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枣庄八中东校历史单元过关(一)一、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2017年丁酉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的主题确定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这主要是因为黄帝()A.发明了文字编制了乐谱B.是古华夏部落民族的共主C.他曾经打败过炎帝和蚩尤D.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2.据文献记载,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但史学界认为,使这些记载成为信史的关键还在于A.夏朝距今的年代已太远B.禅让制如何变为家天下C.发现夏朝的遗址和遗物D.大禹是否真有其人其事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有价值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二重证据更有利于还原历史真相4.中国古代手工业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下文物能够代表商周时期手工业水平的是()A.司(后)母戊鼎B.蜀郡铁锸C.景德镇青花梅瓶D.松江棉布5.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以下四项中与“家天下”有关的是()A.大同之世B.传贤不传子C.禅让制D.世袭制7.西周建立后,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一带),建立宋国。这体现了西周的()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8.据《史记•周本纪》所载,周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除孝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由此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是()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皇帝制9.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了()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10.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认同D.推动了战国变法11.有学者说:“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这说明西周时期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B.同姓诸侯国享有政治特权C.最高统治者尚未高度集权D.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制衡12.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下列观点中,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3.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1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到:“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它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好处”包括:()①统一六国②焚书坑儒③推行郡县制④统一货币、度量衡⑤修建陵墓A.①③④B.①②③④⑤C.②⑤D.①③④⑤15.秦灭六国后废止六国旧钱,通行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该措施有利于A.秦国最终完成统一B.彻底消灭六国势力C.加强经济交流联系D.鼓励商品经济发展16.下列对秦王朝短期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万民离叛”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代)也”D.“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17.《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18.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重要方法。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他査阅的地图应该是A.秦朝时期的地图B.西汉初期的地图C.北朝初期的地图D.大唐帝国的地图19.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汉武帝态度比汉高祖强硬B.“和亲”政策不再起作用C.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落20.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A.统一铸造货币B.颁布推恩令C.推行儒学教育D.建立刺史制度21.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C.江南地区的大开发D.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曹丕称帝西晋统一北魏统一北方220年280年317年439年A.三国鼎立B.西晋灭亡C.东晋建立D.前秦统一北方23.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人通婚。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A.民族交融B.江南地区的开发C.北魏政权的建立D.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24.有学者认为,隋场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隋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大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時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25.《旧唐书》中载:“天宝中,缘边御戒之地,置八节度使……赐之旌节……专制军事。”由此可知,唐朝设节度使的本意为A.驻军边陲,防止外来民族侵扰B.加强中央对地方行政权和财权的控制C.主持沿边地区政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D.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友好合作26.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A.唐朝北边已无边患B.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御作用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27.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A.唐末农民战争B.朋党之争C.宦官专权D.藩镇割据28.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A.禅让制B.九品中正制C.世官制D.科举制29.关于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617年)一事,文献中有下列不同记载。《旧唐书·高祖本纪》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李渊)举义兵《旧唐书·宇文士及传》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旧唐书·夏侯端传》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时,李渊听后“深然其言”《大唐创业起居注》(李渊秘书温大雅著)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他“私喜此行,以为天授”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唐太宗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B.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C.《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都不可信D.温大雅与李渊是同时代人,所记内容绝对可信30.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31.唐太宗曾说:“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以下唐太宗实践这一言论的措施是A.轻徭薄赋B.虚怀纳谏C.劝课农桑D.戒奢从简32.对于古代中国的某制度创新,有人曾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历史现象是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D.“科举未为暮年计,穷途不忍向人言”33.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4.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士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35.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著作是()①《黄帝内经》②《九章算术》③《齐民要术》④《千金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二、材料题(36题10分,37题20分;共30分)36.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在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政治篇】材料一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摘编自《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1)据材料一,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4分)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2分)材料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摘自贾谊《治安策》(3)据材料三,汉武帝采取的什么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2分)【经济篇】材料四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摘自《说文解字》(4)为解决材料四中的问题,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37.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隐逸的人才)者哉!——《隋唐五代史论集》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四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对应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4分)(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4分)(3)据材料三、四,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8分)(4)综合上述材料,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4分)枣庄八中东校历史单元过关(一)答题纸材料题(共30分)总分:36题班级:姓名:考号:37题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历史单元过关(一)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BCDAA;6-10:DBBBC;11-15:CBDAC;16-20:DCBCB
本文标题: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PDF)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557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