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 单元评估检测(三)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含解析)新人教版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单元评估检测(三)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酶的本质、特性及相关实验1,2,3,4,5,6,262.ATP的结构、功能和利用7,83.细胞呼吸的过程、影响因素及应用9,10,11,12,13,14,154.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因素及应用16,20,23,285.综合考查17,18,19,21,22,24,25,27,29,30,31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A.低温能改变酶的活性和结构B.酶的合成不一定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脂肪酶变性失活后加双缩脲试剂呈紫色D.叶绿体基质中不存在ATP合成酶解析: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但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有些酶的合成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如RNA;脂肪酶变性失活只是改变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仍有肽键,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ATP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合成,叶绿体基质中发生的暗反应只消耗ATP,而不合成ATP。2.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D)A.酶具有催化作用并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B.酶适宜在最适温度下长期保存以保持其最高活性C.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主要由酶的高效性决定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解析:大部分酶是蛋白质,能和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少数酶是RNA,不能和双缩脲试剂反应;酶应该保存在低温下;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主要由酶的专一性决定。3.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打孔器获取新鲜的厚度为5mm的三片土豆,进行了下表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步骤土豆片A土豆片B土豆片C①处理静置煮熟后冷却冰冻②滴加质量分数3%H2O21滴1滴1滴③观察实验现象产生大量气泡几乎不产生气泡产生少量气泡A.土豆片的厚度大小是该实验的自变量B.新鲜土豆组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C.高温和低温都能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D.定性实验无法确定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解析:土豆片的厚度都是5mm,为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温度;由三组实验说明,新鲜土豆组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实验A与B、C比较说明,高温和低温都能使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定性实验是为了判断某种因素是否存在,定性实验无法确定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2-4.将A、B两种物质混合,T1时加入酶C。如图为最适温度下A、B浓度的变化曲线。叙述错误的是(C)A.酶C降低了A生成B这一反应的活化能B.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C.T2后B增加缓慢是酶活性降低导致的D.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值增大解析:加入酶C后A浓度降低,B浓度升高,说明在酶C的催化下A能生成B,酶催化作用的实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随着反应的进行,底物A浓度由大变小,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图示反应在最适温度下进行,降低反应温度,反应速率将减慢,反应时间将延长,T2值增大。5.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甲、乙、丙三个实验组,各组温度条件不同,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结果如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C)A.在t时刻之后,甲组曲线不再上升,是由于受到酶数量的限制B.在t时刻降低丙组温度,将使丙组酶的活性提高,曲线上升C.若甲组温度小于乙组温度,则酶的最适温度不可能大于乙组温度D.若甲组温度大于乙组温度,则酶的最适温度不可能大于甲组温度解析:t时刻后,甲组曲线不再上升,是由于底物完全分解;据图分析丙曲线的产物浓度较低,说明丙组在t时刻之前,酶已失活,t时刻后降低丙组温度,酶的活性不能提高;若甲组温度小于乙组温度,说明乙组温度高于最适温度;若甲组温度大于乙组温度,说明甲组温度更接近最适温度,且最适温度可能大于或小于甲组温度。6.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甲、乙、丙三种微生物体内同一种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时,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如下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C)A.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效率最高的是微生物甲中的酶B.在30℃条件下竞争能力最强的一定是微生物丙C.对温度适应范围最广的最可能是微生物乙中的酶D.若将温度改为pH,则所得实验结果曲线与图示结果相同解析:由图中曲线可知,不同温度范围内,三种微生物中酶的活性都不一样,在25℃左右时,甲的反应速率最快,在30℃左右时,乙的反应速率最快,在40~45℃范围,丙的反应速率最快;30℃左右时,乙的底物剩余量最少,酶活性最大,而甲、丙的底物剩余量都较大,酶的活性较小,说明该条件下,竞争力最强的是微生物乙中的酶;由图可知,三种微生物中乙中的酶适应-3-的温度范围是最广的;因不知这些微生物适宜的pH范围,故将实验温度改为pH,无法确定实验结果。7.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A.ATP的合成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B.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C.细胞内各种吸能反应一般需要消耗ATPD.ATP是由三个磷酸基团和一个腺嘌呤构成的解析:ATP的合成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ATP的形成途径是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因此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细胞内各种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ATP是由三个磷酸基团和一个腺苷构成。8.下列有关ATP的说法,正确的是(D)A.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葡萄糖需要消耗ATPB.若ATP的高能磷酸键全部水解,其生成物可以成为DNA复制的原料C.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中都能形成ATPD.人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但也能合成ATP解析: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属于酶促反应,不需要消耗ATP;若ATP的高能磷酸键全部水解,其生成物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可以成为转录的原料;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少量的ATP,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是暗反应阶段,会消耗ATP;人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但能通过无氧呼吸合成ATP。9.细胞呼吸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A.细胞呼吸的底物一定是糖类B.人体细胞呼吸的产物一定有CO2C.细胞无论进行何种呼吸方式都产生ATP并释放热能D.恒温动物细胞离体培养后,呼吸强度不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解析:细胞呼吸的底物还可能是脂肪等其他有机物;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没有CO2;细胞无论进行何种呼吸方式都产生ATP并释放热能;恒温动物细胞若进行离体培养,呼吸强度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10.