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1.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能量的转化是相互的B.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化学能只转化为光能C.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生物能D.旧化学键断裂所放出的能量大于形成新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时,反应放热答案A解析物质燃烧时,化学能不仅转化为光能,也转化为热能,故B项错误;光合作用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故C项错误;旧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形成新化学键释放能量,故D项错误;能量的转化是相互的,如电能可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也可转化为电能,热能可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也可转化为热能等,故A项正确。2.下列装置工作时都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其中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答案A解析A项,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项,风能、太阳能转化为电能;C项,太阳能转化为热能;D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3.某活动小组设计原电池装置,你认为设计合理的是()答案B解析由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可知,A项中两个电极材料相同,不能形成原电池;C项中没-2-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D项中酒精为非电解质,也不能形成原电池;B项中Fe与CuSO4溶液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形成闭合回路,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故选B。4.下列各组材料中,不能组成原电池的是()答案C解析C项中蔗糖是非电解质,不能组成原电池。5.如图是Zn和Cu形成的原电池,某实验兴趣小组做完实验后,在读书卡片上记下结论,其中正确的一组是()①Zn为正极,Cu为负极;②电子是由Zn经外电路流向Cu;③Cu极上有H2产生;④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在该原电池中,Zn比Cu活泼,故Zn作负极,Cu作正极,负极反应为Zn-2e-===Zn2+,正极反应为2H++2e-===H2↑,故①④错误,②③正确。6.某小组为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如图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3-A.a和b不连接时,铁片上会有金属铜析出B.a和b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Cu2++2e-===CuC.无论a和b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溶液均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D.a和b用导线连接时,铁片作正极答案D解析a、b不连接,未形成原电池,Cu2+与Fe在接触面上直接反应,A项正确;a、b用导线连接,铜片为正极,Cu2+在该电极上得电子,铁片为负极,B项正确,D项错误;a、b连接与否,溶液中的Cu2+均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Cu,Fe均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Fe2+,故溶液均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C项正确。7.如图是生活中常用的锌锰干电池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电池内部含有电解质B.锌是负极,石墨棒是正极C.电池用完后可埋入土壤D.锌锰干电池是一次性电池答案C解析用完的电池埋入土壤中易造成土壤污染以及地下水污染。[应用·实践]8.下面是四个化学反应,你认为理论上不可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A.2Al+2NaOH+6H2O===2NaAl(OH)4+3H2↑B.2H2+O2=====点燃2H2OC.Zn+CuSO4===Cu+ZnSO4D.Na2CO3+2HCl===2NaCl+H2O+CO2↑-4-答案D解析D项中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9.在盛装稀硫酸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负极附近SO2-4的浓度逐渐增大B.电子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锌片C.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c(H+)减小D.铜片上有H2逸出答案B解析该原电池中锌片为负极,铜片为正极,锌片失电子被氧化为Zn2+进入溶液,电子沿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H+从铜片上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逸出。溶液中的SO2-4向负极Zn片方向移动。故A、C、D正确。10.有a、b、c、d四种金属电极,有关实验装置及部分实验现象如下: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abcdB.bcdaC.dabcD.abdc答案C解析根据原电池原理可知,负极金属的活动性大于正极金属的活动性,故只要判断出原电池的正负极就可以比较两种金属的活动性。