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人与环境测评A(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人与环境测评A(基础过关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共50分)1.缓解中国人口问题的最佳途径是()A.少生B.提高人口素质C.发展科学技术D.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解析:控制人口数量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办法,而控制人口数量,根据影响人口密度的特征看应该控制其出生率,也就是少生,其他选项均不能解决人口数量过多的问题。答案:A2.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的主要气体污染物依次是()A.CO2、SO2、氟利昂B.SO2、CO2、氟利昂C.氟利昂、CO2、SO2D.CO2、氟利昂、SO2解析: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酸雨的形成主要是SO2,臭氧层空洞的形成主要是氟利昂。答案:A3.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A.滥伐森林B.水体污染C.南极冰川融化D.臭氧层破坏解析: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臭氧层破坏,而臭氧层破坏导致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对人或其他生物造成伤害。答案:D24.近百年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很快,至2000年已达到近13.7亿。在未来的30~40年内,人口会()A.不断增加B.保持稳定C.不断减少D.先增加后减少解析: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将来仍维持低增长率水平,但仍处于高增长量态势。答案:A5.三峡库区蓄水后,有些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为保护这些生物最好采取的措施是()A.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B.将受到威胁的生物迁地保护C.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D.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解析:保护生物采取最好措施一般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但三峡库区蓄水后,有些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所以最好措施只能是将受到威胁的生物迁移适宜的地方保护起来。答案:B6.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使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危害,人为因素可能使臭氧层受到破坏,下列因素可破坏臭氧层的是()A.SO2的排放B.制冷剂氟氯烃(商品名“氟利昂”)的泄漏C.CO2的排放D.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解析: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臭氧层破坏。SO2的排放可以造成酸雨,CO2排放可以造成温室效应,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可以造成CO等有毒气体的排放。答案:B7.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消费意识有了改变,现在旅游消费逐渐升温,在旅游时,会看到很多游客既不买玩具,也不买衣服,而是专门给老人和妇女买了较多的天麻、三七、藏红花、灵芝、冬虫夏草等动植物干制品。游客的这种做法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A.科学研究价值B.美学价值3C.药用价值D.潜在价值解析:题中告诉我们游客购买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干制品,这些动植物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起保健作用。答案:C8.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B.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草地等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解析: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的CO2,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如引入外来物种在竞争中占优势地位可能会造成当地物种减少,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主要依靠科技,大量开垦草地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答案:C9.到2050年,按16亿人人均年消费粮食600kg计算,中国每年共需粮食9.84亿吨,每公顷耕地需要产粮13.5吨,也就是说,到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需要提高2.7倍才行。这个事实说明()A.达到这些指标是相当困难的B.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C.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将会同步提高D.2050年中国粮食需要大量进口解析:粮食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只有控制人口、保护耕地,才能解决粮食问题。答案:B10.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4解析: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是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不足,必然会开垦土地,土地的开垦带来的问题是植被的破坏,植被的破坏带来的问题是自然灾害频繁。答案:A11.引起下列环境污染的原因不正确的是()A.重金属、农药和难分解有机物等会造成水体污染B.装饰材料中的甲醛及氡等会造成居室污染C.SO2、NO2或C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D.CO2等物质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解析:SO2、NO2会导致酸雨的形成,CO2过多导致温室效应。答案:C12.据报道:美国一科学家模仿鲨鱼皮肤表面粗糙V形皱褶制作的泳衣,能减少水流的摩擦力,使身体周围的水流更高效地流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发明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B.该事例充分证明,人类完全可以征服自然C.长期海水摩擦导致鲨鱼皮肤出现V形皱褶D.鲨鱼的进化方向是由基因突变的方向决定的解析:模仿鲨鱼皮肤表面粗糙V形皱褶制作的泳衣是一种科学发明,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人类不可能完全征服自然,长期海水摩擦是一种环境因素,自然选择决定鲨鱼的进化方向。答案:A13.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②③④解析: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等气体过多而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5答案:C14.人具有较强的能动性,人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来改变自然的面貌。下列关于人类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为了人类的发展,人类应想方设法改造自然B.集体力量大于个体之和,故应大力增加人口数量C.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可以放心大胆使用D.人类的活动应在兼顾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适当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解析:人类生存环境中的资源、能源等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有限的,若人类一味地为了自身的发展,向大自然无止境地索取,那只能使自然环境恶化,使人类无法正常生存、生活下去,所以人类活动应兼顾自然发展规律,适当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答案:D15.下列有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解析:生活污水中含有很多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这些矿质元素大量地排到池塘和湖泊中,会使池塘和湖泊的水质恶化,从而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的冰雪、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答案:B16.上海世博联手哥本哈根掀起“低碳”浪潮。下列叙述与“低碳”理念相符的是()A.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过度使用化石燃料B.人口增长,农业发展,土地耕作频繁C.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森林破坏、草场退化D.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解析: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答案:D617.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下列哪个选项属于间接价值?()A.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B.丰富多彩的热带鱼吸引了大批游客观赏C.结构简单的微生物通常作为实验材料D.形态各异的动物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材料解析: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工业原料、旅游观赏、文学艺术创作、科学研究意义等实用意义的价值。答案:A18.为了保护生物圈的稳态,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①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②实施“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促进物质的循环利用③建立自然保护区④禁止利用和开发野生生物资源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为了维持生物圈的稳态,人们应当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能源方面,既要节约能源,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又要开发新能源;在物质生产方面,应当努力建立无废料生产体系,也就是将传统的“原料—产品—废料”的生产模式,改变为“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对于野生生物资源,应当在合理利用的同时加以保护,对濒危物种,禁止采伐或捕杀,采取人工繁育或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进行保护。答案:C19.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地球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A.减少汽车使用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C.提高绿化面积D.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解析: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使雾霾天气增多。7答案:B20.过早出现的漫天黄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家就此指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成为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漠化大面积扩展的标志③要制止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④植树、种草、加大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防沙的最好途径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A.①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土地沙漠化与人为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以及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植被破坏等。防治土地沙漠化要制止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植树、种草、加大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防沙的最好途径。土地沙漠化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答案:D21.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解析:外来物种引入本地,只要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危害就属于生物入侵。答案:B22.下图为PPE怪圈,它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它表明()8A.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B.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C.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状态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解析:人口的增长导致环境退化,人均占有资源量减少,导致人们由于缺乏资源而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使生活贫困,生活贫困导致更多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使环境更进一步恶化。由此可见贫困、环境和人口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答案:B23.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解析: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Ⅱ、Ⅲ),最终还是要降下来。环境容纳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不但不会扩大,在遭到破坏时反而会缩小;所以,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人与环境测评A(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737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