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临县秧歌词第一条:临县文化临县文化【概述】2007-2008年,文化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以构建和谐文化、弘扬先进文化为宗旨,以建设文化大县为纲领,加强文化建设,繁荣文艺创作,净化文化市场,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文化品味是先进文化的终极目的。自新年以来,先后组织举办了多场文化活动,呈现出参与热情高、活动形式多样、规模大等特点。一是文化局与临泉镇老干部艺术团联合举办了“十七大精神天下传”2008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受到了全县观众的好评。二是高度重视春节期间群众文化活动。全县农村共组织了400多支秧歌队,赴县城展演的有20余支,每支秧歌队都规模宏大,舞姿精彩,充分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中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精神风貌。三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广场成功举办伞头秧歌晚会,同时在电影院举办了迎新春“和谐临县”文艺晚会,并搭建东门、南门两座彩门,举行大型猜谜、联对、象棋、扑克、乒乓球、放烟火等多项活动,营造了非常和谐的元宵氛围;四是成功举办了临县青年歌手演唱会,全县十六名歌手参加了演唱,一展青春亮丽歌喉,深深吸引了广大观众。五是2007年正月,临县选送十一名伞头歌手赴榆林参加了秦晋两省迎新春伞头秧歌大赛,青年歌手李泽锋力挫群雄,一举夺冠,王俊奋、樊春明等5名歌手也分别获得二、三等及优秀奖,为秦晋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也为吕梁争得了荣誉;2008年选送六名选手参加了吕梁市文化局、吕梁市共青团、吕梁市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君诚传媒杯”青年歌手大奖赛,临县农民歌手公鸡用原生态唱法演唱的《山圪梁梁上站个俏妹妹》深深打动了评委和现场观众,在强手如林之下,荣获大奖赛第三名。六是与临县老年乐艺协会、《颐年集》编辑部共同举办了《看看临县新面貌》伞头秧歌征集活动,并成功举办了颁奖晚会;由县委宣传部主办,文化局与广电中心、临泉镇老干部党总支艺术团联合举办了“迎奥运”环境大整治文艺晚会,在全县播放后,为推动创卫工作起到了良好作用。七是农村文化基础实施建设全面开展。全年共争取立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8个,新农村建设农家书屋扶持项目120个,农村信息共享工程120个。县图书馆新增期刊140余册,新增文化部“送书下乡”工程图书469册,接待读者5000余人次,借阅图书杂志5000余册次,新增图书报刊20余种。八是努力搞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全年共完成放映场次7400余场,圆满完成省、市下达的放映任务。九是道情剧团还参加了多种国家级的大型演出活动,赴香港参加了2007年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文艺晚会,参加了第九届中国环博会开幕式的演出,参加了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的演出,参加了第二届中博会隆重召开的开幕式演出,参加了山西省省城军民庆祝建军80周年文艺晚会,参加了山西公安消防部队庆祝建军80周年文艺晚会,参加了延安市电视台慈善颁奖晚会,参加了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的演出。晋剧团积极参与文艺演出市场竞争,全年外出演出300余场。【文艺创作】2007年,艺术创作人员创作热情高涨,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创作出了不少精品力作,全面推动了临县文艺创作和演出的繁荣。一是道情剧团排演的传统小戏《菜园配》参加了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珍稀剧种展演。赴京归来又在省城晋剧院再次展演,受到省城文艺界的一致好评,为吕梁争得了荣誉。该局荣获国家文化部“文化遗产日”组织奖,道情剧团还新排舞蹈:《鼓舞东方》《杨柳青》、《勇士》、《黄河鼓舞》、《朝鲜舞》、《人说山西好风光》、《战黄河》、《远山的呼唤》、《兄弟姐妹》、《青春世界》等十五个;二是由临县文化馆馆长严生平作词作曲的《橡皮泥》,在国家一级社团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举办的“全国校园歌曲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三是由文化馆副馆长刘挨明创作的歌曲《慈母心》获省文联歌曲创作奖;四是老艺人康云祥及青年伞头张林峰深入农村体验农民生活,排演了三弦书《选村长》、《八荣八耻》等节目。三弦书《选村长》参加国家“群星奖”比赛,在山西赛区吕梁分赛区参演受到了专家的一致赞赏;五是县文化馆研究员贺敬才同志的版画应韩国民族艺术人总联合会邀请,由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选送韩国首都首尔,参加中韩建交15周年大型展,作品被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收藏,其版画作品《晋西印象——瓷庄招贤》入选山系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山西百年书画名家作品展览”一书,同时还分别荣获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学研究会等单位“中国百杰画家”“首届中国国学奖——创作战果金奖”等奖励。2008年由县委书记陈国荣作词、县文化馆馆长严生平作曲的《碛口之歌》荣获吕梁市首届歌曲征集活动二等奖,并由市文化局推荐参加全省“五个一”工程创作奖。二是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临县著名画家贺敬才的版画、水粉画系列画集《贺敬才画集》由北京艺谭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得到了全国及省内美术界的肯定;其黑白木刻版画《晋西印象——今朝瓷庄》参加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韩国全北道立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国黑白木刻展”,受到了韩国媒体和观众的好评。2月,贺敬才版画作品《春天的歌》获山西艺术最高奖“杏花奖”;7月,贺敬才被吕梁市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吕梁人民艺术家”。