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供给侧改革心得体会范文
供给侧改革心得体会范文第一篇范文:供应方改革和学习的经验关于供应方结构的学习经验出供给侧改革表明我们放弃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转向供给学派的主张。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根子在于有些人习惯于照搬套用别人的理论来分析自己的实践、解决自己的问题,没有勇气也不善于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显然,我国以前实行的经济政策并非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属于短期需求管理政策,主张在经济萧条时通过扩大投资刺激经济,但投资可以是组织工人挖沟再填上这样的无效投资。而我国前些年的扩大投资,主要是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等,既有利于当期扩大需求,又有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这已经超越了凯恩斯主义。因为我国作为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经济社会各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投资远未饱和。现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明显不同于供给学派。供给学派主张从供给角度分析经济、稳定经济,主张减税,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反对产业政策。这与我们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产业政策要准”根本不同。还应看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依然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这也与“从凯恩斯主义转向供给学派”不搭界。可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而不是对别人理论、做法的模仿翻新。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误读中央决策部署,就会误导社会公众,造成不良后果。这表明,立足自己的实践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是多么重要。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是国情使然。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大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同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经济体制转轨国家、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样的国家搞建设、搞改革、搞发展,照搬任何人的理论、模式、经验都是行不通的,必须从我们自己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作出自己的创新性理论概括。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是问题倒逼。今天,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超以往,发展变化之快远超以往。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大潮奔涌向前;从国内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齐头并进。应对这种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解决全新的经济社会问题,老理论不管用,别人的理论不适用,必须作出自己的创新性理论概括。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是时代呼唤。当今时代,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技术信息每两年增加一倍,一个大学一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到三年级就有一半会过时。3D打印、无人驾驶汽车、云计算……这些新技术新发明必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但仍有专家认为,20年后最伟大的产品现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处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快速更替的年代,只有不断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才能赶上时代、走向未来。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并非闭门造车、另起炉灶,而是在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新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作出时代化、本土化解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创新就包含前人探索的成果,但同时,它又是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创新性理论概括、前瞻性政策安排。它找准了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病根,即产能过剩严重,存在大量无效供给,而有效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无效供给占用着有效供给的资源;开出了对症的药方,即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而实现优胜劣汰、市场出清,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第二篇范文:学习供给侧改革心得体会.读供给侧改革心得体会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这为做好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和强大动力。通过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精神,结合我省经济运行情况谈几点粗浅体会和建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经纬方略,是方法论与实践论的有机统一,是中央针对经济新常态开出的“中国疗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前后,党中央围绕谋划当前和“十三五”时期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多次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又多次在国内外各种重要场合作了进一步阐发。一段时间以来,这一新的概念迅速成为热词,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经济的风向标,引发了经济学界、企业界等各方面高度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辩证法、两点论,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针对性。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供给和需求均属经济学范畴。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主要从需求拉动角度来看问题,强调要素投入,短期效应比较明显。与之对应的..“供给侧”问题,则是从供给角度出发,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这“三大发动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有效供给,因此更具中长期视野。二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排斥,也不是谁替代谁的问题,它们互为依托、互为作用,犹如硬币之正面反面、手掌之心背。供给侧改革最终也是为了创造需求。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供需调控需要各取所长、各有侧重、交替使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坚持“三大马车”与“三大发动机”双轮驱动、共同发力,保持供给与需求的对称平衡,实现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的经济学学理问题。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供给学派,核心观点在于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主要手段有减税、放松管制、反过度福利等。