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和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和策略内容提要: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多元整合的学习方式,它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和广阔的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有益于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成学生良好的个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农村与城镇地区差异性,加上教师缺乏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经验、知识、能力和方法,语文综合性学习并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就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并就如何有效开展、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了一些探讨。关键词:背景定义和特点问题主要策略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产生的背景21世纪是人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是东西方文化激荡、融合的新世纪;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的新世纪。时代的发展变化必然对人才和教育提出全新的要求。新世纪不仅仅需要专业化、专家型人才,更需要创造型、复合型、合作型、个性化的人才。作为母语教育基石的语文学科担负着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它是极富情感、形象的人文学科,蕴含着无限的创造空间。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传统的语文教育,始终围绕着课本下力气,始终在课堂的小天地里打转转。实际上,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是人生体验的浓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不可能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综合性的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鉴于此,《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其意义就是要改变这种禁锢学生灵性、束缚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注重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和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来,进而构建以人的素养形成为核心的语文教育新模型。这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义及特点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是以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方式课改专题论文和组织形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特点一:整体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性特点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人的个性有整体性,人、社会、自然的彼此交融构成具有整体性的世界。所以,任何主题的综合性学习都应该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出整体性。特点二:开放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性;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的生活变化而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与其他课程、与其他活动沟通和结合,提倡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特点三: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途径等多个层面。学习目标的综合。一方面,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体现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另一方面,要体现语文自身目标的整合,既包括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及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又包括语文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学习内容的综合。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涵盖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除了结合语文学习确定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以外,其学习内容可随着年级的升高、活动范围的扩大,由校园向家庭、社区、自然、社会扩展。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学习和研究价值的、有助于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力所能及的主题,都可以作为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学习方式及途径的综合。在学习方式上,综合性学习既有接受学习,又有探究学习;既有个体学习,又有合作学习;既有以查阅资料为标志的借助书报、网络等媒体的学习,又有以观察、调查为标志的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途径上,不分课内、课外,涵盖学校、家庭、社区乃至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点四:实践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实践性,它强调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它不在语文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而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经历,要求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校园活动,社区活动,在设计和组织、探索和研究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崔峦先生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综合性学习特点的话,可以这样说──目标驱动,活动贯穿,自主探究,成果明显。三、综合性学习得不到开展的原因(一)主观方面的原因: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课程改革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的素质将成为维系和决定全局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教师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还没有彻底改变,妨碍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首先教师对综合性学生的研究和学习不够深入,对其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即使指导,也是缺乏协调与配合,往往单枪匹马,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其次是教师的工作量大,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满负荷、满工作量运转,每天都有大量的作业要批改,以及备课、教研、政治学习、继续教育等,足以让教师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搞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与指导,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是缺乏课时上的保证,综合性学习前期准备活动时间过长或很多活动开展起来周期太长。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缺乏主动参与意识,也缺乏动手实践、自主学习、积极探讨等多方面的能力,开展了几次,结果是“剃头挑子——一头热”。3、综合性学习中很多内容看着热闹,可考试基本不涉足,许多教师认为还是写几篇作文来的实在。(二)客观方面的原因:1、综合性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如信息技术设备、图书资料、良好的人文环境,还有走出校门开展活动所需要的经费等严重困扰着农村学校。例如我校的物质条件就根本无法提供满足综合性学习的物质条件,不要说综合性学习必须的信息技术设备、常用的图书资料,就连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难以保证,学生家庭缺乏书刊,没有电脑或仅有几个学生家中有电脑的而家长也不允许学生上网;这一切又怎么可能提供条件开展综合性学习呢。显然教材编写者的良好意图,在此只能是“雾中花,水中月”了。2、很多综合性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学习距离太远,在农村初中,这样的问题更为突出。学生既缺少理论基础又没有实在经验,根本谈不上什么兴趣,也就很难涉足。例如在“说不尽的桥”这一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农村学生怕只见到过石桥、木桥、钢筋混泥土桥,从结构形式上说也无非是拱桥、桥墩桥,因而这个单元中的几项活动“桥梁大观”“迷人的桥”“思考、调查与研究”就很难让学生参与其中了了。四、当前综合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一)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局限于对某一技能的活动演练,教师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工夫。例如,有的老师在组织教学“这就是我”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把活动目标定位在“口头作文”训练上。如果作为“语文课外活动”,这样的定位也未尝不可,但是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这样的目标定位就单一狭隘了。实际上,以“这就是我”这一主题作为七年级(初一)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是有其特别的内涵和用意的,除了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外,至少还应容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结合课文学习——这一单元以人生、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珍重生命并体悟生命的价值;2.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进而学会共处;3.在各种情境中,学会调适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谈举止。(二)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了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例如,有的教师在组织实施“我爱我家”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把课文中设置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三个情境看成是为作文而设置的活动主题,把这一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完全“上”成了“活动作文”课。在这一观念下展开活动,学生势必为作文而选择活动主题,为作文而收集、取舍素材,为作文而制造故事。实际上,这里的三个活动(可任选其一)尽管都有作文要求,但“作文”不是惟一目的,或者说不是主要目的,作文只是活动结果的一种呈现形式,只是为教师评价或学生评价提供一种手段。当然也不排除通过作文来实现作文自含的教育功能。除了“作文”之外,设置这一单元还有以下几个期望:1.培养学生探讨、追寻、调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留意身边生活的意识;2.在对家庭中平时不被注意的寻常小物小事的调查了解中,体验生活的底蕴及蕴藉的情意;3.在活动过程中,感悟关爱,理解关爱,体验爱心,生发爱心。(三)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常常担心“非语文”内容过多地介入,担心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像语文课”。例如,在开展“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两个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有的教师时有纳闷:“这像语文吗?”“语文何以体现呢?”这种担心实质上是传统的语文观念的表现,或者说是长期以来过细的分科课程教学观在语文学科上的反映。在有些合科课程中,学科界限已趋于淡化,越来越趋于学科之间的融合,已不存在像谁不像谁的问题。语文学科由于它本身综合性和工具性很强,所以目前尚属分科设置,但并不是说它必须和其他学科壁垒分明,不可融通。恰恰相反,语文作为母语可以通达各个学科,而综合性学习正是跨学科学习、多学科结合的一种努力。语文是学习各个学科的基础,而学好其他学科也可以成为学好语文的基础。简言之,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在整体上提高,语文能力也就随之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四)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对过程中教育价值发掘不够,缺乏及时的评价、激励和督导。开展活动直奔目标而去,既无视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目标不确定性,丰富多采性和目标生成性,又忽视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五、解决综合性学习中问题的主要策略(一)教师要根据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意图来开展活动。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并不是单指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水平,而是提出一些学习活动及其要求,实际上主要指“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把这种过程纳入了目标体系,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习活动的结果,而且更应当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过程也就是一种隐性的目标,有人称之为长远目标。专家提醒我们:“过程就是目标。”“综合性学习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过程。”显而易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重视学生的调查、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活动过程与策略,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收集资料,使学生逐步掌握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流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例如:开展“探索月球奥秘”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虽然月球似乎非常遥远,但其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学生探寻出多少月球的奥秘,也无意于让学生来解开月球之迷。教师只要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能在“月球文化”的“潮汐”里接受一次冲浪,凭此可以培养探求自然奥秘的兴趣与基本的科学方法,可以徜徉在唐诗宋词的那个古典的人文的“月亮”(二)因地制宜,开发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教师不能因为学校物质缺乏,就“等、靠、要”,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本地的资源来开展综合性学习。比如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农村课程资源,充分调动
本文标题: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和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41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