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浅析《三国演义》叙事艺术的成与败
浅析《三国演义》叙事艺术的成与败《三国演义》以历史演义开山之作的地位而位居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列,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其作者罗贯中在未跳出历史局限性的怪圈又无前人可借鉴的写作模式的情况下,把历经百年的恢宏浩大而又复杂的东汉三国历史借以笔墨展现于读者面前,其叙事结构、情节安排、人物语言等叙事艺术所取得成就为后世文学家创作提供了范式,而其所透露出的天命观等思想也值得进一步探究。三国演义叙事成与败1叙事艺术的成功1.1叙事结构结构作为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之一,是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主题是灵魂,结构是骨架。二者是血肉相连的有机整体。只有结构组织合理、恰当、有序,才能更好地表达主题。《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独具匠心的构思把纷繁复杂的人物事件组织起来,使读者读来不但不觉繁琐反而感觉井井有条,成为作品成功的有力保证,叙事结构也成为该书特色之一。1.2叙事情节《三国演义》一书在情节设置上也是独具匠心的。在处理三国庞杂事物时,作者以儒家学派所倡导之”天时地利人和”的为政思想贯之于全书,体现和寄托了作者及其广大民众向往贤明政治的理想与愿望。1.3叙事语言《三国演义》叙事中贯穿着大量的人物交际言语,因为成功运用交际手段和技巧,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折射出智慧的光芒,其,成就不得不令人引以为自豪。1.3.1人物语言重个性《三国演义》人物众多,身份不一,经历不同,心态和目的等不同导致人物在说话时个性化色彩较浓。如同样是君主,曹操语言中尽显其”有权谋,多机变”。如许攸问粮一节,许攸问曹操军粮有几何,操开始答”可支一年”,后经许攸接连否认并追问,操只是一次比一次减少,当许攸已经揭穿曹操的真面目时,操却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这时许攸忍不住真实情况,大声说出”粮已尽矣”时,曹操的反应是愕然,这才决定采用许攸计策。而刘备言语中却充满仁义道德之词。1.3.2外交辞令善攻心《三国演义》中外交辞令甚多,皆体现出善于攻心,情理备至,极有针对性,逻辑严密,机智巧妙,能准确传达说话人的目的和心理的重要特征。如李肃说吕布就是这样一个相当成功的范例。毛宗岗也赞其曰:”李肃说吕布一段文字,花团锦簇。”1.3.3语言风格兼俗雅《三国演义》语言半文半白,叙事通俗,融雅与俗为一体,迎合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口味。同时受古典诗词的熏陶,语言中也较多文雅精致之句。”多选用四六句式,不仅环境描写具有诗歌的境界,其情感抒发也颇显诗人气质”[6]如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描写大战在即的景色:”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2叙事艺术的不足2.1贯穿始终的天命观《三国演义》一书以演义法叙写历史,其中穿插着约120次的描写渗透着天命观,罗贯中俨然把”天命”作为了这段历史的大动脉,贯穿其中,其实是不妥的。当然首先可能由于对之前话本、戏曲等吸收,”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7]”而造成;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当时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需要,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形成一种”世俗之趣”。2.2模糊是非的战争观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军阀相互攻伐,频繁发生战争的时期,《三国演义》不可避免的要记述战争。作者在调动语言、动作、心理、战术、战略等多方面因素,为读者呈现色彩斑斓的战争画卷,成为战争文学的典范。然而细细看来,却有不少不足之处:2.2.1忽略战争的性质“在全书大大小小四十多场战争,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作者世界观的局限,并没有表明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9]2.2.2夸大英雄的作用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三国演义》详尽刻画了不同的英雄形象,然而作者在战争描写中却过多倾注于喜爱,把英雄的所作所为看做是决定某一战役或历史进程的关键因素。在他看来战争的胜负不在于正义与否,更不在于人民群众,而仅在于将帅,如果将帅谋划周全,策略合理,战争则胜,反之则败。人民群众的历史性作用在此书全无,相反只是作为陪衬而出现。这不仅是罗贯中历史局限性的表现,更是把人民群众的推动作用抹杀于历史的不当行为。2.3虚实失当的虚构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既然以历史为题材,必然要承担推广历史知识的重任,然而由于其”七分实,三分虚”的结构,其推广效果必然有所折扣。《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其创作过程绝非轻而易举。毛宗岗《读三国志法》曾指出:”《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而其叙事之难则有倍于《史记》者。”《三国演义》所呈现的高度的艺术性,使得罗贯中在文学史上据有一席之地。”中国古代有个人创作长篇小说的历史从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始,走在了世界各民族小说创作的前列”。[10]但是,现代人在吸取其优秀文化养分的同时,也要弃其糟粕,对《三国演义》应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以使其文化精神源远流长。参考文献[1]毛宗岗.读三国志法[A].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923,931[2]孙逊,孙菊园.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3]哲学中国网http://[4]孟子·卷四·公孙丑下.百度国学http://baike.baidu.com/view/34159.htm?fr=ala0_1_1/2010-4-25.[5]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三国演义会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6]吴三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浅谈《三国演义》的语言风格[J].中学生百科,2008,(29).[7]《三国演义》-(明)罗贯中任昭坤.校注-读书评论-价值中国网http://[8]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第二版).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王世勇.试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J].甘肃农业,2005,(11).[10]杜贵晨.论《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及其创作性质[J].复旦学报.2002,(3).
本文标题:浅析《三国演义》叙事艺术的成与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87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