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文言文阅读考情分析考查形式课外单篇:2018、2017、2015、2013、2011课内外对比:2016、2014、2012命题趋势自2018年起取消课内外对比,以课外单篇为主;故2019年复习以课外单篇为重。考查篇目2018:“管仲曰……”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2017:“任城威王彰……”节选自《三国志·魏书》2016:节选自《曾国藩家书》+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2015:“知之难乎哉……”节选自《知难》2014:节选自《孔子世家赞》+节选自《论语》2013:“晏子朝,乘弊车……”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2012:节选自《石渠记》+节选自《小石潭记》2011:“诸葛亮之为相国也……”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考情分析续表考点实词解释(8年8考)2018:困、谋、时、走2017:善、贵、将、被2016:望、服、支、腰2015:知、千、具、罔2014:仰、去、已、愠2013:朝、食、遗、说2012:桥、逾、堕、卷2011:抚、益、亲、爱虚词意义及用法(8年8考)2018:与、于、之、者2017:而、之、其、为2016:为、之、以、则2015:乎、其、为、而2014:虽、然、则、其2013:之、以、于、而2012:然、其、于、自2011:之、虽、以、而翻译句子(8年8考)2018年是翻译重点实词和判断句。2017年是翻译重点实词和省略句。2016~2011年都是翻译重点实词,无特殊文言现象。文意理解(8年8考)内容理解:2017、2015。课内外对比概括:2016、2014、2012、2011。人物形象概括:2018、2013。划分句子节奏(新增)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相关考点】解释加点的实词、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句子、划分句子节奏、文章内容的理解。(2018·浙江金华、丽水中考改编)天石砚铭(并序)【宋】苏轼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考点满分解读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翻译】我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如鱼的肌肤一样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是)考虑没有储水的地方。我的父亲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赏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吉考点满分解读祥之兆。”我把它当作宝贝一样地使用,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主,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怎么取舍?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元丰二年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以为丢失了它。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出现。非常高兴,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父亲亲手雕刻其中装砚的地方,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考点一解释加点的实词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1)轼宝而用之()(2)明年至黄州()(3)求砚不复得()(4)忽复见之()考点满分解读·····【答案】(1)以……为宝(2)第二年(3)寻找(4)出现、显现【点拨】(1)宝,以……为宝,把(砚)当作宝,名词活用为动词,是词类活用现象。(2)明年,第二年,是古今异义现象。(3)求,寻找,是一词多义现象。(4)“见”同“现”,出现、显现,是通假字现象。【方法突破】1.课内迁移联想法:考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大部分是课本中出现过的,我们可以联系课本知识,从而对所考查的实词做出正确的解释,即联系课内学过的该词的意义,将学过的词义代入语境。如上述题目中(1)(2)(4)都可以用此方法。忽复见之——才美不外见(《马说》)。见:出现、显现。明年至黄州——越明年,政通人和(《岳阳楼记》)。明年:第二年求砚不复得——求二石兽于水中(《河中石兽》)。求:寻找考点满分解读········2.语境分析推断法:文言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想要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就需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如上述题目(1)“轼宝而用之”中的“宝”,如果翻译成“宝贝”,这个句子就缺少动词,所以要把名词“宝”活用为动词,翻译成“把……当作宝贝”。考点满分解读·文言实词常见的类型和特点考点满分解读类型特点典型示例通假字用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字形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中的“辟”同“避”,躲避古今异义词语形体相同而古今意义不同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语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另外一类词使用“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服”,原为名词,衣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穿戴”。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有不同的意义绝:独一无二的,绝妙的(天下独绝)绝:停止,断绝(哀转久绝)考点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扣之铿然是文字之祥B.且为铭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C.而不可更人不知而不愠D.其匣虽不工故余虽愚【答案】D【点拨】A项中,前者意为“它”,后者意为“的”;B项中,前者意为“刻”,后者意为“替”;C项中,前者是承接连词,意为“就”,后者是转折连词,意为“却”;D项中,二者都是连词,意为“虽然”。考点满分解读········【方法突破】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方法:1.代入筛选法在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都代入句子中理解,然后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如“乃”的主要含义有“于是、就”“才”“竟、竟然”“是、就是”等。在判断“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乃”的用法时,就可以将以上意思一一代入这个句子中进行理解。由此推知,“乃”在此句中是“才”的意思。考点满分解读2.语境推断法即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推断。如“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前句是原因,后句是结果,前后句是因果关系,所以“以”在此处是“因为”的意思。3.句位分析法虚词所处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就不同。如“也”作为语气词,主要用在句末,有时也用于句中。用在句末多表示判断、解释和说明,用在句中则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4.语法分析法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的用法,如①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②久考点满分解读之,目似暝,意暇甚。(《狼》)③何陋之有?(《陋室铭》)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要明确例句中虚词“之”的意思,可根据语法知识来推断。①句中的“子”是主语,“不知”作谓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句中的“久”是时间副词,充当状语,其后的“之”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不译。③句中的“何”是“什么”的意思,作宾语,“有”是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④“古仁人”是“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意思,作定语,“心”作中心语,由此可确定“之”位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为结构助词“的”。考点满分解读考点三翻译句子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答案】这个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父亲亲手雕刻其中装砚的地方,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点拨】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求字字落实。其:这个。虽:虽然。工:精致。乃:是。手:亲手。使:让。就:按照。易:改变、更换。【方法突破】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是综合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文言断句、文言句式的一种方式。翻译文言文要求准确、通顺。准确指译文要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通顺是指译文前后连贯,语言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考点满分解读1.具体解题步骤如下:(1)初读语句,整体理解句子的大意,划分句子节奏。(2)判断采分点,寻找重点字词。翻译前,先把重点的实词、虚词圈出来,并在原句上进行解释,做到句中的每一个词都能与其解释一一对应。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这个)(匣子)(虽然)(不精致)(却是)(父亲)(亲手)(雕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其中)(装砚的)(地方)(并且)(让)(雕刻工人)(按照砚的形状)成之者,不可易也。(做)(的物品)(不)(可以)(更换)(句末语气词)考点满分解读(3)理清句式(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调整语序。(4)草拟底稿,连词成句。2.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如下:(1)宾语前置句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有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考点满分解读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其中“何”放在动词“有”之前倒装,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之。③句中有介词结构引导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介词引导宾语时,介词的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如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介词“以”引导其宾语“全石”,正常语序为以全石为底。④特殊结构:用“之”将宾语提前。如何陋之有《陋室铭》,正常语序为有何陋。(2)状语后置句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战于长勺(《曹刿论战》),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考点满分解读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介宾短语“以事”作“告”的状语,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3)定语后置句①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正常语序为居高庙堂则忧其民。②中心词+之+数量词(定语)。如马之千里者(《马说》),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者。翻译时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定语+中心词。(4)省略句①主语省略,例如:(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考点满分解读②谓语省略,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③宾语省略,例如: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④介词省略,例如: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5)被动句①用“为……”表示被动。②用“为+动词”表示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③用“于”表示被动。如“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满分解读考点四划分句子节奏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答案】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点拨】先默读需要断的句子,然后寻找句子的特点。一般“也”字后面通常断开,“而”字表转折,常在其前断开。【方法突破】划分句子的节奏题一般有两种考查类型: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的停顿;二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划分句子需遵循以下原则:考点满分解读1.主/谓/宾,要分清,朗读节奏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划分。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2.动宾/动宾,中间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采用此法来划分。例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本文标题:(陕西专用)2019版中考语文一练通 第四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教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3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