而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别于西方供给学派理论,是在认真总结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立足我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的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更加关注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强调改革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既包含供给侧管理理论的合理成分,更是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智慧、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方略。理论界有专家形象地说,这是“中医为主、西医配合”的综合疗法。因而,就其广度深度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外延都大大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供给侧管理。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努力实现“双高”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我们如今面临的最突出矛盾,已不再是短缺经济时期总量明显不够的矛盾,而是内在的结构性问题;目前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表象上看是速度问题,根子上看是结构问题。如果延续“高增长、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成本”的发展老路,将带来更多的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问题,可能留下种种隐患甚至是“硬着陆”风险。如何加快发展“动力切换”,实现经济“升级换档”,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是一道必须攻克逾越的坎。这就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摒弃老路走新路,变一端拉动为两端发力,变粗放调控为精细调控,特别要从源头性、基础性、生产性的一端入手,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用新供给来创造新需求,以有效供给来倒逼转型升级,推动实现“双高”发展,即经济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极其契合,本质一致,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统筹国际与国内、着眼当前与长远、兼顾战略与战术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谋划发展大势、把握经济规律、驾驭宏观走向、制定政策策略的与时俱进,进一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坚定了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破解“三期叠加”难题、开创发展新局面的信心和决心;表明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调整,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思路和经济改革的重点即将发生转变,经济工作的侧重点、发力点将有新的动向,必将对“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新视野、新角度、新的方法论,有利于深入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年,在中央大力支持下,福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势头良好,成绩来之不易。全面实现“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指日可待,已无悬念。但不可否认,与全国一样,我省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从供给角度看,有些突出问题需引起重视。..一是消费供给跟不上消费升级步伐。这些年,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增厚,消费转型升级引发的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给人的错觉却是消费能力不足。事实上,2021年我国消费者的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06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额近一半。2021年以来,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幅度高于GDP增幅3个百分点以上,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和蕴含潜能还有很大空间。不少民众到国外抢购智能马桶盖、化妆品、婴幼儿奶粉等商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前国内省内初级消费市场已经饱和,产品供给体系总体上仍是以规模化、标准化产品为主,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一些企业“埋头苦干,拼命生产”,致使库存积压、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甩卖,令人痛心。这种漠视市场实际需求的经营行为,就是典型的供需脱节。有必要换个角度,在供给侧多做文章,引导企业以消费意愿为信号,从创意设计、品种花样、个性化、品牌质量等方面提高消费品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无缝衔接”。二是投资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从全国看,传统要素增长红利放缓比较明显,据有关专家测算,2005年每新增一个单位GDP,需要增加投资2.4元,2008年提升至2.9元,2009年攀升至3.6元,2021年更是达到4.3元的较高水平。从福建看,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不少传统产业已相对饱和,达到了物理性峰值,企业普遍面临着成本上升与订单减少、产品不好卖、利润下滑“两头受压”的情况,一部分企业已失去往日的风光,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陷入“经营困难—产品老化—供过于求—经营困难”的恶性循环。有企业家反映,在福建等东部地区的生产经营成本,不仅已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甚至高于发达经济体,出现了“未富先贵”现象。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根本上是整个产业还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层次。解决这个问题,出路在于以改革..倒逼调结构、去杠杆、增效益,加快淘汰“僵尸企业”,出清过剩产能,引导资源向有效益的领域和企业集聚。三是人才保障与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不相适应。在各生产要素中,人才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我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领军人物缺乏,是这些年来制约科技创新、产业提质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在激烈竞争中要站住脚跟、增创优势,必须加大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供给水平和保障力度,以人才支撑创新、助推跨越、抢占先机。我省恒安集团、九牧卫浴、“连天红”家具等一批企业能够逆势而上,化危为机,保持行业领先位置,其秘诀就在于重视人才、持续创新,有能力提供高端制造业、服务业产品,从而扩大市场、增加利润。由此看来,育才引才、管才用才也应纳入要素供给范畴,通过建设强大的人才供给“储备库”,把人力资源这个“池子”做大做活,努力满足全社会特别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人才需求。四是服务环境与社会期望值还有落差。近年来,各级各部门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促进了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设内资企业近10万户、外商投资企业近1500户,平均每天有400多家新企业产生。福州、厦门、平潭自贸区挂牌半年来更是风生水起。与此同时,各方面对改革措施落地生效寄予了很大期盼,对政务环境、干部作风仍有一些意见,有的地方、有的领域问题还比较突出。社会和企业的期望值在提升,是压力也是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务环境也是重要的竞争力。必须把提高政策供给水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标题:供给侧改革心得体会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64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