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主题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368-1840年)项目中国(明—清前期)世界(14世纪—19世纪中期)综述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近代思想、政治、经济的起源与发展政治(1)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2)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封建社会由盛转衰(3)清朝前期,我国政治版图基本确立英、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美国通过民族独立运动的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经济(1)封建经济持续发展,农耕文明开始衰落(2)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英国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思想八股取士、文字狱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对外关系对外开放变为闭关锁国;在西方殖民者东来之际,中国人民进行反殖民、反侵略战争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开始了殖民掠夺与扩张,世界殖民体系逐步建立科技文化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近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落后于西方科技知识(牛顿为代表)与人文知识(伏尔泰为代表)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进步,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考点13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8年2考)【中考说明】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一、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识记)(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饥寒交迫的农民,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势力不断壮大2.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二)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1.明太祖(1)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012,19(1)](2)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民政和财政、司法和军务,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②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藩王势力日益强大,最终导致“靖难之役”)(3)监察:为监视官民,明太祖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锦衣卫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特务机构(4)思想文化: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创造力,对违背统治思想与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残酷打击,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能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5)其他设立廷杖制度,树立起皇帝的绝对权威,君臣之间的关系完全成为主仆关系2.明成祖(1)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2)实行削藩政策(3)设立内阁,召见殿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又委任宦官,以钳制内阁(4)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3.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相互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三)清朝的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随后,清太宗对明朝加强攻势。1644年,清兵入关,清朝统治者以北京为都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四)清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1.措施:(1)政治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2)思想文化大力推崇儒学,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2016,19(2)②]2.影响:(1)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2)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五)明清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影响1.积极(1)君主专制的强化,客观上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2)在防止民族分裂、抵御外敌入侵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3)有利于民族交融(4)对边疆地区的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5)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2.消极(1)政治上:专制皇权的强化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的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2)经济上:明清中央集权的加强使皇权极度膨胀,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使人们的思想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教材设问1.(部编教材·七下)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2.(部编教材·七下)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1)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2)弊:①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②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祸患。3.(部编教材·七下)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1)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呆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2)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4.(部编教材·七下)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句话意思是说,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想一想:军机处的作用是什么?它的设立为什么强化了君主专制?(1)作用: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对军政大事按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2)原因:军机处的设立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成为虚设机构。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君主专制极度强化。5.(新北师·七下)明清科举取士与隋唐时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1)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内容涵盖了儒家经典、策问、经史、杂文(诗赋);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2)隋唐科举考试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促进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明清时期考试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出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历史纵横】1.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发展趋势。丞相数量由一相制发展到多相制;中央其他部门不断分化相权;丞相制度最终被废除。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萌芽于战国时期,推行郡县制;创立于秦汉时期,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完善于隋唐时期,设立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发展于宋元时期,推行行省制;强化于明清时期,废丞相、创立内阁,设三司、军机处等。3.同时期的中国与英国。这一时期,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我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而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加速发展。18世纪,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840年,英国对清朝发动了鸦片战争。考点14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8年未考)【中考说明】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一、郑和下西洋(识记)(一)时间:1405—1433年(二)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拓展朝贡贸易(三)条件:1.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2.明朝具有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而且航行中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3.郑和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英勇无畏的气概(四)概况:1405年从刘家港出发,第一次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五)特点:时间早(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次数多(7次);规模大;航行范围广,到达国家多(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六)评价: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部编教材)(七)影响1.积极:(1)促进了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为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2)对外传播了中华文明,扩大了中国的影响(3)为华侨开发南洋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4)促进了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2.消极:(1)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其全部的开支都依赖于明朝国力,给明朝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也悄然结束(2)贸易坚持“厚往薄来”原则,加深了中国人的骄傲自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二、戚继光抗倭(识记)(一)背景1.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方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2.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他们的活动严重威胁沿海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倭患”(二)时间:1561—1565年(三)概况:1.戚继光奉命到浙江抗倭。1561年,抗倭军队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2.此后,戚继光在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俞大猷等)合作,先后消灭两地倭寇(四)结果: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五)胜利原因:1.倭寇屡屡侵犯中国海疆,杀人抢掠,戚继光的抗倭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之战,得到了人民的支持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中华民族具有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并且得到了明朝廷和直浙总督胡宗宪的大力支持4.戚继光具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发明了新型的鸳鸯阵等阵法(六)评价: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保卫民族利益的正义战争,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保卫了沿海人民的安全,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考点链接】中国古代对外交往(P190):张骞通西域(P16)、丝绸之路(P17)、玄奘西行(P29)、鉴真东渡(P29)、设置市舶司(P33)、郑和下西洋(P42)。教材设问1.(新北师·七下)结合“每课一得”的内容,对比郑和下西洋与西方哥伦布等远航在目的、性质与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思考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1)目的:郑和下西洋目的在于宣扬国威,以政治外交为主;而哥伦布远航目的在于得到黄金,以经济利益为诱导。(2)性质: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交往;哥伦布远航是殖民掠夺。(3)历史影响:郑和下西洋让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提高,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但是郑和下西洋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并且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国力的衰退,远洋如昙花一现;而哥伦布远
本文标题:(陕西专用)2019版中考历史一练通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六 统一多民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39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