酵母菌的细胞呼吸途径如图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C)A.过程①和②在酵母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有氧条件下,过程③中既有[H]的产生又有[H]的消耗C.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伴随有ATP的合成D.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可以检测过程②、③中的CO2产生情况解析:过程①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在细胞质基质,过程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在细胞质基质;有氧条件下,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第二阶段有[H]的产生,第三阶段有[H]的消耗;无氧条件下,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能量,合成ATP,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合成ATP;②③过程都能产生CO2,相同时间产生的CO2量不同,因此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可以检测过程②、③中的CO2产生情况。11.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C)A.分生组织细胞的呼吸速率通常比成熟组织细胞的小B.若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说明细胞已停止无氧呼吸C.适当降低氧浓度可降低果实的有氧呼吸进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4-D.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O2与释放CO2的物质的量不同解析:分生组织细胞进行旺盛的分裂,呼吸速率通常比成熟组织细胞的大;若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可能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适当降低氧浓度可降低果实的有氧呼吸进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O2与释放CO2的物质的量相同。12.将酵母菌处理获得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用超声波将线粒体破碎,线粒体内膜可自然形成小膜泡,将各结构或物质进行纯化处理。含有下列结构(或物质)的四支试管在适宜温度下不能产生CO2的是(B)A.葡萄糖+细胞质基质B.丙酮酸+小膜泡C.丙酮酸+细胞质基质D.丙酮酸+线粒体基质解析: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可以利用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A错误;小膜泡是由线粒体内膜形成的,故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水,但是不能直接利用丙酮酸产生CO2,B正确;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可以利用丙酮酸进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CO2,C错误;酵母菌可以利用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CO2,D错误。13.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呼吸(呼吸底物为葡萄糖)的叙述,正确的是(A)A.有氧条件下,肌肉细胞吸收与释放的气体量相等B.成熟的红细胞主要是通过有氧呼吸来产生ATPC.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神经元产生CO2的场所相同D.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会破坏内环境的pH解析:有氧条件下,肌肉细胞消耗的氧气量等于产生的CO2量;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因此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神经元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产生CO2;正常情况下,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通过血浆中缓冲物质的缓冲作用,pH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14.如图为研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排尽注射器中的空气,吸取经煮沸冷却的葡萄糖溶液和酵母菌,在最适温度下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A.该实验装置用于研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B.装置中的气体是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C.烧杯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D.若升高水温注射器中气体产生速率加快解析:根据题目信息“排尽注射器中的空气,吸取经煮沸冷却的葡萄糖溶液和酵母菌”判断该实验装置是用于研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装置中产生的气体是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其产生场所为细胞质基质;烧杯中加水的目的是维持实验温度;实验设置的是最适温度,若升高水温注射器中气体产生速率减慢。15.提倡有氧运动的原因之一是避免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下图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5-A.c~d段肌肉细胞中的肌糖原将被大量消耗B.运动强度大于c后,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将大于O2消耗量C.有氧呼吸过程中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D.若运动强度超过c,人体获得能量的途径仍以有氧呼吸为主解析:c~d段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血液中乳酸的含量快速增加,说明此时肌肉细胞无氧呼吸加强,则肌肉细胞中的能源物质肌糖原会被大量消耗;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在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量等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故运动强度大于c后,肌肉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等于消耗的氧气量;运动强度大于c时,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仍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16.研究发现小球藻细胞内含有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蓝藻细胞内含有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藻蓝素,两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C)A.光合色素都分布在膜结构上B.光合作用都能产生氧气C.控制色素合成的基因都位于叶绿体中D.色素的差异可导致二者光合效率不同解析:蓝藻是原核生物无叶绿体,控制光合色素合成的基因不可能位于叶绿体上。17.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A)A.适宜条件下,水稻幼苗叶肉细胞中O2浓度: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B.一定条件下乳酸菌细胞呼吸产生的NADPH可来自水和有机物C.水稻幼苗在成长的过程中,叶肉细胞中产生ATP最多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D.同一细胞中同时存在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或酒精的酶解析: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该过程不消耗水,另外,呼吸作用产生的是NADH;水稻幼苗在成长的过程中,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中产生ATP最多,场所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同一细胞中不可能同时存在催化丙酮酸产生乳酸或酒精的酶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 单元评估检测(三)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含解析)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760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