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PDF)
高三历史试题第页(共8页)试卷类型:A高三年级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注意事项:第I卷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1.有学者认为,西周实行以“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封体制,与秦朝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这说明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变动的基本趋势是A.从贵族制走向官僚制B.从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C.从世袭制走向选举制D.从封邦建国走向郡县制2.《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精耕细作B.因地制宜C.广种薄收D.靠天吃饭3.下图所示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从九卿到六部的演变情况。这表明A.行政权力增强皇族特权削弱B.地方权力增强中央权力削弱C.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士的转变4.土地神在宋代以前是各个地域的保护神,地位崇高,城隍只是一个具体城池的保护神,但宋代之后土地神却成了城隍的下属。这一变化反映了A.统治者对神祗利用的变化B.宋代之前是农业社会,之后是商业社会C.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文化功能增强D.城市的政治、军事统治功能增强2019.11九卿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太仆掌舆马廷尉掌刑辟典客掌诸归义蛮夷宗正掌亲属治粟内史掌谷货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六部吏部掌职官铨选户部掌税收财政礼部掌文仪外事兵部掌兵籍军令刑部掌司法刑狱工部掌营造工程→1高三历史试题第页(共8页)5.古代中央政府派三省官员出使地方称行省。《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十一年》记载:“(金)户部尚书瓜勒佳必喇为翰林学士承旨、权参知政事,行省于辽东。”陆游在《纵笔》一诗中也写道:“行省当年驻陇头,腐儒随牒亦西游。”有人据此认为行省制度开始于宋代。由此可知A.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较低,不宜采信B.宋代行省与元代行省同名异物,没有任何联系C.利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可证明行省制度确立在宋代D.元代吸收了前代地方治理与统治的经验6.下表是清代官员高其倬给雍正帝奏章的内容:该奏章说明当时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D.海禁政策受到质疑7.据统计: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据此分析这一时期的中国A.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B.对外经济交往依然频繁C.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D.政府支持开拓海外市场8.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曲线如下图。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税收结构变化反映了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变动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福、兴、漳、泉、汀五府地狭人稠,无田可耕,民且去而为盗。出海贸易,富者为船主、为商人,贫者为头舵、为水手,一舟养百人,且得馀利归赡家属。曩(nǎng,过去、从前)者设禁例,如虑盗米出洋,则外洋皆产米地;如虑漏消息,今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於福建?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2高三历史试题第页(共8页)9.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部分地方督抚获得就地练兵筹款之权;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英美帝国主义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达成“东南互保”协议,出现“东南互保”局面。这些现象说明A.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国家权力呈现“内外皆轻”格局(内:指中央;外:指地方)C.地方督抚与外国侵略者日益勾结D.国家权力出现“外重内轻”格局(内:指中央;外:指地方)10.李鸿章在对《开平矿务局招商章程》的批示中指出:在用人上,“各厂司事人等,应于商股内选充,不得引用私人”;在财务上,“煤铁钱银出入,即派司事随时登注流水簿,每月一结,每年总结。”这一批示表明洋务运动A.生产经营不计较成本B.采用近代方式管理企业C.开近代中国机器生产的先河D.通过官商合股兴办军事工业11.1861年,烟台开始开埠通商。阅读下面的烟台开埠10年后港口从业人员统计表,这一状况表明当时烟台A.成为早期产业工人集中地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C.成为北方沿海对外交流中心D.开埠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12.维新派主张“断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1905年,端方等出洋考查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了“断发”的声音。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剪发辫,被迫承认了“断发”的合法性。上述变化主要说明了A.时局变动影响社会习俗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C.政府主导社会生活D.断发体现革命色彩13.有学者认为:“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搅和在一起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辛亥革命基本完成了前一个历史任务,但没有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性就在这里”。该学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A.是结合近代中国国情的具体评价B.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C.认为辛亥革命无助于政治近代化D.否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14.1934年,国民政府公布《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是“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之基础上,以共同经营方法,谋社员经济上之利益与生活之改善”的团体,它是不同于公司的另一经济组织形式。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标志着封建剥削制度被废除B.有利于国共合作开展全民族抗战C.互助合作社是当时最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D.反映了国民政府试图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烟台港口从事工商业的总人数是3万人类型舢板、港口装卸工人较大商业服务客栈服务海关和衙门雇员洋行雇员小摊贩占比40﹪29.6﹪7.6﹪1.1﹪0.7﹪16.9﹪3高三历史试题第页(共8页)15.“一年半以前,中国还面临着再次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威胁,而现在,几个旅行中的英国人却感觉到,眼前这个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团结。人们第一次发现,民意正在中国凝聚。”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A.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国内局势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C.卢沟桥事变后的国共关系D.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化16.2017年1月15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在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对这一变化的正确理解有①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是一个连续和深化扩展的过程②客观反映了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③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④中国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居于主导地位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7.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为国家运行提供了法律保障18.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部分地区先后设立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共同之处是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19.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销声匿迹———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五部曲。“销声匿迹”的直接原因是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B.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改革开放的实行20.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A.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代表C.有利于维护双方利益,协调国家间分歧D.彻底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4高三历史试题第页(共8页)21.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后,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转变为以村为单位的集体经济;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签立“生死契约”,实行分田到户。与1956年相比,1978年农村变化的特点是A.农民自发尝试调整农村生产关系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规模实践C.彻底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D.出现“左”倾冒进主义错误22.下图是1978年和1998年各工业类别所占比例的圆形扇面图,图中数据的变化从实质上表明A.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D.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23.居住在雅典的移民有可能拥有某种特权,但是要想拥有公民权通常很难;而罗马帝国的皇帝卡拉卡拉于212年宣布帝国所有的自由民都享有罗马公民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雅典公民的政治素质会更高B.古代罗马比古代雅典更民主C.罗马帝国公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力D.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24.17~18世纪,当欧洲各国纷纷推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时,中国明清政府仍继续坚守“重农抑商”的政策。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A.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都增强了各国的经济实力C.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D.都加强了封建统治的力量25.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王位继承法》。该法规定,国王所做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A.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B.削弱议会的权力C.防止国王独断专行D.扩大国王的行政权5高三历史试题第页(共8页)26.下图是根据马世力《世界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180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C.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D.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掠夺27.2008年版俄罗斯历史教材中指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A.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B.经济和政治危机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D.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28.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公平劳工标准法》,设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并创设了统一的“一星期40小时工作制。”随后,“附有慷慨的健康和失业福利的长期合同,消除了因购买汽车和住房而致负债的长期风险”。这反映了A.美国民主制度转型,立法保护工人权益B.国际工人运动在美国取得了革命性进步C.新政力图调整生产与消费的矛盾D.美国为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缓和社会矛盾29.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该观点表明A.“冷战”结束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B.“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尚未定型C.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D.美苏联盟体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30.美国总统特朗普奉行“美国优先”政策,先后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万国邮政联盟等国际协会和组织,并发动针对中国和欧盟的贸易战;同时,英国启动“脱欧”程序,掀起脱欧运动。这与下列哪一做法相类似A.二战时期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彻底消灭法西斯势力B.二战后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国际货币金融体系C.二战后签署《关贸总协定》,建立国际贸易体系D.大萧条时期各国采取利己主义政策,以邻为壑6高三历史试题第页(共8页)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注意事项:1.第Ⅱ卷共3个小题,共55分2.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18世纪后半期中国与西方大事对比———据陈会颖编著的《中外历史对比年表》整理材料二“从1840年追溯到1740年,约相当于中
本文标题: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PDF)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557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