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语文[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六客观主观年年换,读懂诗意应万变——古诗词鉴赏针对提升三针对提升三不怕设问形式多,规范答题能解决——规避非选择题六大易误点01易误点102易误点203易误点304易误点405易误点506易误点6易误点1善抓题干要点,问答对缝合榫——应对审题失误[明方法·迷途指津]易错原因:审题失误精准指导:全面审题,问与答对缝合榫一、审题要具备基本的知识背景,包括文学常识、语言知识,这样才能读懂题目里涉及的一些概念和古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二、审题要全面,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要专注细心,逐字逐句,甚至咬文嚼字;要抓住关键词语,对可能引起误解的概念反复推敲。要弄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怎么问的。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做到问与答对缝合榫,准确无误。[学解题·触类旁通]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易错点击]第一步:审题。只有审清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清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答对题,答全题。如果审题出现失误,答题就会“驴唇不对马嘴”,痛失分数。本题有的考生将“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看成是“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于是有的答成前三联借景抒情,后一联直抒胸臆;有的答成第一、三、六句写动景,第二、四、五句写静景,动静结合,等等。“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是指景物本身的特点,“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则指描写方法或技巧的特点。别混淆了“描写的景物”和“景物描写”这两个概念,否则答题就会失误。第二步,审题要全面。本题两问,第一问是内容特点,第二问是思想情感。[试写答案]答案: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蕴含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馈练·有效提升]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访中洲姚镛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逢未暇论奇字[注],先向水边看白云。【注】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本诗中“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能力和对手法的赏析能力。题干问的是: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本诗中“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如从诗句“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可知,诗人和友人相逢而没有时间谈论文字,却为眼前美妙的自然景观所陶醉,可以见得“访者”是一个热爱自然、怡情于性、率性坦直的人。第二问是对手法的考查,本诗中没有直接写被访者,而是通过描写访者及被访者生活环境的美丽和恬淡,侧面体现被访者的形象。答案:(1)“访者”是一个自然率性、格调高雅、充满情趣的清雅(隐逸)之士。①自然率性。从出访时间看,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别样的率性。②格调高雅。从出访目的看,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论奇字”已算“无事忙”,非经世致用之务而完全出于志趣,可见其格调高雅。③充满情趣。从出访情形看,“访者”到来没来得及与友人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是充满情趣之人。(2)侧面烘托。诗人通过“访者”来访的目的以及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虞美人秦观[注]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第一问是问碧桃这一形象的特点,紧扣这两句中的“乱”“深”“可惜”“如画”“为谁开”可以概括出桃花美丽、生长环境恶劣、无人欣赏的特点。第二问是问这一物象的作用,秦观叹碧桃实则是寄寓自己“不为世所用”的身世之感,这一点借助注释也不难答出,作答时应指出手法。答案:碧桃的特点:①美丽。“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艳。②生长在偏僻之地(生长环境恶劣)。“乱山深处”,一“乱”一“深”,写出碧桃托身非所,处地荒僻。③无人欣赏(不得意的遭遇)。“为谁开”的疑问写出了碧桃不得意的遭遇。用意:作者以花自喻(托物抒怀),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易误点2表现手法勤梳理,手法特点细分比——应对手法误认[明方法·迷途指津]易错原因:手法误认精准指导:系统整理表现手法,明确手法特点第一,整理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章法,将它们系统化。如:(1)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喻理等。(2)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和反衬)、虚实、对比、动静、细节描写(细描和白描)、正侧。(3)修辞手法: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第二,辨析易混常用的四对技巧手法:1.虚与实“虚”指直觉中看不见的,但能从诗的字里行间感悟到的、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境界,多为未来之事、想象之物、梦中之境;“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象、实人、实事。在古典诗歌中,诗人往往以虚衬实,讲求虚实结合,构建亦真亦幻的意境,表达某种思想感情。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中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把“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联系起来,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一实一虚,虚实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悲剧效果,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2.