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临县生日祝福秧歌第一部分:临县特色文化临县特色文化——伞头秧歌第一部分临县地方美临县简介我的家乡在临县,位于晋西北,西靠黄河,与陕西佳县、吴堡隔河相望;北接兴县;东连方山、离石;南与柳林交界。总面积2971平方公里,现辖10镇28乡,人口54.55万,是吕梁地区人口最多的县。临县辖13个镇、10个乡,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由于长期受流水切割,地形破碎,河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整个地势呈东北向西南倾斜。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主要山峰有北部紫金山;东部柏榆庙山峰海拔1924米,为该县最高峰。境内主要河流有湫水河,发源于兴县白龙山南麓,从东北部阳坡村入境,由南部碛口汇入黄河,流长90公里,沿河两岸大小支流26条,均系山地河流,夏季水量暴涨;县境西缘黄河自北而南经本境流程102公里。该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8.8℃,一月均温--8.1℃,7月均温22.6℃,年均降雨量521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170天左右。临县历史: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临水县(亦作陵水),属西河郡。西河郡属36县,地跨秦晋两省,黄河以东为15县,临水县其一。县境的南面为皋狼、蔺、平周。王莽时期,临水县曾改监水县。东汉,复名临水县。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西河郡36县并为13县,郡治(平定县,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境)南徙509里置于离石县。临水县并入离石县,仍属西河郡。汉末,西河郡并入太原郡。三国初,仍属太原郡。魏黄初二年(221年)设置西河郡,仍属西河郡,治所在兹氏(今汾阳县)。两晋时县境辖于离石,为匈奴占领。十六国时期,属离石镇。南北朝时期,北周时置乌突郡、乌突县,故治在今县城南30里府底村。临南(三交镇以南)置定胡郡、定胡县,故治皆在今柳林县孟门镇。临东(三交镇以东)置窟胡郡、窟胡县,故治在今方山县南村。隋开元年(581年),废郡,改乌突为太和,窟胡为修化,定胡仍旧。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三县俱属离石郡。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属石州,故治在今城北25公里故县村。县境南部仍为定胡。五代因之。宋仍称临泉县、定胡县,隶石州,属河东路。元符二年(1099年)改属晋宁军,军治在陕西县下葭芦岩。金天会元年(1123年),复名为临水县,废晋宁军,属石州。金明昌六年(1195年),定胡县改孟门县,区域未变。金贞祐末年,赐临泉为大定府。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改临水为临泉,属太原郡。故治仍在今城北故县村。元至元三年(1337年)升为临州,不领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州降为县,属太原府。临县之称由此而定,至今未变。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改属汾州府。清因明制,县属汾州府,冀宁道。民国废除府州,县直属省辖,仍置冀宁道。境内实行区所制,划为东、南、西、北、中5个区。民国29年(1940年)本县解放,成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全县划为10个区;10月,为抗日战争所需,将临县分为临县、临南两个县,临县设7个区,临南设5个区。民国35年(1946年)1月,南北合并,仍称临县,下设10个区,2个市(临县市、碛口市),民国36年(1947年)8月,改碛口市为第十一区,属晋绥边区所辖。1949年后,属兴县专署管辖。1952年兴县专署撤销,划归榆次专署管辖(后改晋中专署),全县为11个区,1个市。1953年3月,又增设2个区,共设13个区,144个乡。1955年3月,将13个区划为4个中心区,144个乡未变。1956年4月,撤销四个中心区,将原来的144个乡合并为74个乡、1个镇。1958年3月,全县75个乡、镇合并为61个乡。1958年10月,撤销61个乡,设立15个人民公社。1959年3月增设为20个人民公社,4月又增设为26个人民公社。1961年7月,全县有增设为40个人民公社。1965年4月,又增设为41个人民公社。1971年吕梁地区组建行署,由晋中专署划归吕梁行署管辖。1971年5月,石站头、韩家山、阳泉三个公社划归方山县管辖,离石县的坪头、西侧则两公社划归本县管辖。1972年8月,阳泉公社划归本县。1972年3月,坪头、西侧则两公社划归离石。1973年2月,将兴县的蔡家会、圪垯上两公社划归临县管辖。1975年11月撤销城镇公社。1976年1月,蔡家会、圪垯上两公社仍划归兴县管辖。至此全县划为38个人民公社。1984年4—7月,改乡(镇)村制。全县设10个镇,28个乡。2002年撤乡并镇,全县设13个镇,10个乡。2004年7月吕梁撤地设市,仍由吕梁市管辖至今。临县社会临县现有耕地141.15万亩,粮食作物有小麦、谷子、高粱、玉米、糜子、豆类、薯类、莜麦等。经济作物有枣、油料、棉花等。临县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众多,开发前景广阔。