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共8页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试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人类认识历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1、唯物史观的发现从根本上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唯心史观的局限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正确的世界观基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活决定社会的精神生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必然被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所代替。(1)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个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前进的直接动力。(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群众的事业,要依靠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2、剩余价值的发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作了科学的说明,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根据。剩余价值的发现,提示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通过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1)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和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可是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一无所有”的阶级,它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奴隶。在任何情况下,无产阶级都是现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它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成长,必然要承担着资本主义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伟大历史使命。(2)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不可避免性作了科学的论证,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由于资产阶级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更不必说自动放弃,因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总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系列根本缺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成为科学。二、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1、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契机和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注意,提示了它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把社会实践纳入哲学认识之中,作为他们全部哲学理论的基础。实践性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范畴,是其根本的建构原则,而且通过实践“改变世界”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功能。2、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才彻底克服旧唯物论的缺陷,确立起把现实世界“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它不是像一般唯物主义那样,以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为基本问题,建立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与自在性的立场,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立场,而是首先提示社会实践对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基础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3、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同时创立起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唯物主义只是贯彻于自然领域,而在社会历史观上一直由唯心主义占据着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原理贯穿于人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4、科学实践观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实性性,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才实现了哲学发展第2页共8页中的根本飞跃,才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从根本上区别开来,决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5、科学实践观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定并实现自身使命的根据。科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分水岭和试金石。正是在实践性的基础上,才有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及其统一,也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去描述世界“是怎样”,更重要的是用实践观点去规范世界“应怎样”,从而通过创新性的实践创造一个适合人类需要的“属人世界”。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丰富的理论?马、恩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理论创造发现了真理,但没有结束真理,更没有穷尽真理。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断结合时代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发展(1)实践性决定了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发展,与实践保持动态的联系。(2)科学性决定了要发展。科学的理论不是凝固的教条,而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创新的体系。(3)革命性决定了要发展。它对各种非科学的思潮保持批判的态度,在斗争中壮大、发展。2、丰富(1)马克思、恩格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马、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2)列宁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实践。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者,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他提出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和社会主义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使社会主义成为现实。(3)毛泽东使社会主义从西方到东方。在东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毛泽东的伟大贡献。表现在:革命道路上以农村包围城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上和平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上开始探索中国特色。(4)邓小平使社会主义从批判、革命到建设。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新判断,形成了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5)江泽民把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带向新境界。江泽民同志为首的第三代领导人以创新精神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四、试述毛泽东思想的内涵、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1、内涵1982年党的十二大概括“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主要说明了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揭示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本源和特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主要说明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关系,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建设经验的总结,而且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思想。必须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毛泽东思想中不包括毛泽东晚年所犯的严重错误;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第3页共8页(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说明了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毛泽东个人的作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关系,说明毛泽东思想代表了党和人民的思想。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及其科学思想的总和,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表现形态,其结晶就是毛泽东思想。由于毛泽东出色地成功地进行了这种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事业,因而,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的主要代表者。但是,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创造,包括老一辈革命家都参加了毛泽东思想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于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2、科学体系1981年6月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理论概括为六个方面: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三大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保证: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三大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3、历史地位科学地评价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是认识和评价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这是对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新的科学的界定。(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东方的重大发展。(3)毛泽东思想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划阶段的重大标志。(4)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渊源和理论准备。五、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继承关系(1)理论基础相同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作为理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把它们概括为“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积极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衷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逐步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是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确立的重要指导思想,并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成为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一条红线。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的指导思想,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独立自主,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在此基础上,邓小平科学地阐明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地位。(3)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确定“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高度重视坚持群众路线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群众路线特别重要,而“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在创立邓小平理论过第4页共8页程中,自觉地坚持了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4)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判断政治生活是非的六条标准可以看作是四项基本原则内容的最早表述。虽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概括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尽管六条标准和四项基本原则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但二者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特别要指出的是,无论毛泽东还是邓小平,都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最重要的一条。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上,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都明确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党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67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