三是原县人大主任李光福主编的《神童玉女妙联巧对》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给临县文化工作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四是由文化局、县书法协会主办的“和谐之春”书法展览在县文化馆开展一周,共接待观展书画爱好者2000多人次,大大推动全县书画事业。五是由县委宣传部、文化局、县书法协会共同承办的《临县书画集》一书已由中国国际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由中国书协主席张海题写书名,由全国著名书画家刘文西、林鹏、李才旺、王学辉等题词,由全国政协委员、原省政协主席刘泽民作序,共收入临县及临县籍书画家书法、美术、篆刻、剪纸作品300余件。12月22日,隆重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临州风韵”书法展暨《临县书画集》首发式,省市著名书画家陈建明、阴凤华、高智、郝雪山及县市有关领导和书画爱好者出席了此项活动。六是全面铺开《临县文化志》编撰工作,目前初稿已基本完成。七是圆满完成了全国著名画家“走进山西”碛口采风活动,大大提高了碛口的知名度。八是贺敬才、薛建平美术作品参加市政府主办的“枣韵”美术作品展,贺敬才的《晋西人家》、薛建平的《红枣人家》分别获奖。【民间艺术保护】临县伞头秧歌是一种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于民间,活跃于民间,发展至今,优劣共存,需要大力加以发展和保护。2007年临县著名伞头秧歌手薛青爱、高艳明等四人在中央电视台演出,临县民间艺术第一次走向首都在国家级的艺术平台亮相,并受到观众的好评,扩大了临县伞头秧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五四”期间与团县委联合举办了“首届十佳青年著名伞头”命名活动,在全县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文艺委员会主任褚栓海来临县扶贫调研,在临县宾馆会议室成功举办了专场文艺晚会,对临县伞头秧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场表示将大力支持临县文化工作。2008年,成功举办了临县第七届伞头秧歌擂台赛,特邀参加临县县委工作会议的特级劳模和“双百双千”项目负责人观看了比赛,经过激烈角逐,青年伞头歌手杨雪峰荣获本届擂台赛冠军。成功举办了临县首届伞头秧歌舞蹈展演大赛,三交镇秧歌队选送的《刘三推车》荣获一等奖。圆满完成临县伞头秧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工作,6月份,国务院正式公布临县伞头秧歌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展项目,为临县伞头秧歌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很快将公布县级首批名录,并确定临县首批原生态伞头秧歌示范村。由李海光、刘国才主编的《黄土谣——李铭瑶秧歌精选》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六是民间老艺人康云祥的三弦书、顺口溜专著《说说唱唱没个完》已列入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计划。【文化市场管理】以“迎奥运,保稳定”为工作重点,继续坚持“繁荣”和“管理”两手抓的工作方针,加大文化市场日常巡查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定期不定期组织“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切实把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希望工程,大力加强文化市场经营秩序管理,维护和保障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网吧、书店、演出团体为重点,加大检查监督力度,2007年对全县所有音像、图书、娱乐、印刷、网吧等经营场所集中进行了检查,共出动17次,60人次,查缴盗版图书300册,光盘1400余盘,取缔黑网吧1户,取缔无证经营的演出团体1户。2008年来出动检查200余次,查封不合格印刷行业6户,取缔无证印刷行业1户,没收非法出版物1000余册,盗版光盘400余盘。查处非法网吧15户,查扣网吧电脑主机18台,停业网吧10户,书店2户。规范了全县文化市场,维护了文化市场的正常秩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文化体制改革】根据县政府的指示和要求,该局针对电影公司的特殊情况,制定了改造方案,目前已顺利完成电影公司改制和人员分流。同时电影院改造工作也稳步推进,目前已完成项目立项、图纸设计、地质勘探等工作,12月25日电影院改造项目招标工作圆满完成篇二:戏剧知道、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历史起源】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古典戏曲基本形式】宋元南戏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元代杂剧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明清传奇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清代地方戏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中国话剧介绍】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重行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历史(一)家庭剧的泛滥乘革命之浪潮而兴起的文明戏,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逐渐衰落。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军阀所篡夺窃取,中国社会现实一如既往,黑暗而腐败,贫困而虚弱。为革命所鼓舞的从事新剧的人士,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从狂热走向消沉;有的则把戏剧作为生存之手段;有的则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一些商人见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于是,便一拥而上,一时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所谓新剧目也纷纷出台。到1914年,按中国旧历为甲寅年,此类家庭戏居然十分兴盛,故被称为“甲寅中兴”。其实,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危机。看似新剧从业人员增多,表面上壮大了队伍,实际上鱼龙混杂
本文标题:临县秧歌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483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