该县主要工业有发电、采煤、炼焦、冶铁、化肥、水泥、酿造、纺织、印刷、陶瓷、造纸、食品加工等。临县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境内碛口至兴县的干线公路纵贯全县南北,城关至岚县的干线公路横穿县境东部。此外,还有乡镇级公路多条,连接着各乡镇及矿区。克虎黄河大桥的建成,对晋、陕两省的物资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临县红枣年产量居全省各县之首,有“红枣之乡”的美称,加工的红枣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打进了国际市场。临县豆腐和优种驴也颇有名气。坐落于临县碛口镇卧虎山的黑龙庙,始建于清代乾隆年初,于光绪26年竣,庙宇面对滚滚黄河,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合理,造型奇伟壮观,是人们参观游览的好去处。第二部分伞头秧歌火伞头秧歌是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其主要流行在黄河流域的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具体指山西省吕梁市的临县、离石、柳林、方山、中阳、石楼,和陕西省榆林市的吴堡、绥德、佳县、榆林、米脂、子洲、青涧等十几个县、市,以及延安市,其中尤以临县最盛,因此又称“临县伞头秧歌”。主要特征原始性伞头秧歌是古代腊日帷祭活动、春社活动、以及汉代兴盛起来的元宵节活动的复合,是原始宗教仪式在民间的遗存。全民性伞头秧歌的最初功能是向神灵祈福和驱鬼逐邪,歌舞的目的是娱神祈丰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秧歌的娱神功能愈来愈淡化,借娱神以娱人的目的愈来愈明显,渐渐演化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歌舞活动。秧歌队少则一二百人,多则四五百人,充分体现出伞头秧歌的全民性。篇二:秧歌大赛暨乡艺进城汇演主持词秧歌大赛暨乡艺进城汇演主持词(2012年2月3日)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乙:朋友们、全县的父老乡亲们,大家上午好!甲:龙腾尧乡开盛世,欢天喜地闹新春。伴随着北国飘舞的雪花,我们送走了春华秋实的2011年,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12年。乙:在新春佳节之际,我们首先向全县的父老乡亲拜个晚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家庭幸福,龙马精神、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甲:回眸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遵循“两业、两区、两城”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富民强县的奋斗目标,同心同德,共谋发展,托起了魅力新隆尧的美好明天。乙: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隆尧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面对“十二五”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上项目、强招商、抓园区,不断提升发展实力,使我县的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卫生等行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县呈现出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甲:一年来,我们用汗水与拼搏实现了隆尧历史性新跨越,用智慧和奉献为隆尧历史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美好篇章。用微笑和歌声营造出了我们共有的幸福和谐的大家园。乙:在龙年元宵节到来之际,中共隆尧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文广新体局、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了这次“腾飞隆尧”秧歌大赛暨乡艺进城汇演。甲:这次秧歌大赛暨乡艺汇演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乡镇的积极配合下举办的。其目的是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丰富节日期间的群众文化生活,展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精神风貌,展示“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县取得的丰硕成果,为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乙:出席观看今天秧歌大赛的有: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以及各乡镇党委书记和县直有关单位一把手,让我们对他们的光临表示深深的谢意和真诚的祝福。甲:下面有请政府县长李建强致词并宣布“腾飞隆尧”秧歌大赛暨乡艺进城汇演现在开始。甲:开门满堂红,迎春天地新。