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战略分析
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战略分析姓名:张庶凯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工商管理指导教师:骆正清20081001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战略分析作者:张庶凯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魏丽娜我国国有跨国公司治理研究2006本文以我国国有跨国公司治理为研究对象,试图借助已有的跨国公司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对一般跨国公司治理的特征和内涵进行研究和描述,然后综合中国国有企业治理特点和中国国有跨国公司的现状,揭示我国国有跨国公司治理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完善方案。在研究思路上,本文首先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借鉴产权理论和超产权理论的观点,揭示并证明了在跨国竞争环境下,完善的公司治理对跨国公司取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国有跨国公司治理的现状、问题和成因进行了深入地剖析,认为严重的委托问题使得市场机制失效,以及严重的委托问题导致的严重代理问题,使得激励约束机制失效是我国国有跨国公司治理机制缺陷的最终原因。在内容安排上,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论。概括阐述了选题的来源、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研究思路、体系安排、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并对几个基本概念做了明确的界定,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第二章为跨国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详细介绍了传统跨国公司理论、西方企业理论以及公司治理理论,并且从本文主题的角度分别给予述评。需要强调的是,在对跨国公司理论的述评中,指出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存在着一些不适应新的环境条件、难以充分解释当今世界跨国经营现象的地方,应该对传统的理论赋予新的内涵。第三章为跨国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从委托一代理视角入手,借助委托代理的基本分析框架,在阐述跨国公司组织形态的基础上,将单个公司形态、企业集团形态以及跨国公司形态下的委托代理链条进行比较,说明跨国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和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与我国国有跨国公司在委托代理链上的差异,设计出委托代理传导机制模型,从委托代理链的传导效果的角度阐明国有跨国公司的特殊性,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并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了实例分析,为本章逻辑推理找到了很好的注脚。第四章为跨国公司治理与我国国有跨国公司可持续发展。首先,从一般公司治理的内容和模式出发,具体分析跨国公司治理的内容和特征。其次,分析了竞争、公司治理与跨国公司竞争优势之问的关系。该分析过程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研究了公司治理是如何激发企业家精神,从而促进企业绩效;二是,探讨了在跨国经营环境下,竞争如何促进公司治理的改善,从而提升企业绩效。文中分析了在我国国有跨国公司中由于制度原因导致岗位竞争缺乏,使得产品市场的竞争并不能成为推动公司绩效增长的压力,并通过构造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生成模型,证明了竞争、公司治理和企业家精神之间的传导关系。最后,从我国跨国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差距,强调“走出去”的必要性,并指出我国国有跨国公司短期“走出去”的可能性和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缺陷,明确提出了我国国有跨国公司可持续发展优势的取得必须依赖公司治理改善的结论。第五章为我国国有跨国公司治理问题及其成因。首先,分析了我国国有跨国公司母公司及其子公司治理的现状和问题。其次,剖析了我国国有跨国公司治理问题的深层原因。一是,分析公司产权特征所导致的委托问题,指出严重的委托问题使得公司治理的市场机制失效,包括经理市场的失效、控制权市场的失效、任免奖惩的非市场标准。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产权改革固然是改善治理很好的方式,但是,由于委托问题的存在,产权改革的障碍和效果会受到影响;同时引入竞争固然可以提高效率,但是,正是委托问题对市场规则的损害才是竞争缺失的原因所在。二是,分析委托问题导致的严重的代理问题,不能直接通过激励约束机制设计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本文研究认为,在委托人意愿和市场效率一致的情况下,只需要考虑针对代理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就可以了,但是在委托人意愿和市场效率常常不一致的情况下,通常用于解决代理问题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失效的。最后,利用数量模型对我国国有跨国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人(人格化为政府官员)、母公司领导和子公司领导的效用函数分别进行了分析,并且得出相应的结论。其中最重要的结论是:因为委托人的效用目标和企业绩效的相关系数的不确定性,导致委托人对企业绩效的不敏感是委托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正是这种对市场效率的偏离才导致了一系列复杂的代理问题。第六章为我国国有跨国公司治理的完善。首先,探讨声誉机制完善与我国国有跨国公司治理的关系。分析了声誉机制的内涵、实施条件以及我国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声誉机制效应扭曲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是,将声誉指标和廉洁指标作为硬性指标引入对国资部门的政府官员的考核过程中,调整其效用函数。二是,通过建立声誉档案和打破国有企业领导人铁饭碗制度,以及一系列的激励机制的设计,重建其效用函数。其次,分析人才竞争与我国国有跨国公司治理的关系。通过对我国国有跨国公司人才进入和退出机制的分析,认为必须使得人才进入方式与标准市场化、人才退出方式与标准及去向市场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竞争。第三,探索法律健全和我国国有跨国公司治理的关系。强调法律和信誉作为维持市场运行的两个关键要素,并指出通过立法建设、加强国际合作和增加犯罪成本,才是法律健全的最终目的。第四,研究激励机制与我国国有跨国公司治理的关系。强调激励机制生效的必要条件是激励收益的刺激性以及针对激励收益的约束机制的存在。如果激励机制所产生的激励力量不够,激励机制本身可能无法转变为对企业家的约束;反之,如果没有良好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也可能根本达不到激励效果。并且对我国国有跨国公司在报酬激励和控制权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探究财务审计监督与我国国有跨国公司治理的关系。强调了我国国有跨国公司财务监督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强审计监督的实施对策。第七章为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且指出了本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2.期刊论文宋光辉.王晓晖.SONGGuangHui.WANGXiaoHui基于国有跨国公司公司治理改善的境外企业公司治理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国有跨国公司境外企业公司治理直接决定了母公司全球化战略是否得以实现.