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丰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一化学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14Na23Fe56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2分)本题包括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气体过量排放不会..导致酸雨的是A.SO2B.CO2C.NO2D.NO【答案】B【解析】【分析】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详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是形成酸雨的重要物质,CO2的大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不会导致酸雨的形成,故选B。【点睛】酸雨的危害是很大的。例如,酸雨能危害人体健康,导致水生生物死亡,能腐蚀建筑物、能毁坏森林、能使土壤酸化、能使水体显酸性等等。2.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A.NaCl溶液B.Fe(OH)3胶体C.Na2SO4溶液D.蔗糖溶液【答案】B【解析】【详解】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性质,故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Fe(OH)3胶体,故选B。3.氯酸钾(KClO3)可用于制造烟花、安全火柴等,关于该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A.盐B.氧化物C.酸D.碱【答案】A【解析】2【详解】氯酸钾属于盐,故选A。4.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A.ZnB.NaOHC.H2SO4溶液D.MgCl2溶液【答案】B【解析】【分析】在水中或者熔融状态下能电离的化合物是电解质。【详解】A、Zn是单质,不属于电解质的研究范畴,A错误;B、NaOH在水中或者熔融状态下可以电离,该物质是电解质,B正确;C、H2SO4溶液是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的研究范畴,C错误;D、MgCl2溶液是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的研究范畴,D错误;故选B。【点睛】根据定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研究对象都是化合物,故单质和溶液都不属于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研究范畴。5.生石灰(CaO)可作食品干燥剂,属于碱性氧化物,不能与其发生反应的物质是A.H2SO4B.SO2C.H2OD.NaOH【答案】D【解析】【详解】A、CaO是碱性氧化物,可以和H2SO4反应生成CaSO4和水,A不符合题意;B、CaO是碱性氧化物,可以和酸性氧化物SO2反应生成CaSO3,B不符合题意;C、CaO可以和水反应生成Ca(OH)2,C不符合题意;D、CaO是碱性氧化物,不能和碱NaOH反应,D符合题意;故选D。6.下列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A.SO2B.NOC.O2D.CO【答案】A【解析】【详解】SO2易溶于水,也会和水反应生成H2SO3,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SO2;而NO、O2、CO3均难溶于水,也不和水反应,这三种气体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故选A。7.下列关于氯气的说法不正确...是A.黄绿色B.难溶于水C.有刺激性气味D.有毒【答案】B【解析】【详解】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微溶于水,仅B错误,故选B。8.下列关于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银白色柔软B.密度比水小C.与水反应生成氢气D.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钠【答案】D【解析】【详解】A、钠是银白色的金属,较软,可以用小刀切割,A正确;B、钠的密度比水小,和水反应的时候,浮在水面上,B正确;C、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C正确;D、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D错误;故选D。9.下列有关试剂的保存方法不正确...的是A.Na保存于煤油中B.过氧化钠应密封保存C.浓硝酸保存于无色试剂瓶中D.浓硫酸保存于铁质容器中【答案】C【解析】【详解】A、Na的密度比煤油大,且不和煤油反应,实验室中常将钠保存在煤油中,A正确;B、过氧化钠易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反应,应密封保存,B正确;C、浓硝酸对光不稳定,应保存于棕色试剂瓶中,C错误;D、常温下,铁遇到浓硫酸钝化,故可将浓硫酸保存于铁质容器中,D正确;故选C。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正确...的是A.SO2可用于漂白纸张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用作干燥剂C.Na2CO3受热易分解用作膨松剂D.Na2O2用于呼吸面具供氧【答案】C4【解析】【详解】A、SO2具有漂白性,可以用于漂白纸张,A正确;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B正确;C、NaHCO3对热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用作膨松剂;Na2CO3对热稳定,受热不会分解;C错误;D、Na2O2可以和呼出气体中的CO2、H2O反应生成O2,故Na2O2用于呼吸面具供氧,D正确;故选C。11.在含有大量的OH-、K+、Cl-的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A.SO42-B.H+C.Ag+D.Mg2+【答案】A【解析】【详解】四种离子中,H+、Mg2+和OH-不能共存,Ag+和Cl-不能共存,仅SO42-可以和OH-、K+、Cl-共存,故选A。12.实现下列变化需要加入氧化剂的是A.Cl2→Cl-B.H+→H2C.CO32-→CO2D.CO→CO2【答案】D【解析】【详解】A、Cl2→Cl-的过程中,Cl2作氧化剂,需要加入还原剂,A不符合题意;B、H+→H2的过程中,H+作氧化剂,需要加入还原剂,B不符合题意;C、CO32-→CO2的过程中,无化合价的变化,故不需要加入氧化剂,C不符合题意;D、CO→CO2的过程中,CO作还原剂,需要加入氧化剂,D符合题意;故选D。13.Na2SO3与下列物质的反应中,体现的性质与其他3个反应不同的是A.盐酸B.Ca(OH)2C.BaCl2D.O2【答案】D【解析】【详解】A、Na2SO3和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NaCl、SO2、H2O,体现盐的性质;B、Na2SO3和Ca(OH)2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CaSO3、NaOH,体现盐的性质;C、Na2SO3和BaCl2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BaSO3、NaCl,体现盐的性质;D、Na2SO3和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a2SO4,体现还原性;综上所诉,Na2SO3与O2反应体现的性质与其他3个反应不同,故选D。5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36gH2O的物质的量为1molB.