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刚柔者,立本者也第一篇:《周易》中的领导与指挥第一讲易学的起源提起《周易》,很多人都会想到风水、算卦等等,其实《周易》的智慧绝不止风水、算卦这么简单。“智”与“慧”有本质上的区别:“智”由“知”与“日”组成,表示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和努力所能达到的智慧;“慧”的含义则是慧根,是一种先天性的智慧。智慧是人类对自然事物的一种高度认知,有了智慧就可以提前掌控事物的本质及运动方向。领导者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洞察周围人和事的演变玄机,这些都与易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什么叫易汉字“易”的上半部是“日”,表示太阳、光源;下半部是“勿”,即“物”,表示世界万物,由此可见,易学研究的是太阳主导下的万事万物的现象和规律。易不是迷信、巫术,也不是占卜,而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二、易经的历史从伏羲创卦,到文王做辞,再到孔子做《十翼》,流传至今,易学著作不下几千本。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有《三易》的说法,即《连山》、《归藏》和《周易》;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不易”。《周易》在中国文化上,一直被列为群经之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有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这是站在宇宙认识论的角度对天下万物做了分析。《周易》在经、传中的辩证思维是深刻而又丰富的,对事物的变化过程、事物之间的联系、对立统一规律都有深刻而明确的论述,它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在哲学、艺术、科学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所以《周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三、伏羲创卦《易传》中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句话的意思是:相传在上古时期,伏羲氏为天下之王时,继承了祖先流传下来的经验,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对自然的感悟,用“圭”等工具测量出太阳与地球的运动变化规律,从而著成了伟大的《易经》。1.两仪伏羲发现天空中有一组星星,排列形状像一把勺子,当“勺柄”指向太阳升起的方向时,是一年中春暖花开的时候;当“勺柄”指向偏南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当“勺柄”指向太阳落山的方向时,是一年中万物收获的时候;当“勺柄”指向北方时,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为了探讨背后的规律,伏羲把一根木杆戳在地上,用来观察影子的变化。通过观察,他发现树影最长的时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他把这个时候命名为“太阴”;树影最短的时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他把这个时候命名为“太阳”。太极是“太阴”和“太阳”的两个极点,分别对应着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气,这就是“太极生两仪”。从冬至到夏至,是一个阳涨阴消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阳;从夏至到冬至,有一个阴涨阳消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阴。如图1所示:图1太极生两仪2.四象从阴阳两仪中,伏羲又将阴阳再一次划分,形成了“少阳”和“少阴”两个点,将一年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点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就是四象的由来。如图2所示:图2两仪生四象后来,伏羲根据自然的变化,确定了365天的一个回归,也就是一年;他看到天上的月亮以“从圆到缺”的方式轮回了12次,就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后来又形成了现在的24个节气。3.八卦伏羲发现这个规律以后,就想把它记载下来,被大家所利用,河图的出现,帮助伏羲实现了这个想法。相传,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着河图,献给了伏羲。河图是由黑白圆点组成的组合图,如图3所示:图3河图伏羲根据这张图,找到了记录的方法:他用一条长直线表示“阳”,用一条中间断开的直线表示“阴”。找到了表示阴阳符号,伏羲开始创造八卦。伏羲用阴阳两个符号,根据十二个月份中阴气与阳气的关系,以“爻”(音yao,二声,同“摇”)为单位,以阴阳为法则,组成八种排列形式。组成的方式是:从春分到秋分的阳仪,与从秋分到春分的阴仪,每个仪都生出四个卦;将阴仪的四个卦经过“错综”、“颠倒”以后,与阳仪的四个卦合并,形成了八个卦,就叫做八卦。如图4所示:图4八卦八卦产生以后,人们对时间和空间就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给人们认识世界万物提供了先决条件。第二讲管理需要“道、法、术”合一(上)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这句话告诉人们,时间不变,空间不同也会导致事物发生变化。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天下没有永恒的定律。【案例】知天知地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里写到,画家要知天知地。一曰知天。万物生于天,天有四时。夏秋之花皆有叶,春则梅杏桃李各不同。梅开最早,天气尚寒,故无叶而必有微芽。杏次之,则芽长而带绿矣。桃李又次之,则叶已舒而尚卷曲。至海棠、梨花、牡丹、芍药之类,已春深而叶肥。水仙本三月花,而以法植之,则正月开,故叶短。迎春与梅花同。兰蕙宿叶不凋,其新叶亦花后方长。至禽鸟蜂蝶,各按四时。梅时无燕,菊候少蜂。冬花不宜绿地,春景勿缀秋虫。随时体察,按节求称,各当其可,则造物在我。二曰知地。天生虽一,而地各不同。庾岭梅花,北开南谢,其显著矣……《周易》是从气场学来阐述事物的运动和现象规律。八卦包含了东、西、南、北四向,也包含了春、夏、秋、冬四时,伏羲根据对自然的观察,给八卦取了名字:第一卦名为“震”,取“雷电”的意象;第二卦名为“乾”,代表天;第三卦名为“巽”,卦象为风;第四卦名为“坤”,卦象为地;第五卦名为“离”,卦象为火;第六卦名为“兑”,即“泽”;第七卦名为“坎”,卦象为水;最后一卦名为“艮”,卦象为山。总结起来就是“阵为雷、乾为天、巽为风、坤为地、离为火、兑为泽、坎为水、艮为山”。八卦有了名和象以后,后人又进一步把八卦进行推演,最后衍生出六十四卦,即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角度看待事物。用新的眼光看待《周易》,会发现《周易》中存在很多管理智慧。在公司的日常管理中,可以把管理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道,一个是术。如今的大部分公司采用的是西方企业的架构,这是“术”的方面。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截然不同的底蕴,如果只讲方法,只强调管理法则,而不讲“道”,就无法管好一个公司。