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共7页)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上期半期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命题人:周尹龙审题人:华黄来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国际歌》产生后,逐渐成为世界历史上史上最有威力、影响最深远的歌曲。这是因为《国际歌》()A.号召用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B.是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C.被世界各国共产党长期广为传唱D.反映了世界大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2.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圣西门有时把它叫作“新的封建制度”,但更多时候把它看作存在于“旧制度”和“新制度”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的制度。这表明圣西门()A.以进化理论观察人类社会发展B.提出了对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C.认可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D.已认识到现有制度存在的弊端3.俾斯麦说:“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也是最容易统治的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这反映了当时德国()A.“先生们”利用联邦议会进行斗争B.摆脱了普鲁士专制主义传统C.用非暴力手段加强社会控制D.保障了人民生活,实现了社会公平4.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当时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去推翻临时政府,因为这样做会同苏维埃对立,会脱离群众。他要求苏维埃把全部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然后通过苏维埃的内部斗争,使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据此可知,列宁意在()A.对资产阶级实行妥协的政策B.支持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C.最大限度地减少革命的阻力D.维持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第2页(共7页)5.列宁起初认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这就提供并保证了整个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但由于临时政府无能,以及他们所奉行的反革命反人民的政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危机,使俄国始终都找不到出路。这表明()A.苏俄工农联盟趋于稳固B.和平夺取政权符合现实国情C.彼得格勒群众基础广泛D.武装夺权政权成为不可避免6.列宁曾经提出三个口号“自由、和平、面包”。1917年3月后,他根本不提“自由”口号了,因为布尔什维克不能做得更自由了。这可以印证当时俄国()A.布尔什维克党已完成民主革命B.二月革命促进俄国自由民主化C.《四月提纲》顺应时势的需要D.苏维埃政权实施政治民主化政策7.在总结整个20世纪时,可以发现“最具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列对这一说法分析正确的是()A.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苏维埃俄国,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普及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点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收,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C.加快了一战的结束进程,获胜的协约国集团保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延续D.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联启发资本主义国家找到了缓解制度弊端的方法8.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有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由此可知,当时的美国()A.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B.霸主地位开始动摇C.试图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D.战略重心由亚洲转向欧洲9.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提出建立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通过“缓和、谅解、合作”逐步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这一对外方针的提出()A.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分化B.受到了欧共体成立的影响第3页(共7页)C.反映出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D.根本上动摇美苏两极格局10.如表是北宋两位史学家写的《唐鉴》。他们共同认为唐代祸乱的根源是()人物内容摘要石介后之为国者鉴于李氏之覆车,勿专政于女后,勿假权于中官,勿委任于奸臣。范祖禹逼父而压其位者,谓之受内禅,此其闺门无法,不足以正天下,乱之大者也。A.潘镇割据,地方权大B.不重儒家的伦理纲常C.实行君主专制制度D.君权与相权严重对立11.西汉武帝时除在中央设立太学外,还在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西汉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A.促使理学出现B.彻底改变了原有的选官制度C.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D.推动了儒学在民间广泛传播12.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亡国”和“亡天下”的论断,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针对的是“私天下”的君主专制②是早期启蒙精神中的“民权”意识③成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思想来源④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文化存续的关注A.①③④B.③④C.①②③D.①②13.孔子坦言“吾从周”,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实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周道”。但是他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学术下移。这一现象()A.是战国儒学发展的产物B.体现了孔子毕生对社会平等的追求C.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反映D.体现了崛起中的士阶层的政治诉求14.汉字演变的脉络是()A.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B.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篆书C.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第4页(共7页)D.甲骨文﹣﹣﹣金文﹣﹣﹣楷书﹣﹣﹣行书﹣﹣﹣篆书15.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落称之为戎、狄、蛮、夷。戎狄蛮夷融入华夏大体是在()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16.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火药发明中的首创作用:“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恩格斯的这一观点不能说明()A.中国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影响B.火药最早由中国人发明C.火药的发明主要促进了西方历史的进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D.阿拉伯人充当了中西方文明传播的中间人17.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其实质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A.主张向西方学习B.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C.寻求强国御侮之道D.具有反侵略的爱国传统18.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与材料表达思想相符的时代是()A.鸦片战争时期B.甲午战争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19.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提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他旨在提倡()A.民主B.科学C.新道德D.新文学20.“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所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毛泽东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在()A.中共建党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土地革命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21.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努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第5页(共7页)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C.普遍赞同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22.毛泽东说:“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江泽民也说:“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要求是一致的。”材料中两个“伟大的工程”的共同含义是,要求中国共产党()A.永远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B.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对该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A.提出了全面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B.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C.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D.反映了领导人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24.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情况。据此可知()年份出口额(百万美元)进口额(百万美元)贸易额/GDP(%)1978年9750108909.531989年525385914024.752004年59332656122959.77A.中国贸易的世界比重上升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C.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D.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二.材料题(共3小题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仁者爱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兼爱”“非攻”等思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第6页(共7页)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公车上书”,从向欧美学习到以俄为师,经过不新选择,最后找到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材料三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材料四39年前的春天,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成为中国开启国门走向开放的重要标志;29年前的春天,浦东新区的开发与开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象征;2018年的春天,雄安新区正在崛起,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正在上演。(1)材料一中的思想产生于中国哪一历史时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分析这一时期出现思想活跃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进中国人吸收了哪些西方先进文化。(6分)(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在先进文化指导下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在文化的吸收和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8分)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摘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材料二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中共在抗战时期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摘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第7页(共7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背景。解读梁启超与章太炎关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差异背后所蕴含的目的。(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复兴”论在当时盛行的意义。(8分)27.(12分)有学者以“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为基础,对1890—1926年间报刊文献中“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的使用预率进行统计,绘制成图9。解读材料,围绕“革命与改革思潮的关系”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
本文标题: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PDF,无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551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