常温常压下,1molCl2的体积是22.4LC.1molCO2中含有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D.0.5mol·L-1MgCl2溶液中Cl-为0.5mol·L-1【答案】C【解析】【详解】A、n(H2O)=36g18g/mol=2mol,A错误;B、非标况下,不能使用Vm=22.4L/mol计算气体的体积或者物质的量,B错误;C、1molCO2中含有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C正确;D、0.5mol·L-1MgCl2溶液中Cl-为1.0mol·L-1,D错误;故选C。15.下列试剂能用于鉴别CO2和SO2的是A.BaCl2溶液B.NaOH溶液C.澄清石灰水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答案】D【解析】【详解】A、CO2、SO2均不能和BaCl2溶液反应,故BaCl2溶液不能用于鉴别CO2和SO2,A错误;B、CO2、SO2均能和NaOH溶液反应,但都没有明显现象,故NaOH溶液不能用于鉴别CO2和SO2,B错误;C、CO2、SO2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澄清石灰水不能用于鉴别CO2和SO2,C错误;D、SO2具有还原性,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O2不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故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用于鉴别CO2和SO2,D正确;故选D。16.下列解释实验事实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A.向铜粉中滴加稀HNO3溶液,产生气体:Cu+2H+=Cu2++H2↑B.向FeCl2溶液中通入氯气,溶液变为黄色:2Fe2++Cl2=2Fe3++2Cl-C.向Cu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生成沉淀:Cu2++2OH-=Cu(OH)2↓6D.Fe(OH)2由白色变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4Fe(OH)2+O2+2H2O=4Fe(OH)3【答案】A【解析】【详解】A、Cu和稀HNO3反应放出的是NO,不是H2,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3Cu2++2NO↑+4H2O,A错误;B、向FeCl2溶液中通入氯气,Cl2将Fe2+为Fe3+,溶液变为黄色,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C、向Cu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Cu2+和OH-反应生成Cu(OH)2沉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D、Fe(OH)2由白色变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由于Fe(OH)2和Fe(OH)3都是沉淀,不能拆开,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就是化学方程式,故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故选A。17.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矿石时,把浓盐酸和软锰矿矿石混合加热,意外得到了氯气,MnO2+4HCl(浓)ΔMnCl2+Cl2↑+2H2O关于该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MnO2是氧化剂B.HCl具有还原性C.MnO2被HCl还原D.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答案】D【解析】【详解】A、MnO2中Mn的化合价由+4价降为+2价,故MnO2是氧化剂,A正确;B、HCl中Cl的化合价由-1价升为0价,故HCl是还原剂,即HCl具有还原性,B正确;C、MnO2是氧化剂,HCl是还原剂,则MnO2被HCl还原,C正确;D、4份HCl在该反应中,有2份HCl体现酸性,另外2份HCl体现还原性,此时需要1份氧化剂MnO2,故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D错误;故选D。18.如图是喷泉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7A.烧瓶中的溶液呈红色B.该实验说明氨气可电离产生OH-C.该实验说明氨气易溶于水D.形成喷泉的原因是烧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答案】B【解析】【分析】喷泉实验原理:按压胶头滴管,水被挤出,NH3溶于水后,装置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溶液压入烧瓶中继续溶解气体,直至压强和大气压相平。【详解】A、烧杯的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会继续溶解氨气,溶液变为碱性,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A正确;B、NH3不会发生电离,NH3溶于水后形成NH3·H2O,NH3·H2O可电离出OH-,B错误;C、氨气极易溶于水,使得烧瓶中的减小较快,烧杯中的溶液上升速度也就快,形成喷泉,C正确;D、氨气溶于水之后,烧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溶液压入烧瓶中,D正确;故选B。【点睛】喷泉实验一般都是图中的装置,实验原理也都是利用气体极易溶于溶液或水的性质,引起压强差,使大气压将溶液或水压入烧瓶中。常见的实验原料有:NH3、HCl、NO2和水(指示剂)、CO2、Cl2和NaOH溶液等。19.某工业废水中存在大量的Na+、Cl-、Cu2+、SO42-,欲除去其中的Cu2+、SO42-,设计工艺流程如图所示: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NaOH的作用是除去Cu2+B.试剂a为Na2CO3,试剂b为BaCl2C.流程图中,操作x为过滤D.试剂c为盐酸【答案】B【解析】【分析】加入NaOH后,废水中含有Na+、Cl-、OH-、SO42-;再加入试剂aBaCl2除去SO42-,此时废水中含有Na+、Cl-、Ba2+;再加入稍过量的试剂bNa2CO3除去Ba2+,此时废水中含有Na+、Cl-、CO32-;再加入试剂c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即可。【详解】A、废水中,只有Cu2+可以和NaOH反应,故NaOH的作用是除去Cu2+,A正确;B、经分析,试剂a为BaCl2,试剂b为Na2CO3,B错误;C、流程图中,操作x为过滤,滤掉Cu(OH)2、BaSO4,C正确;D、经分析,试剂c为盐酸,D正确;故选B。20.下列实验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实验Ⅰ实验Ⅱ实验Ⅲ产生大量无色气体铁片表面迅速变暗,之后无明显变化加热后产生大量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A.实验Ⅰ中气体是H2B.实验Ⅱ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9C.实验Ⅲ中气体是SO2D.浓度、温度影响实验现象【答案】B【解析】【详解】A、稀硫酸和铁片反应产生H2,A正确;B、常温下,铁片遇浓硫酸发生钝化:浓硫酸将铁片表面氧化,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反应的进行,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B错误;C、加热条件下,铁
本文标题: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65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