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第16讲氮及其重要化合物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与氮元素的循环无关的是()A.工业合成氨的过程是固氮的过程B.自然界中,氨是动物体特别是蛋白质腐败后的产物C.为防止粮食、罐头、水果等食品腐烂,常用氮气做保护气D.电闪雷鸣的雨天,N2与O2会发生反应并最终转化为硝酸盐被植物吸收解析:选C。C项中由于N2很不活泼,故做保护气,不参与化学反应,也就不参与氮的循环。2.“绿色化学”实验已走进课堂,下列做法符合“绿色化学”的是()①实验室收集氨采用图甲所示装置②实验室做氯气与钠的反应实验时采用图乙所示装置③实验室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做氨与酸生成铵盐的实验④实验室采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的反应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选C。①实验室收集氨采用图甲所示装置,在制备的过程中用带有酚酞的水吸收逸出的氨,防止污染环境,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②实验室做氯气与钠的反应实验时采用图乙所示装置,用浸有碱液的棉球可以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环境,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③实验室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做氨与酸生成铵盐的实验,挥发的氯化氢和氨会污染大气,因此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④实验室采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的反应,生成的氮的氧化物及时收集在气球中,防止污染环境,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要求。3.下列有关氨和铵盐的叙述正确的是()A.NH3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B.NH4Cl中含有少量的I2可通过加热的方法除去C.将蘸有浓氨水和浓硫酸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有白烟产生D.某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据此可推断该气体为NH3解析:选A。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导致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所以液氨可用作制冷剂,故A正确;加热氯化铵会分解为NH3和HCl,遇冷又生成NH4Cl,所以不能用加热的方法除去2NH4Cl中的I2,故B错误;将蘸有浓氨水和挥发性酸(如盐酸和硝酸)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有白烟产生,而硫酸不是挥发性的酸,故C错误;氨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应变蓝,而不是变红,故D错误。4.用下列实验装置和方法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甲装置制干燥的氨B.用乙装置收集并测量Cu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及体积C.用丙装置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D.用丁装置吸收NH3,并防止倒吸解析:选A。B项,Cu与浓HNO3反应生成NO2,NO2会与H2O反应,错误;C项,CO2也可与Na2CO3溶液反应,错误;D项,应将苯换成CCl4,将气体通入CCl4中以防止倒吸,错误。5.下列与碳、氮、硫、硅等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工业上,用焦炭在电炉中还原二氧化硅可得到含杂质的粗硅B.氮的氧化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物质,硫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C.NO2、CO2和SO2溶于水均可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D.将SO2通入酸化的Ba(NO3)2溶液中会出现白色沉淀解析:选C。NO2、CO2、SO2均为非电解质。6.(2020·全国名校第二次大联考)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NH4Cl和NH4HCO3受热都能分解,说明可以用加热NH4Cl和NH4HCO3固体的方法制氨B.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2-4C.Fe与稀硝酸、稀硫酸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D.NH3遇到浓盐酸产生白烟,说明二者发生反应生成白色固体解析:选D。NH4Cl受热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氢,冷却后二者又重新结合生成NH4Cl,不能制备氨,A项错误;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在酸性条件下NO-3具有强氧化性,会把SO2-3氧化成SO2-4,故不能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2-4,也可能含有SO2-3,B项错误;Fe与稀硝酸、稀硫酸反应均有气泡产生,前者是由于稀硝酸的强氧化性,后者是由于Fe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C项错误;NH3遇到浓盐酸产生白烟,说明二者发生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D项正确。7.(2020·临沂高三统考)下列制取NH3并验证其还原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均正确的是()3解析:选B。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氢,但在试管口又重新化合生成氯化铵,得不到氨,A项错误;氨具有还原性,氯气具有强氧化性,二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又因为氨的密度小于空气的,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所以长管通入NH3,短管通入Cl2,可以使其充分反应,装置和原理均正确,B项正确;氨的密度小于空气的,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即收集时应该是短管进、长管出,C项错误;氨极易溶于水,倒置的漏斗插入水中,不能防倒吸,D项错误。8.下列关于浓硝酸和浓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常温下都用铜制容器贮存B.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质量都减轻C.常温下都能与铜较快地反应D.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浓度都降低解析:选D。Cu与浓HNO3可在常温下反应,Cu与浓H2SO4需加热才反应,故浓HNO3不能用铜制容器贮存;将二者都露置在空气中,硝酸挥发,浓H2SO4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故酸液的浓度都降低,但酸液的质量变化不同,浓HNO3减轻,浓H2SO4增重。9.铜和铁的合金7.2g完全溶于稀硝酸,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NO气体,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最终生成12.3g沉淀。则在标准状况下产生的NO气体的体积为()A.1.12LB.2.24LC.3.36LD.1.68L解析:选B。两种金属单质最终生成氢氧化物时增加的质量实际上是OH-的质量,OH-的物质的量与金属跟硝酸反应时失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相等,即n(e-)=n(OH-)=(12.3g-7.2g)÷17g/mol=0.3mol,根据HNO3――→得3e-NO可知,n(NO)=0.1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10.(2020·北京海淀区模拟)合成氨及其相关工业中,部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乙、丙三种物质中都含有氮元素4B.反应Ⅱ、Ⅲ和Ⅳ的氧化剂相同C.Ⅵ的产物可在上述流程中被再次利用D.Ⅴ中发生反应:NH3+CO2+H2O+NaCl===NaHCO3↓+NH4Cl解析:选B。甲是N2,N2与H2化合生成NH3。反应Ⅴ是侯氏制碱法原理,丁是NaHCO3,NaHCO3受热分解生成Na2CO3。NH3发生催化氧化生成NO,NO与O2反应生成NO2,NO2溶于水生成HNO3,HNO3和NH3反应生成NH4NO3,即乙是NO,丙是NO2。甲、乙、丙三种物质中都含有氮元素,A正确;反应Ⅳ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均是NO2,B错误;NaHCO3分解生成的CO2可以循环利用,C正确。11.(202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检测)某同学进行有关铜、硝酸、硫酸化学性质的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实验1实验2①③中溶液呈蓝色,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⑥中溶液呈蓝色,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稀硝酸一定被还原为NO2B.②中溶液存在:c(Cu2+)+c(H+)=c(NO-3)+c(OH-)C.由上述实验得出结论:常温下,Cu既可与稀硝酸反应,也可与稀硫酸反应D.③⑥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Cu+2NO-3+8H+===3Cu2++2NO↑+4H2O解析:选D。A项,稀硝酸与铜发生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为蓝色,试管口NO被空气中的O2氧化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但硝酸被还原生成NO,故A错误;B项,②中溶液存在电荷守恒为2c(Cu2+)+c(H+)=c(NO-3)+c(OH-),故B错误;C项,由实验可得出结论:常温下Cu可以和稀硝酸反应,但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故C错误;D项,③⑥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Cu+2NO-3+8H+===3Cu2++2NO↑+4H2O,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12.(教材改编题)如图是氮元素的几种价态与物质类别的对应关系,回答下列问题:5(1)写出N2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N元素的化合价分析,N2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各举一例说明(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氧化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HNO3与物质C常用于检验Cl-的存在,则物质C的化学式为________。(4)实验室制取物质B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NO2与水反应生成物质A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浓硝酸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做保护气、保存粮食(写出一种即可)(2)N2+3H2催化剂高温、高压(7)在吸收尾气的浓硫酸前加安全瓶防倒吸
本文标题:2021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章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第16讲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课后达标检测 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722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