装置一是原电池,a极质量减小,说明a极金属失电子形成阳离子,发生氧化反应作负极,故a极金属比b极金属活泼;装置二没有形成原电池,由b极有气泡产生,c极无变化可知,b比c活泼,且c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后面;装置三和四均形成原电池,易知d比c活泼,d比a活泼。因此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dabc。11.在如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其中P为电解质溶液。由此判断M、N、P所代表的物质可能是()-5-选项MNPA锌碳稀硫酸B碳锌稀盐酸C银锌AgNO3溶液D铜铁Fe(NO3)3溶液答案C解析经分析可知该装置是原电池,其中M棒作正极,有金属单质析出,N棒作负极,失电子溶解。A、B两项,电解质溶液分别为稀硫酸和稀盐酸,原电池工作时,不会有金属析出,A、B两项错误;C项,正极反应为Ag++e-===Ag,负极反应为Zn-2e-===Zn2+,符合题意,C项正确;D项,正极反应为Fe3++e-===Fe2+,不会有金属析出,D项错误。12.某原电池的电池反应为Fe+2Fe3+===3Fe2+,与此电池反应不符合的原电池是()A.铜片、铁片、FeCl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B.石墨、铁片、Fe(NO3)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C.铁片、锌片、Fe2(SO4)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D.银片、铁片、Fe(NO3)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答案C解析由原电池的电池反应可知,该原电池中,Fe为负极,比Fe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含Fe3+的溶液为电解质溶液。13.Mg条、Al条平行插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用导线连接成原电池,如图所示。此电池工作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6-A.Mg比Al活泼,Mg失去电子被氧化成Mg2+B.负极反应式为Al-3e-+4OH-===[Al(OH)4]-C.原电池工作过程中溶液pH不变D.Al是电池正极,开始工作时溶液中会立即有白色沉淀析出答案B解析虽然镁比铝活泼,但镁不与NaOH溶液反应,铝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故在碱性溶液中铝作负极:Al-3e-===Al3+,Al3+继续和OH-反应生成[Al(OH)4]-,即Al-3e-+4OH-===[Al(OH)4]-;镁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2H2O+2e-===2OH-+H2↑。由于反应消耗OH-,所以原电池工作过程中溶液碱性减弱,pH降低。14.①②③④四种金属片两两相连浸入稀硫酸中都可组成原电池,①②相连时,外电路电流从②流向①;①③相连时,③为正极;②④相连时,②有气泡逸出;③④相连时,③的质量减少。据此判断这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C.③④②①D.③①②④答案B解析外电路中,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则①为原电池的负极,②作正极,故活泼性①②;活泼性较差的金属作原电池的正极,①③相连时,③为正极,故金属活动性①③;有气泡产生的电极发生反应2H++2e-===H2↑,为原电池的正极,故活动性④②;质量减少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金属阳离子进入溶液而溶解,为负极,故活动性③④;由此可得活动性①③④②。[迁移·创新]15.回答下列问题:(1)将锌片和银片浸入稀硫酸中组成原电池,两电极间连接一个电流表。锌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银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将反应2FeCl3+Cu===2FeCl2+CuCl2设计成原电池,负极电极材料为________,电解质溶液选用________________,负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将反应Fe+H2SO4===FeSO4+H2↑设计成原电池,用稀H2SO4作电解质溶液,铜为原电池的某一电极材料,则铜为原电池的________(填“正”或“负”)极。铜片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电极材料为________,外电路中电子由______(填“正”或-7-“负”,下同)极向________极移动,电解质溶液中H+向______极移动。(4)将铁棒和锌片连接后浸入CuCl2溶液里,当电池中有0.2mol电子通过时,负极质量的变化是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________g。答案(1)Zn-2e-===Zn2+2H++2e-===H2↑(2)铜FeCl3溶液Cu-2e-===Cu2+(3)正有气泡放出铁负正正(4)减少6.5解析(1)在锌片、银片、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锌片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银片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2)Cu是还原剂,作原电池的负极;FeCl3是氧化剂,在正极上反应,电解质溶液是FeCl3溶液,可选石墨或比铜不活泼的金属作正极。(3)该原电池中,铁作负极,铜作正极,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解质溶液中H+向正极移动,在铜片上得电子生成H2,所以铜片上有气泡放出。(4)将铁棒和锌片连接后浸入CuCl2溶液里,锌片作负极,Zn-2e-===Zn2+,当电池中有0.2mol电子通过时,负极质量减少为65g·mol-1×0.2mol2=6.5g。
本文标题:2020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637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