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新课标通用)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考点32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训练检测(含解析)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考点32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基础小题1.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接种后,需对培养液进行灭菌B.接种后,需立即进行第一次抽样检测C.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静置几分钟后再吸取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向计数室滴加样液后再盖上盖玻片答案B解析对培养液灭菌应在接种前进行,如果接种后灭菌酵母菌会被杀死,A错误;接种后立即进行第一次抽样检测作为后续的对照,B正确;抽样前应先振荡试管将培养液摇匀后再吸取,C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然后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D错误。2.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7~12月份种群出生率一定不是0B.这段时间内,该种群的数量一定保持相对稳定C.该种群数量受气候、食物、行为信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D.种群密度越大,传染病对该种群数量增长的抑制作用也越强答案D解析题图显示,未成熟个体的数量,从2月底到6月底逐渐增多,从6月底到12月逐渐减少至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性成熟,因此7~12月份种群出生率可能为0,A错误;依据曲线图所呈现的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可推知:该种群的数量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B错误;曲线图体现了该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而没有体-2-现受气候、食物、行为信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C错误;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种群密度越大,抑制增长的作用也就越强,D正确。3.如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O~b段,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关B.b~c段种内斗争最激烈C.为有效防止鼠害,最好将种群数量控制在b点D.利用捕食关系控制鼠的数量,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D解析O~b段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密度也在不断增大,故两者呈正相关,A错误;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种内斗争最激烈,B错误;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为有效防止鼠害,最好将种群数量控制在b点以下,C错误;生态系统中复杂多样的营养结构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4.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动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当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B.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C.依据曲线b,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越大越好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斗争最剧烈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在两曲线的交叉点之前,两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高,在两曲线的交点之后,两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A错误;曲线a代表的生物种群密度较低时存活率较高,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说明该动物获得的能量少,营养级较高,体型一般较大,B正确;由曲线b种群密度适中时存活率最大,可推测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不能太大,C错误;曲线b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斗争越剧烈,d点时不是斗争最剧烈时刻,D错误。-3-5.如图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会存在类似曲线Ⅰ的种群增长形式B.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目前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人口发展处于c~d段D.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可获得最大效益答案A解析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在当地没有天敌,在刚开始时其种群增长曲线与Ⅰ相似,A正确;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错误;目前我国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长,只是老年人的比例不断增加,C错误;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时,产生的酒精较多且较快,可获得最大效益,D错误。6.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如表所示),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ⅠⅡⅢⅣ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Ⅳ=ⅠⅡ=Ⅲ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答案B解析若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则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A正确;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达到K值的时间与环境阻力的大小有关,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积累有毒物质,导致种群数量最先开始下降,所以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用的时间ⅢⅠ=ⅡⅣ,D正确,B错误;相对于试管Ⅱ而言,试管Ⅲ中培养液体积较大,利于酵母菌生存,因此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大于试管Ⅱ,C正确。-4-7.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①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④提出合理的假设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④①②③D.③①②④答案B解析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④提出合理的假设→①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8.研究人员调查了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B.第2~4年兔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8年间兔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第8年兔种群密度小于起始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由图示可知,第2~4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0,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第4~6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0,各年的兔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6~8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0,兔种群数量逐年上升,种群数量变化不呈现“S”型曲线,B、C错误;若刚开始的种群密度为N0,则第1年的种群密度为0.5N0,第2年的种群密度为0.5×0.5N0=0.25N0,同理,第8年的种群密度为0.25N0×0.75×1.25×1.5≈0.352N0,即第8年兔种群密度小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D正确。9.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5-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据此判断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故选C。10.(2018·江苏高考冲刺预测卷)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入广东地区后因过度繁殖被释放到野外,因其破坏了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我国列为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B.福寿螺引入初期,其种群密度呈“S”型增长C.福寿螺引入后导致该地区原有物种数量剧增D.不能引入该地区没有天敌的生物来防治福寿螺答案D解析福寿螺属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应采用样方法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A错误;由于广东的气候适宜,缺乏天敌,食物和空间充裕,所以福寿螺引入初期,其种群密度呈“J”型增长,B错误;福寿螺引入后该地区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导致原有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C错误;引入该地区没有天敌的生物,可能大量繁殖,造成新的物种入侵,故不能引入该地区没有天敌的生物来防治福寿螺,D正确。11.在一固定容器内用液体培养基培养肺炎双球菌并测定其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见下图。其中在a点时向培养基中添加了一定量的青霉素。下面对该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cd段菌体数量不再增加,这与环境容纳量有关-6-B.ab段种群中抗青霉素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最大C.d点开始出现的变化说明d时可能是再次加入了青霉素D.曲线从b到d主要体现了青霉素对肺炎双球菌的选择过程答案D解析cd段菌体数量不再增加,这是因为资源和生存空间有限引起的,与环境容纳量有关,A正确;ab段种群中不含抗青霉素基因的个体大量死亡,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增加幅度巨大,B正确;d点以后出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再次加入了青霉素,也可能是因为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有害物质大量积累,导致细菌与无机环境的斗争加剧,C正确;a点到b点体现了青霉素对肺炎双球菌的选择过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d段不再受青霉素的影响,D错误。12.(2018·福建漳州考前模拟)如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C.图③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答案C解析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种群数量突然增加,超过了其环境容纳量,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造成的,A正确;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在一定的空间和营养物质的前提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b点后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B正确;图③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图④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这一结论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D正确。二、模拟小题13.(2019·安徽师大附中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小球藻(一种单细胞绿藻)-7-种群数量的变化,以下是该实验的记录表(部分)。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时间(天)起始1234567培养液中小球藻的数量(106个/mL)0.901.003.213.925.403.784.3215.26实验期间室温(℃)9~138~188~183~151~112~1210~17A.对小球藻进行计数,常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B.可用数学式Nt=N0λt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情况C.实验前4天,培养瓶的颜色变化是绿色逐渐加深D.第5~6天,小球藻种群数量发生明显波动的可能原因是温度低抑制了酶的活性答案B解析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对小球藻进行计数,常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或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显微计数法,A正确;根据实验数据,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不呈“J”型增长,故不能用数学式Nt=N0λt表示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情况,B错误;实验前4天,培养瓶中小球藻数量越来越多,颜色变化是绿色逐渐加深,C正确;第5~6天,实验室温度较低,抑制了酶的活性,小球藻的种群数量发生明显波动,D正确。14.(2019·河北定州中学期中)如图所示为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8-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B.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答案B解析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a、b两点出生率/死亡率都等于1.5,即出生率-死亡率=1/2死亡率,由于a、b两点的死亡率不一定相等,所以a、b两点的种群增长率不一定相等,A错误;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
本文标题:(新课标通用)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考点32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训练检测(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795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