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创新”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创新”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常州市北港中学语文组执笔人:丁玉琰一、问题的提出1、对传统教学的反思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师讲生听,教师是权威,学生只有被动接受,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没有主体地位,他们更多的是处于被督促、纠正、甚至是被呵斥的客体地位,这使得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能力,及创新的欲望一再被压抑,学生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而只能向书本和老师的标准去迎合,由此形成了课堂气氛的沉闷与“一言堂”的局面。“自主—创新”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会求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自主—创新”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2、新课程理念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的学习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相互相成,但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使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两脚书橱”,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习的兴趣,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针对上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新课改的要求,那么我们该如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中主动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师又该如何去设计自己的教学?为此我们把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们语文组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改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自主—创新”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二、理论思考(一)理论支撑1、建构主义理论2、多元智能理论3、后现代课程理论4、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教学思想(二)概念界定自主学习是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独立对文本进行的有效学习,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即是一种“学会学习”的能力。具体来说,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从课堂教学层面和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的主题状态,包括学习态度体现一个勤字,学习方法要自己总结,会做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学会整理与反思;学习结果能自己评价,对学习成绩能正确归因,发现问题后能及时自我调整。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标志:一是超前学习,这是自主意识的反映;二是能够不断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三是注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创新,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智慧、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对学生而言是建立在自主意识增强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从创造地学习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其特点是思考问题的个性化、新颖又较为符合实际。对教师而言,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营造宽松氛围、组织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肯定学生的点滴合理之处,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我们认为创新教育并不空泛,其难以实施的重要原因是,传统教学使学生长期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标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体意识,更少有创造性思维的热情,因此我们将“自主—创新”两者结合起来一同研究。(三)研究目标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中“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和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向自主构建认知结构,完成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实现的心理活动过程的转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三、研究内容及过程:(一)、构建“阅读教学中‘自主—创新’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课题组将以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为基础,遵循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创新,针对语文学科阅读课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根本宗旨,探究阅读教学中“自主—创新”一般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及实施策略。1、操作程序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对阅读教学中“自主—创新”一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六个板块进行了分工,具体分工如下:“创设情境”由冯锦华老师负责,“自读质疑、导读解疑、研读探究”由孟法明、丁玉琰、路靖老师负责,“品读鉴赏”由蒋龙海老师负责,“延读拓展”由潘杠老师负责。在具体分工的基础上,每一位老师根据自己的具体任务作重点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要能找到一些规律和方法,另外要求课题组成员对上述的六大板块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进行优化。2、实施策略(1)、创设情境策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复习旧知识、提出问题、讲解故事,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营造积极的、自主的课堂氛围。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一开始就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情感、认知等方面的铺垫。具体策略如下:1)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景即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景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生活体验,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小说片断)这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老师首先让学生口述其在烈日、暴雨等恶劣天气状况下的所见所感,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学大师老舍先生景色描写的语言精妙所在,更深地领悟环境描写对人物悲惨命运的烘托作用。再如:学习《端午日》这篇课文时,教师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民间过端午日的不同的习俗,课上让学生进行交流,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增长了知识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说,生活是语文之源,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教师。从日常生活去感悟语言,分析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理解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2)用真实物品演示情景此法重点在演示过程,让学生认识课文中所提及的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其明白事理,并增进其实感体验,有利于语言表达。如在讲授冰心的《小桔灯》创设情境自读质疑导读解疑研读探究品读鉴赏延读拓展过程中,可三次出示自做的“小桔灯”。以实物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实物分析小桔灯的制作过程,意在突出小姑娘的能干、勇敢;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时,以实物小桔灯点燃后的光亮激发学生领悟和学习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3)借助美术作品展示情景美术与语文之间应该有共同点,它们都是美的,它们都借助相应的渠道抒发各自的情感。利用其可联系之处,可以使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立体可感,易于接受和理解。学生可以在充分感受形象中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进入乐学的氛围。如在讲授白居易名诗《卖炭翁》一课时,出示图画《卖炭翁》可以使学生在图画的色彩、明暗、形象勾勒中创造性地领悟卖炭老人的贫穷艰辛和宫吏的掠夺行径,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4)扮演课文角色体会情景为了使教学情景真切地再现于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感。如分角色朗读《皇帝的新装》。皇帝、老大臣,骗子、天真的孩子,虽未见其人,但已闻其声,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直接进行表演,这样做,学生对于课文的体会、理解就相当深刻了。5)复习旧知识创设情景例如,学习《乡愁》这首诗歌时,可以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找几首表达乡愁情感的古代诗词。学生在收集资的过程中,自己对乡愁有了初步的感受,这样由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因入课题,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自读质疑策略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听读、默读或自由朗读等形式整体感知课文,解决一两个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写法的问题,并能提出自读中遇到的疑问,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先解决一部分疑问,也可提出新的疑问。在自读文本前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的意识,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选择阅读的方式,设计相应的问题,自读中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自读情况,引导他们养成圈点批注的良好习惯,了解学生自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下面的教学设计。例如,在教文言文《愚公移山》时教师就这一环节在学生活动方面分三步来设计教学流程:第一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第二步,因为是一篇文言文,虽比较浅显,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无论是在疏通文意上还是在文章内容的理解上肯定存在某些障碍,所以教师让学生(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把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自己不懂的词语或句子记在课堂笔记本上以备讨论;(2)、就文章的内容和写法自己有什么困惑的地方可以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同样把问题写在课堂笔记本上。第三步,四人一个小组就刚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先解决一部分问题,小组长记录下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还未能解决的问题,也可提出新的疑问,以便在全班集体讨论。教师活动方面:在学生自读文本时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自读情况,引导他们养成圈点批注的良好习惯,了解学生自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后面的教学环节。(3)导读解疑策略在学生个人阅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先由各组学生代表交流发言,教师则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浅显的问题,教师发动学生合作解决,对于关键性的问题或全班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问,教师则要抓住不放,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讨论。例如,还是以《愚公移山》为例,教师在“自读质疑”这个环节之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发现了学生在质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两个疑问:1、愚公移山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2、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两人都反对移山,但在反对移山上的异同点是什么?于是教师就让学生大胆发言,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4)研读探究策略这一环节是针对自读、导读过程中未涉及到的重要问题而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自读、导读的基础上深入研讨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本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积极参与,在交流的基础上,点拨、小结。在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引发有价值的争议,强化过程性评价。例如,还是以《愚公移山》为例,在自读质疑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到学生疏漏了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即如何来看待愚公这个人?因此在研读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及时调整备课时的预设,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不愚,但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愚公精神虽值得我们称颂,但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要子子孙孙吃这苦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针对这位学生的看法,教师的做法是不是马上给予评判,而是让学生自由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引发有价值的争议,强化过程性评价。再如:有教师在执教《苏州小巷》这篇课文时,教师播放了《苏州小巷》短片之后,布置任务:结合你感触最深的一个画面,展开想象,再现小巷的
本文标题: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创新”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52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