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讲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确立与发展★合理编排,有效备考。1.课程标准及考纲解读2.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3.基础知识清单4.重难点精讲5.巩固与提升艺考生朋友,我的特点就介绍到这了。来吧,及时拥抱我,大胆地走进我的空间,让我们携手走进大学校园。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课程标准】1.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考纲要求和解读】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古代思想史一直是全国高考命题中的高频区域。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的思想等。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本课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阶段,考点内容较少,2009年以来在全国卷中还未单独命题,值得关注。从其他各地命题来看,主要推测考向有对董仲舒的新儒学含义的理解、儒学的地位等。3.宋明理学:是近几年高频考查区域,近五年来只有2011年没有命题。本课内容也较难理解,务必在复习迎考中加强理解和关注。主要推测方向有三教合一与三教并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观点理解、对理学的认识等。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时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时期,2011年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主张。预测是明年的首选命题范围。复习迎考时需要加大关注力度。主要推测考向有明清时期儒学大师(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的思想产生的背景、思想主张及对其的认识和评价。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1.(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2.(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旨不符,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3.(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由材料中佛像衣衫单薄甚至裸身到服饰整齐的变化可知,佛教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4.(2018·北京卷文综历史,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5.(2018·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1)《墨子》中有关“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6.(2017·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第三部分:基础知识清单知识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百家争鸣开始于春秋末年,兴盛于战国。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正是社会大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也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遭受破坏;“士”阶层崛起。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化繁荣局面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文化上:“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盛,受到良好教育的士人阶层不断壮大。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知识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二、主要学派(一)儒家学派1.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1)政治思想:提出“仁”(仁者爱人)与“礼”(克己复礼)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2)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3)伦理观:“性相近”(4)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5)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知识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1)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伦理观——“人性本善”说。(3)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4)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知识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1)主要思想: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提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知识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二)道家思想1.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哲学思想: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否定“天命论”。②强调一切要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③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知识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哲学思想:①“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如庄周梦蝶。②“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③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④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⑤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政治思想——鄙夷权贵,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合理现象。知识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三)墨家思想: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思想主张:“兼爱”(无阶级差别的爱,当时不能实现)、“非攻”、“尚力”、“节俭”、“尚贤”。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知识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四)法家思想: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法律)、术(权术)、势(势力)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评价: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知识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三、社会影响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主张对后世中国思想、哲学、文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例题】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解析】儒学在汉代称为“周孔之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五经”多是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并非是为了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排除A;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排除B;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因为仍有人将儒家经典和其他一些古书埋藏起来,排除D。知识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
本文标题:(全国通用)2020高考历史 艺考生文化课 第三讲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确立与发展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58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