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福建地区)2018年中考地理总复习 八上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课件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1.(2016·三明)阳春三月,三明已桃红柳绿,漠河仍冰天雪地。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我国()A.东西跨经度广B.南北跨纬度大C.地形复杂多样D.地势起伏大B(2016·三明)今年5月初,三明市连降暴雨,泰宁县发生重大的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重大的损失。下图是逃生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2.此次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①连续多日的强降水②地形坡度较大③植被茂密④土质疏松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泥石流发生时,最佳的逃生线路是()A.①B.②C.③D.④BB(2016·莆田)下图是我国的三个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4~5题。•4.比较三个城市气候资料,叙述正确的是()•A.漠河的气温季节变化最大B.广州的年降水量最少•C.冬季气温都低于0℃D.北京冬季降水最丰富•5.广州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AC•(2016·三明)下图是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6~7题。•6.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A.从东南向西北递减B.从北向南递减•C.从东北向西南递减D.从西向东递减•7.形成这种分布的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B.地形•C.夏季风D.冬季风AC(2016·泉州)读图,回答8~9题。8.图甲区域所面临的主要因素问题是()A.水土流失B.水污染C.大气污染D.土地荒漠化9.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A.上游地区——开荒种田B.中游地区——水土保持C.干流——兴修水利D.下游地区——清理泥沙AB•10.(2017·福建)下图为长江流域略图,宜昌与湖口分别是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长江发源于_______高原,该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_级阶梯。•(2)图中城市的主要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长江流域水电站主要分布在________(上、中、下)游地区,该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A、B两处河段,流量较大的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藏一沿河分布河流为城市提供充足水源;水运条件好上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流量丰富BB处以上河段比A处以上河段沿途汇入更多支流,流量更大•11.(2016·厦门)阅读图1、图2和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黄河干流以河口镇、桃花峪为界为上、中、下游。上游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发展灌溉农业条件优越,有“塞上江南”之美称。中上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初冬或初春,黄河某些河段会发生凌汛。凌汛是由于河流南、北段封冻或解冻时间的差异,发生冰坝阻塞水流,导致河水泛滥的现象。图1图1图2•(1)上、中、下游河段中,最容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_____游和_____游。当凌汛来临时,人们最经常采取的防治措施是__________。•(2)上游的兰州至河口镇河段,河水含沙量快速变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中游的兰州至河口镇河段,河水含沙量迅速变______,其主要原因是该河段流经沟壑纵横、_________严重的______高原区。为了防止泥沙下河,我们应大力实施的生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炸开冰坝小支流少用水量大(农业灌溉、城市用水)大水土流失黄土植树种草(或生态退耕等)(锉刀)•(4)黄河下游流经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水流速度变_______,泥沙大量_______,导致河床抬高,高于两岸地面,形成“地上河”。河堤一旦决口,沿岸广大地区将遭受________(灾害)威胁,为了防止这一灾害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缓慢淤积洪涝加固河堤•12.(2016·厦门)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1月份,厦门平均气温约为_____________℃,北京平均气温约为______________℃,影响厦门与北京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2)1月份,甲地平均介于______℃和______℃之间,乙地平均气温介于_______℃和_______℃之间。甲地平均气温高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国东部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亚与漠河1月平均气温相差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2均可-4~6均可纬度(因素)-8-4-16-20甲地海拔较低(或乙海拔较高)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从南向北递减答介于48~56之间的任意数值即可•考点1中国的地形和地势•【例1】下图是沿我国北纬36°纬线所作的剖面图,读图并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A、B、C表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其中A为第________级阶梯,C为第________级阶梯。•(2)图中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位于________河的河谷地带,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________。•(3)我国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地势特征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表现为()(双选)•A.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B.使我国许多大河自东向西注入海洋,沟通了东部与西部之间的交通•C.在阶梯内部,由于降水丰富,水能资源巨大•D.在阶梯的过渡地带,由于有巨大的落差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AD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太行山黄三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各地理要素之间总是彼此制约、相互联系的。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地势西高东低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大多是自西向东注入海洋,且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当河流流经地势阶梯的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考点2中国的气候•【例2】读我国部分地区沿106.5°E经线的地形剖面图,回答(1)~(2)题。•(1)1月份②地气温高于①地的原因除纬度因素外,主要是因为②地()•A.海拔较低B.受夏季风影响较大•C.森林覆盖率高D.受冬季风影响较小D【解析】(1)题,①②两地1月份气温差异除了纬度因素外,还有地形因素的影响,受山岭的阻挡,②地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小,1月平均气温不低于0℃。故D正确。•(2)图中②地所属气候类型是()•A.热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2)题,②地地处秦岭以南31°N附近,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故选B。B•考点3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例3】今年5月中下旬,我国南方连续遭遇强降雨天气,形成“南涝北旱”现象。影响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A.我国南北跨纬度广B.南方地形复杂多样•C.夏季风强弱不稳定D.冬季风的势力强大•【解析】本题考查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夏季我国盛行偏南风,主要来自东面的太平洋和南面的印度洋,气候温暖湿润。但夏季风不稳定,来得早,去的晚,风力过强,就会出现涝灾,反之,则会出现旱灾。故选C。C•考点4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例4】关于我国河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影响•B.内流河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C.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D.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解析】我国外流河主要位于东部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内流河主要位于西部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小,河流水量主要来源于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故多属于季节性河流,长江、黄河属于外流河,但黄河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区,是我国第二长河,但不是第二大河;长江流经我国湿润区,是我国第一长河,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水量最大。故选C。C•考点5长江、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例5】读图,完成(1)~(2)题。•(1)黄河干流上游水能资源丰富,是因为()•A.位于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落差大•B.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落差大•C.河道宽,终年水量大•D.纬度低,终年不结冰•【解析】(1)本题考查黄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影响因素,难度中等。水能资源丰富地区主要分布在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和水量丰富的地区。黄河干流上游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水能资源丰富,故A项正确。A•(2)关于上图中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黄河易发生凌汛的河段在中游和下游•B.黄河中游含沙量大,形成“地上河”•C.黄河由西向东流入渤海•D.黄河下游地势低平,支流众多•(2)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的判断,难度中等。凌汛主要发生在有结冰期的河流上,且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上、中、下三河段中,上、下游河段易发生凌汛,A项错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流经下游时,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故B项不正确;黄河下游由于形成地上河,故支流少,流域面积狭窄,所以D错误。选C。C•考点6中国的自然灾害•【例6】读下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指标70年代80年代90年代1993~2002年灾害数量/次1100198727422935死亡人数/万人196807953.1受影响人数/万人7.414.519.625灾害损失/亿美元1310204062906550B①灾害的强度减小了②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③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④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自然灾害次数增加,死亡人数却在下降,说明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已有提高。灾害损失越来越大,受影响人数也越来越多,说明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本文标题:(福建地区)2018年中考地理总复习 八上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486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