渲染与烘托渲染是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则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贺铸《青玉案》下阕:“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中的“闲愁”,本可一句作结,词人偏要一再描述,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突出其愁之浓重,用的是渲染。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完第一曲,诗人写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里描写周围环境的寂静,说明听者完全沉醉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侧面写出了音乐的美妙动人,用的是烘托。3.对比与衬托衬托是用来说明和突出被陪衬事物的,有主次之分;对比是为了比较事物的不同点,没有主次之分。例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诗歌首句运用衬托,以“冰雪林”反衬梅的坚毅;次句则运用对比,将梅与“混芳尘”的桃李作对比,一方面写出了桃李的媚俗和轻佻,另一方面又显示出梅的清高脱俗和守志,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4.比喻和象征比喻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中用的是比喻,把愁思比喻成一江春水,如果诗歌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是托意于物、藏意于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如毛泽东和陆游均写有《卜算子·咏梅》,都是以“梅”为象征客体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毛泽东是这样写梅花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词通篇以梅为意象,赋予梅花以乐观、热情、昂扬、坚强的象征义。第三,全面赏析表达技巧要考虑三方面:一是使用的手法,二是这种手法的具体作用,三是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学解题·触类旁通](2017·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易错点击]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同学们对全诗或诗中某一两句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很容易出现把一种手法说成是另一种手法的问题,造成该题失分。分析诗句,这首诗中除了第三联直抒胸臆,其他三联都侧重于写景。但尾联写景,不同于前两联,“待”字表明尾联不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而是想象的虚景,以虚代实,呈现出了一种清幽闲逸的意境,所以说是虚写。若答“虚实结合”就不对了,本联没有实景。“处处景语皆情语”,尾联亦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闲适之情。答“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都可以,但不可以答“以乐景衬哀情”。此外,景语置于诗歌末尾,也起到了以景结情的作用。对手法的分析和判断,许多同学把握不准。以下问题最为常见:把对全诗手法的分析看成是对某局部的分析,或者反过来;实际上是衬托、虚实手法,却说成是借景抒情之类;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常常混淆不清;当什么手法都看不出来的时候,则比喻、拟人乱说一通。[试写答案]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反馈练·有效提升]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锵然,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腹两侧以挡泥土。“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很精妙,请简要赏析。答:答案:①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富于音韵之美。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纵游淮南张祜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注]山光好墓田。【注】禅智:禅智寺,旧在扬州市江都区北五里,本隋炀帝故宫。联系全诗,简要回答本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突出特点。答:解析:首先,品读诗句,抓住“十里长街”“月明桥上”等,比对联想,确定其是化用杜牧的诗句;“禅智山光好墓田”是用典。其次,由“人生只合扬州死”中的“只合”,体会其想象之瑰奇,夸张之奇特。稍加整合即可答出。答案:(1)用典。首句“十里长街市井连”化用“春风十里扬州路”的意境,次句“月明桥上看神仙”化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意境。“禅智山光好墓田”借用隋炀帝典故,除赞美扬州之美外,诗人对隋炀帝亦略带讽刺。(2)夸张,想象奇特。第一、二句诗笼统描写扬州胜景,而“人生只合扬州死”以其设想之奇、夸张之巧而出人意料,读之令人拍案叫绝,惊叹不已,成为全篇之警策。虽仅七字,足以表现扬州风姿。易误点3古诗内容多积淀,“冷”“热”兼顾需全面——应对积淀先入[明方法·迷途指津]易错原因:积淀先入精准指导:古诗内容多积淀,“冷”“热”兼顾先说内容上的积淀先入。有了积淀才有唤起,因此,我们要多赏析一些内容上可能比较“冷”的古诗。当然,内容的“冷”与“热”因人而异。下面是就中学所学古诗从内容的角度做出的整理,供大家参考。(一)古诗中的时间观念1.“人生忽如寄”类——人生无常;2.“花开堪折直须折”类——“失时”主题(及时行乐和成就事业);3.“暮去朝来颜色故”类——“失乐”主题;4.“明年花开复谁在”类——对未来的迷茫不安;
本文标题:(京津鲁琼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六 针对提升三 不怕设问形式多规范答题能解决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91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