。(3)对一切违法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任何人、任何组织、机关、部门、单位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2.核心:依宪治国。宪法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3.主体:广大人民群众。4.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地位: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6.基本要求: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要求:科学立法(前提)、严格执法(关键)、公正司法(防线)、全民守法(基础)。7.重要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8.方针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1)科学立法(前提):首先,要求继续立法;其次,要求所立之法必须符合科学性、正义性、规律性和可行性。(2)严格执法(关键):就是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3)公正司法(防线):就是要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正确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4)全民守法(基础):就是要提高公民的守法意识,引导公民既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又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做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相一致。注:这四个方针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或否定其他方面;只有完全做到这四点,才可能实现建设法治中国这一目标。(五)厉行法治1.内涵: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2.要求(1)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2)公职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3)社会: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六)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1)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七)我国取得反腐败成果的原因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我国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等。【易混辨析】法制与法治的区别。法制一般指静态的法律和制度;法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立法、执法等诸多环节。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由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重视法律实施、注重依法治理的阶段。材料一逐步推行“综合窗口”服务模式,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基本实现企业和群众办理审批事项“只上一张网”“只进一扇门”;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整合法律服务资源……2019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陕西省2019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①,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等七个方面,确定了21项具体任务和工作措施,并细化到具体工作部门,夯实责任主体,明确工作时限和要求,确保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见效。材料二在2018年清理了诸多“死角”之后,人们期待2019年陕西的政治生态更加“清明”。紧盯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依旧是反腐工作的要点。除了能源矿产之外,拥有政策倾斜优势的“资源流入地”开发区,成为反腐紧盯的一处“风眼”②。开发区,本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更是具体承载落实一些国家产业布局的棋盘,拥有“绝对优势”,但如果不把控好“绝对权力”,有可能成为反腐斗争中的“绝对忧事”。梳理陕西2019年第一季度反腐清单,从西咸新区的喻建宏到宝鸡市蔡家坡开发区的刘怀亮,在开发区、工业园区这样的“发展高地”上,仅3个月便有4名官员被处理,涉及西安、宝鸡、渭南、铜川等地。材料三2019年7月24日,陕西省第十届“与法同行”新媒体快乐普法进乡村大赛榆林赛区预赛在神木市拉开了帷幕,神木市麟州街道、永兴街道和大柳塔试验区三支代表队进行了激烈角逐,400余名群众现场观看了比赛。新媒体快乐普法进乡村大赛是我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乡村法治建设③的具体实践。【素材探讨】①依法行政的重要性。②我省取得反腐败成果的原因。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素材设问】1.建设法治政府,有何意义?有利于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增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2.2019年第一季度,陕西省取得反腐败工作阶段性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我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我省人民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等。3.全面推进乡村法治建设的有何意义?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法治意识;有利于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本文标题:(陕西专用)2020版中考道德与法治一练通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领域三 我与国家和社会 主题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37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