观众朋友们,表演的队伍已经向我们走来了。走在最前面的是县交警大队组成的摩托车队。乙:整齐的车队,徐徐入场,威武的战士,气宇轩昂。他们庄重、严整的身姿为我们树立了交通警察的良好形象。甲:感谢你们,正是有了你们的奉献,才迎来了条条道路的快捷通畅。才有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谐吉祥。乙:祝福你们,龙年宏图大展,事业蒸蒸日上,成就美好理想!甲:鼓声惊天地,军乐振人心。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尧庄村的军乐队。他们雄姿英发、神采飞扬;他们目光坚定、斗志昂扬。乙:2011年,尧庄村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开拓进取,奋勇争先,关注百姓生活、稳定和谐发展,谱写了富民兴村的崭新诗篇。甲:听那铿锵的鼓声,激昂的乐曲,振奋人心,催人奋进。那整齐的步伐,崭新的风貌,抒发了尧庄村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喜悦的心情。乙:军乐在飞扬,希望在升腾。在威武雄壮的军乐声中,全县50万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万众一心,共谋发展,齐心奔向经济腾飞、繁荣昌盛的新一年。甲:观众朋友,现在迎面向我们走来的是隆尧镇代表队。乙:隆尧镇交通便利,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隆尧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一年。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工业强镇为目标,以创先争优为载体,围绕“依托县城,园区先行,‘三产’带动,‘四业’腾飞”的经济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真抓实干,攻难克坚,突出抓好了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城建建设、平安建设等工作,实现了隆尧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甲:2011年隆尧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亿元,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3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770元。全镇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的良好局面。乙:现在正在观礼台前表演的是邱一村秧歌队。如今的邱一村,树成林,路相连,村容村貌整洁,村民安居乐业。村两委班子精心谋划,围绕生产要发展,围绕百姓生活要富裕,为邱一村找到了一条适宜发展的光明大道。甲: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日益多姿多彩,茶余饭后,他们走上街头,活动一下筋骨、舒展一下腰身,伴随着欢快的乐曲,尽情地扭起来、跳起来,内心的欢乐从他们开心的表情和喜悦的眼神中迸发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轻松与和谐,体会到热烈与奔放。乙: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隆尧镇尧南关村太平车、西柏舍的拉碌碡表演。太平车、拉碌碡是群众喜爱的传统民艺节目,他们的表演风趣幽默,别具一格,把尧乡的风情,尧乡的人文,尽情展示在我们面前,为我们带来了欢笑,带来了新春的祝福。甲:观众朋友,现在缓缓向我们驶来的今麦郎集团的彩车。乙:公平有德财源广,佳肴美味天下扬。今麦郎企业是全国知名食品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拥有员工3万余人,曾先后接待过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其主导产品为方便面和饮料。甲:今麦郎企业拥有“华龙”和“今麦郎”两件中国驰名商标。他们秉承“产业报国,造福社会”的经营理念,立足农村,围绕农产品深加工,以产品技术创新为先导,通过股田制经营、发展订单农业,与当地农民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联合体,促进了产业的扩张升级,走出了一条产业化提高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发展农村的成功之路。乙:让我们预祝今麦郎企业在新的一年里,巨龙腾飞,再创辉煌。甲:观众朋友们,迎面向我们走来的是魏庄镇代表队。乙:现在我们首先看到的肖东村的大秧歌表演。大秧歌起源于200多年前我国北方农村,是传统的民间民俗舞蹈。它不仅是民间艺术的精华,而且也是百姓过大年时的一道丰盛的“大餐”。欢快的大鼓敲出了吉祥,扭出了喜庆,舞出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甲:2011年是魏庄镇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魏庄镇党委、政府始终把项目建设放在首位,
本文标题:临县生日祝福秧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55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