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8第一章1、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包括物质、能量和条件)的综合。该定义为环境科学研究界定了基本范围。2、热岛效应:城市地区由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造成温度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在温度空间分布图上,城市好比一个温暖的岛屿,所以称为热岛。3、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4、城市化对于环境的影响: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与性质,从而影响了大气物理性状、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主要表现形式:1、影响气温——形成“热岛效应”。2、影响风系——原因有两个方面:A:热岛环流引起风系变化。特点是:城市周围风速大,中心风速小。B:城市建筑使盛行风风切变改变:盛行风与街道走向一致时,切变小。盛行风与街道走向不一致时,切变大。城市化还通过大量释放各类气体和颗粒污染物,改变大气环境组成。各类污染气体通过叠加热岛效应,加重城市大气污染。城市“阳伞效应”:由大气污染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却效应。2)对水环境的影响:①、对水量的影响。“热岛效应”加剧区域性暴雨,增加了区域降水量以及地表径流量;下垫面的不透水性,增加地表径流;如地下排水管网设施不足,会增加局部洪水发生的机会;引起城市用水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下降。②、对水质水温的影响:3)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荒漠”、“水泥森林”4)城市病的形成机制(人居环境恶化的表现):①人口密集、居住与活动空间不足;②空气污染、热岛效应;③水污染、水安全问题;④交通拥挤、公众出行问题;⑤绿地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景观破坏;⑥生活垃圾污染,人居环境恶化;⑦就业、医疗、卫生与教育服务等;5、试分析人与环境的矛盾,如何协调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对立,是指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环境,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来从事自身的生产和活动,才能保护好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否则环境问题就会随之产生。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统一,是指人类社会以环境作为载体,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人类的一切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人类既是环境的主体,环境的塑造者;同时人类也是环境的产物。人类的活动不可能无限地向环境索取,也不可能总是随心所欲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的行为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承受能力。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需求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开发、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第二章一、概念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Tansley(1935)提出)生态系统六大组成: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3、环境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32页)生物学监测: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生物评价: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生物监测与评价的特点:(1)综合性和真实性(2)长期性—反映一个时段的环境污染水平——反映低浓度污染的危害特征。(3)灵敏性(4)填补仪器监测的不足(5)生物监测的缺点一是采样、观测的位置不同,分析的结果不一样。二是明确判别何种污染物有困难。三是在严重污染的环境中有些生物已不存在。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空间形态结构、空间配置与差异等,包括空间格局与分异)时间结构:(生态系统的时间差异)营养结构:(营养联系)2/8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网)和营养级——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生态系统循环的基本通道;物质循环:生物←→环境;能量流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信息传递: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等,构成信息网。三、利用生物对环境监测的主要方式和意义目前利用生物监测的方法(1)利用植物对大气监测一是:叶片分析;二是:长势观察三是:定点观测(2)利用水生物对水体监测:对比分析、指示性生物监测意义:1.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2.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3.具有多功能性。4.监测灵敏度高。对于宏观系统的变化,生物监测更能真实和全面地反应外干扰的生态效应所引起的环境变化。环境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某一生态效应常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理化监测仪器常常反映不出这种复杂的关系,而生物监测却具有这种特征。四、绿色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1)吸收有毒气体:如吸收CO2、SO2、CL2等气体。(2)滞尘:降低风速使尘埃降落;叶面对尘埃的吸附作用;覆盖地面,减少扬尘。(3)减低噪音:叶面对声波的不定向反射而降低噪音;阻隔作用,郁闭度高的林木可使噪音衰减;吸收声能,降低反射率。(4)杀菌:吸滞尘埃,降低空气中的细菌;某些树本身可放出芳香剂,可杀灭部分细菌。(5)绿化增加空气的负离子含量:绿化地区尘埃、细菌少;O2氧原子多,故空气负离子含量高。城市中,成片集中的绿化和分散普遍绿化。第三章一、概念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核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牺牲后代人需求的发展”2.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同时”、“三同步”:核心内容是在一切新、改、扩建的建设项目,技术改造工程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中,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三同时”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相辅相成的。“三同步”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3、绿色GDP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绿色GDP=国内生产总值-生态成本-资源消耗——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衡量经济增长下人们的幸福感——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变——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循环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清洁生产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消耗率,减少浪费、减少污染。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内涵(二大需求,三个原则,一个限制)①二大需求:A、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就业、通信、休闲七大基本需求B、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健康长寿、教育、自由、服务、安全、文明、美学等。人类创造本身与结果的多样性促使需求不断发展②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四大公平):同代人公平;代与代人之间的公平;公平分配有限资源(国与国公平);人与生物间的公平。B、持续性原则:核心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C、共同性原则: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是共同的,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③一个限制:将人类对生物圈的冲击限制在其承载力以内。对不可更新的资源,消耗速度不应快于寻求替代品的时间,令后代人合理享有同等发展和享用资源的权利。(3)可持续发展的特征①经济可持续发展——鼓励和强调经济增长数量增长:产品、产值等的增长;质量提高:指经济效益和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3/8②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和良好生态环境;持续性原则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人口的严格控制、人口素质的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为条件,保证经济建设以可持续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的方式进行,人类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③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包括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生存与生活质量,从而使社会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位”的发展。它强调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不断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整人口结构,实现人口与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消除贫困与公平分配财富。(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三、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关系经济活动是人类不断利用自然界系列资源谋取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人类过分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于是人口剧增,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草地资源退化,生物多样化减少,沙漠化、石漠化和荒漠化日益严重,空气及淡水质量急速下降。如此不但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势必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为保持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限制开发、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而为环境保护而被迫建立起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恢复的补偿机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延缓或阻碍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经济活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的。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环境问题不可避免,环境保护也日益凸现出它的重要作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缺一不可。2、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在不断地打破自然平衡,同时也应更加自觉去重建一个新的平衡、现实的经济活动,人类不可能长期把环境保护置之不理。环境保护的中心任务是维持人类适宜的环境质量,保护、增值可更新资源使其不断扩大,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使其免于浪费和被破坏,努力寻找可替代的新资源,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充分持续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生存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两者的根本要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既是矛盾的关系,同时又是相互统一的,在矛盾中运动,在运动中发展并最终统一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第四章一、概念1、自然资源:广义: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P45)狭义: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2、生物多样性: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3、自然保护区:(1)国际:广义——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职能性质的空间范围,又称保护地。狭义——指各种特定类型保护区,国家用法律形式确定长期保护和恢复的自然整体。(2)教材:(P55)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而划出一定的区域加以保护,这样的地区就叫做自然保护区。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1、耕地不合理开发利用:一是基本建设占地过大;二是矿产资源开发破坏;三是垦后丢荒2、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3、土地污染4、土地次生盐渍化(略)5、管理不善:重用轻养,地力下降;土地耕作障碍因素多;生产、耕作方法不合理三、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森林的重要性:(1)调节地球的C—O系统。(2)木材的生产基地(3)人类的绿色屏障和宝库一是防风固沙,二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三是第一性生物生产基地,提供巨大的生物量,四是巨大的基因库,珍稀物种库,新品种库。森林资源的保护:(4)可净化、美化环境4/8滞尘、吸收有毒气体、杀菌、调节改善小气候(5)是最重要
本文标题:环境保护概论的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502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