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共青团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范文
共青团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范文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陕北一直是我心中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梁家河位于孕育了无数革命火种的黄土地上。拿到《梁家河》这本书的时候,第一眼就看到红色封面说了这么一句ldquo人生第一步学到的东西,是在梁家河。别小看梁家河,这是大学问的地方。mdashmdash习近平rdquo。我知道梁家河是Xi总书记插队的地方。但是,梁家河怎么会有大学问的地方呢?有什么样的大学问题?我想书里会有答案的。1969年,在那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15岁的习近平也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踏上了前往陕北的火车,独自一人离开家人,放下学业,扎根在条件艰苦的梁家河村,成了一名知青。或许在刚踏上那片黄土地时,年轻的习近平不会想到自己会在这里度过七年的青春岁月。在这七年当中,作为知青的习总书记,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他带领大家挖出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他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收入。甚至把自己的鞋子送给家境贫困的伙伴,有时还会当起理发师,给村里的青年人理发。有一段时间他还当起了游泳教练,教那些只会“狗刨式”的青年学习正确的蛙泳姿势。他还办起了扫盲班,把自己的所学所见积极与梁家河的村民分享交流。在梁家河的村民们看来,习近平见多识广,性格随和,说话不偏激也不保守,非常实在。他的身上并没有那种让人产生隔膜的“城市味”。脚踏实地,团结他人——这是我读《梁家河》这本书的第一个体会。书中描述到,农历二三月,习近平就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他的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让人感到踏实,也充满力量。或许苦难的磨练才能真的给人带来精神财富。对此,习近平说:“后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时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都能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肯吃苦,能吃苦——这是我读《梁家河》这本书的第二个体会。书中写到习总书记非常爱看书,吃饭时看,放羊时看。晚上不通电,村民睡觉了,他还点着煤油灯在窑洞里看书。煤油灯烟大,为了凑近了看书,他的脸经常被熏黑,第二天吐的痰都是黑的。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习总书记仍然坚持学习,借着那煤油灯微弱的光亮,照亮了自己最美的青春,照出了未来和希望。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这是我读《梁家河》这本书的第三个体会。1993年,习近平再回梁家河时,乡亲们都记得他当年在梁家河为村民们办的好事,实事。可是,习总书记得的却是梁家河的村民们曾经无私的帮助过他,保护过他。村民们敦厚朴实的品质熏陶了他。书中提到了村民张卫庞家。当年习近平主席在他家吃饭吃了将近一年,1975年,习近平主席考取清华大学以后,送了张卫庞一个针线包。这个针线包非常特殊,这是习近平来梁家河插队时,习总书记的母亲亲手做的这个针线包,上面绣了“娘的心”三个字,三个红字。七年里,习近平将这个针线包视作珍宝,从未离开过身边。在延川县城送习近平的一共去了十三个人,一个人凑两毛,一个人凑五毛,凑的钱照的相。分别的时刻,大家都流泪了。人要有感恩的心——这是我读《梁家河》这本书的第四个体会。读完《梁家河》,我才明白为什么梁家河这个小地方会藏有大学问,为什么习总书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他的陕北老乡。习总书记做人、做事的原则和信念,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作为青年人,我出生成长在一个和平美好的时代,更应该珍惜现有的一切,努力学习,团结身边人,爱家爱国,爱岗敬业,用自己的方式去践行属于我的青春!
本文标题:共青团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54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