本文从国有跨国公司境外企业公司治理角度出发,阐述了境外企业公司治理的内涵、特点和与母公司公司治理的关系,并提出在首先改善国有跨国公司公司治理的前提下,如何改善和提升国有跨国公司境外企业公司治理的建议和策略.3.学位论文陈福添中国跨国公司治理研究——从能力、战略与治理之间关系的角度2006从全球范围来看,当前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明显增加;二是跨国公司研发活动日益向发展中国家渗透。我国政府也适时提出了“走出去”发展战略。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刻不容缓;而如何通过提高中国跨国公司的治理水平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整合能力和监督能力,则是重中之重。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跨国公司运营研究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但是对于跨国公司治理(特别是中国跨国公司治理)研究还相对较少。跨国公司治理研究涉及两个层面:一是跨国公司母公司自身治理研究,二是跨国公司母公司对于海外企业的治理研究。第一层面治理研究没有重点考虑跨国公司的跨国业务,而是将研究焦点仅仅局限于母公司本身,这与主流公司治理研究存在诸多相同之处。第二层面治理研究则是本文研究的主题,由于该层面治理在治理环境、治理目标、治理主体和治理客体等方面与主流公司治理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其治理机制设计也具有独特性,从而要求采取有别于主流公司治理的理论和方法来加以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在绪论(第一章)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二章)的基础上,论文着重从三个“递进层面”(第三~五章)对论文研究主题展开分析。第三章研究了中国跨国公司组织能力与战略选择之间的因果关系;第四章研究了战略选择与治理机制之间的匹配关系,以及这种匹配关系对海外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第五章在前面两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动态角度对战略变革、治理创新与能力提升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了中国跨国公司未来战略变革的路径选择,并提出了与之相匹配的能力提升和治理创新的相关政策建议,从而为中国跨国公司未来的战略变革、治理创新和能力提升提供决策支持。第六章是研究结论、研究运用和研究展望,主要是对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模型和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了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未来可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领域。论文研究主体(第三~五章)的详细内容如下。(1)中国跨国公司组织能力与战略选择之间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第三章)。该章在对传统I-R模型局限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能力要素(C)整合进传统I-R模型,构建了I-R-C模型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假设;然后运用中国跨国公司经验数据对I-R-C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组织能力是影响跨国公司战略选择的重要因素。这就证实了该章所提出的I-R-C模型及其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该章最后根据跨国公司全球整合程度(I)和海外企业当地自治程度(R)两个维度,将中国跨国公司战略选择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总部委派模式、当地自治模式、专业分工模式和价值网络模式,并分析了其内涵差异,从而为下文关于战略选择与治理机制之间匹配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2)中国跨国公司战略选择与治理机制之间匹配关系的实证研究(第四章)。该章在I-R-C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跨国公司的5种治理机制,即垂直整合机制、水平整合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海外企业董事会结构;然后从理论上阐明了治理机制与战略选择之间的匹配关系,构建了I-R-C-G模型;最后运用中国跨国公司经验数据,证实了该模型及其相关研究假设。为了分析战略选择与治理机制之间的匹配程度是否会对海外企业经营业绩产生显著影响,该章还建立了一个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跨国公司治理机制与战略选择之间的匹配程度,将会对海外企业经营业绩产生显著且重要的正向影响。(3)中国跨国公司战略变革、治理创新与能力提升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第五章)。基于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该章在对中国跨国公司所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动态角度”对战略变革、治理创新和能力提升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了中国跨国公司未来战略变革的路径选择,并提出了与之相匹配的能力提升和治理创新的相关政策建议,从而为中国跨国公司未来的战略变革、治理创新和能力提升提供决策支持。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将跨国公司定义为异质性企业间全球价值网络的基础上,着重从能力、战略与治理三者之间关系的角度,对中国跨国公司治理机制进行研究。这种研究视角的创新是对主流公司治理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它表明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司治理机制,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应该随着公司战略选择的不同而不同,并且随着公司战略变革的推进而进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本文还得出如下研究结论,即组织能力对于战略选择产生显著且重要的影响,而治理机制创新则能够促进组织能力提升。本文研究的具体创新点可归纳为三个:一是,拓展了传统I-R模型,将组织能力(C)整合进传统I-R模型,构建了I-R-C模型,并运用中国跨国公司经验数据证实了该模型(第三章)。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全球整合程度(I)受到跨国公司全球整合能力(IC)的显著且重要的影响,而海外企业当地自治程度(R)则受到海外企业当地自治能力(RC)的显著且重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跨国公司全球整合程度(I)和海外企业当地自治程度(R)两个维度,将中国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总部委派模式、当地自治模式、专业分工模式和价值网络模式,并分析归纳出它们之间的内涵差异。二是,将治理机制(G)整合进I-R-C模型,构建了I-R-C-G模型,并运用中国跨国公司经验数据证实了该模型(第四章)。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治理机制与战略选择之间存在匹配关系,其匹配程度(M)对海外企业经营业绩(P)
本文标题: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战略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44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