《周易》里谈到的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乾卦里一句卦辞,叫做“群龙无首极”,意思是:即使在工作中暂时没有领导,大家也能把工作做得很好,因为大家各司其职,各按其能,不需要管理。人们都不愿意被管理,因此,要想真正做好管理,就要提高员工的智慧和认知。作为领导者,首先要讲“道”,也就是讲道理、讲境界、讲格局;第二要讲“法”,就是讲理念和价值观;最后还要讲“术”,就是经营理念、方法和技巧。现在的一些企业往往只强调执行力,只强调“要人做”,如果达不到思想上的沟通,只讲究方法的强制性,员工工作就不会有很高的效率。一、易道的管理者思想——和谐简而言之,《易经》的管理思想就是“和谐”二字,只有和谐才是领导的最高境界。【卦辞】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成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意思是: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性质,如果能够和谐相处,互相尊重,互相认可,各司其职,各按其能,就能心底无私地达到最佳的合作状态,创造最大的价值。【原文】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是《周易》中的一段话,意思是:天地为人类及万物提供了生长的条件,却从来没有向人类索取,太阳和月亮完全没有私心地给人类提供光明,春夏秋冬四时也都在正确的时刻交替,如果人们能像天地和日月一样无私,像四季一样遵守规律,就不用担心未知事物的凶吉。有人经常说自己运气不好,其实,真正原因是人们不愿付出却又想得到回报,因此导致事情往往与自己所想的有很大差异。《大学》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如果不够优秀,就没有理由要求别人优秀。一个真正的管理者,首先要自己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才能成为别人效仿的模范,进而要求别人变得优秀。二、知止而为的精神1.衡量事情的标准人的一生总是在和“吉凶悔吝”四个字打交道。【原文】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人们把得到的叫做吉,把失去的叫做凶。这段话的意思是:吉与凶的最终来源都是欲望,为人处事要刚柔相宜,要趋时变通,不要违反事情的本质,不要带有好恶之心,一个人如果总是以自己的得失衡量事情,就是不对的。“一”是指道,是指人类的本质。2.进退要有度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不但要知道“进”,还要知道“止”。人生没有境界,纵观历史,那些只知进不知退的人物,最终都免不了覆灭的结局。例如,范蠡和文种同是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重臣,范蠡功成身退,得以安享晚年,而文种觉得多年付出换来的应该是高官厚禄,最终却失去了生命。因此,管理者不但要知道“进”,还要知道“止”,进有度,退也有度。【原文】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要想安居乐业,就必须符合易的顺序,即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把握进退的秩序。君子要行动的时候,首先要观察外物的变化,也就是要顺应时势。篇二:《易经》中的管理之道《易经》中的管理之道学院:中文学院班级:汉语1001专业:汉语言文学辩论讨论学习小组:中文小组上课时间:北周三晚8:00一般的人都以为《易经》就是讲些占卜八卦、阴阳和谐之类的道理。但是《易经》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人生和社会规律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所以《易经》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且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有人说,易学的实质就是管理哲学,易学的自然法则、结构决定功能定律和全息结构模型,在今天仍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它不但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科学精神和价值伦理原则,还包含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法则,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模型。而《易经》中的管理之道,其中包括民本观、整体观、变通观、和谐观,至今仍为广大管理者所推崇。首先要谈的是《易经》管理中的民本观。所谓“民本”,顾名思义,就是以民为根本。管理的民本观,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确立以民为根本,旨是调动大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观念体系。由于《易经》认识到民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它要求在管理过程中要有爱民、民为邦本的思想。《易经》讲:“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传·说卦》第二章),认为仁与义是人道的根本,是实现管理的核心问题。“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君子以利物足以和义”(《易传·文言》),“君子以容民畜众”(《师卦·象辞》),主张管理者体恤民情。其次是《易经》管理中的整体观。管理的整体观,是指管理主体自觉地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管理要素和过程进行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适宜管理效果的观念体系。《易经》虽未形成一种普遍的自觉的整体管理观念,具有猜测和思辩的性质,但毕竟是整体管理观的萌芽,具有了朴素的管理观念。《易经》整体观认为,阴阳是其基本要素,阴阳是从太极衍生而来的。而《易经》用阴阳两个符号组成八卦和由八卦组成六十四卦。《易经》管理的整体观首先体现在,它把八经卦和六十四别卦视为一有序的动态的整体。在《易经》里,卦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整体模式。《易经》作者把六十四卦亦视为一整体,表征天地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序的整体过程。这样,为管理者实行有效的管理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工具和途径。其次,《易经》管理的系统观视每一卦为一整体。从横的方面看,《易经》六十四卦,每卦由六个爻组成,无论哪一卦,都是一个可以相对独立的小天地、小宇宙。这种有序的整体结构即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为管理者的有效管理提供了依据,作为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统治者,不必事必躬亲,亲自办理,而只要掌握了这个有序的、动态的整体结构就能收到良好的管理效益。《易经》管理的整体观还体现在视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为一有层次的整体。《易经》指出:“天尊地卑
本文标题:刚柔者,立本者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527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