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办公室升值迷局第一条:贷款难题《借贷迷局》:法学与文学融合的任性式试验田荣华初读翁华杰先生的《借贷迷局》,笔者被“惊”到。这部小说有别于笔者阅读经验里的任何一部小说,它没有史诗般恢宏的架构,没有错综复杂的情节,没有繁复的叙事技巧……但它的确很特别,笔者认为,它是一次法学与文学融合的任性式试验。作者以作家和法官的双重身份创作,以某基层法院审理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为主线,讲述了当今社会普遍发生的民间借贷关系。借贷迷局扣人心弦小说以悬疑式的开头迅速抓住了读者的眼球。2013年12月6日下午,蓬山县人民法院15号法庭内正在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原告王彩凤以被告出具的一份借条为依据,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归还借款本金100万元及利息,但原告提供的借条并没有写明借款利息和还款日期。被告胡平辩称已经还清了原告的100万元借款,并提供了分十次汇款给原告100万元的凭证,原告代理人钱益取提出被告没有事先把证据副本交付法庭,要求延期开庭,法官杨忠采纳了钱益取的意见,宣布休庭,要求双方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供更为充足并符合客观事实的证据。借条上面为何不写明借款利息?如被告已经还清了贷款,为什么没有向原告收回借条?原告出借给被告100万元后,被告为何11天后即返还原告30万元?双方如何去搜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这中间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每个人内心潜藏着的“福尔摩斯”开始蠢蠢欲动。借款11天后即返还的30万元引出了王彩凤的助手田莹莹以及田莹莹和胡平之间的感情纠葛,继而引出了顺帆船业和佳园房地产因资金周转困难向民间借贷又因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高利贷而“跑路”的真相。拔出萝卜带出泥,随着借贷内幕的一层层揭开,牵涉其间的讨债人“八爷”抢劫案终于浮出水面。小说的节奏是紧张的,作者不停地“抖包袱”,冲突一步步展开,秘密一点点揭露,避免了讲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松弛。作者凭借强大的叙事能力,借助扣人心弦的情节,逐步营造了紧张的小说气氛,形成了曲折多变的小说结构。庄严的审判和繁复的诉讼在作家的笔下变得骨络清晰,可观可感。法理情理入眼入心全书共20章,与法院相关的审判工作、法律法规、法官生活等内容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作者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法官身份,这个身份使得他在作家和法官之间不停地转换、纠结,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文学性,但他将抽象冰冷的法理融入真实的故事之中,让民间借贷的法律关系和诉讼程序深入到读者的眼中和心里,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创举。近几年,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比例在法院的民商事案件中逐年上升,处理纠纷的复杂程度和难度不断增加,法律滞后的情况下如何依法有效地解决民间借贷纠纷?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法律关系分解到角色的一个个具体行为中,将法官办案中认定证据、适用法律的过程形象地展现在文本里,使公众对现有的以及即将出台的法律规范和司法解释易于接受和理解。透过案件本身,读者了解到了P2P网络借贷、高利贷等民间借贷的利弊,身临其境般体验到了申请回避、财产保全、解除财产保全、依法调查取证、交换证据、证人出庭作证、开庭审理等场景。作者不局限于庭审,而是以庭审为线索,着力描述诉讼当事人以及律师运用法律、实现自己诉讼目的的心理状态和收集证据等过程,从民间借贷的视角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和法律关系的某些状态,好比讲了一堂完整的案例课,使读者感受到法理和情理相通,运用法律事实,洞察客观事实真相的法律精神和艺术境界。悲悯情怀感人肺腑令笔者感动的是小说中洋溢着一种情怀,从文本里笔者看到了以杨忠和董世明为代表的法院人对司法公信力的不懈追求。40多岁的杨忠长期在民商事审判庭从事审判工作,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审判经验,像他“这样科班出身有经验的审判员,就是担任庭长也不为过”,却坚持在审判员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多年。董世明是杨忠的大学同学,九十年代初与杨忠一起分配到蓬山县法院办公室工作,后选拔到乡镇担任副镇长、镇长,于2013年12月被任命为法院副院长,2014年1月担任院长。董世明了解到蓬山法院受案最多的民事纠纷是借贷纠纷时,决定和杨忠一起做调查研究,以依法处理好民间借贷纠纷,正确引导民间借贷在阳光下、规范化的环境中活动。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杨忠完成了调研文章《民间借贷的成因、特点及规范引导》;也正是在他的支持下,杨忠凭借公正的信念以及审判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逼得“潜规则”在法庭上无处躲藏,其隐蔽性终于公开化,使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王彩凤和胡平的借贷纠纷结案了,但小说的结尾部分写出了他们两个人新的商业思考却刚刚开始。在小说中,杨忠代表着专业水准,董世明则是领导力量的化身,二者互为表里,专业化人才与领导的亲密协作酿造了醇酒:民间借贷的存在价值和运行弊端、法律法规及审判规则在处理民商事审判上的“弊端”和“漏洞”、法律权力的运用、民商事审判中法律的选择、“审者不判,判者不审”“审者无权,判者无责”的审判现状如何改变……等等,作者在小说中给出了较为恰当的交代。在这个略显寂寥的初冬的夜里,两位胸怀天下、心忧百姓的法院人从黑白相间的纸页向笔者走来,走着走着,他们合体成为了文字背后的作者,这位有着悲悯情怀的男子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孑然独立,低吟着屈子的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篇二:AIG股票迷局!!!!!!美国国际集团的内部结构极其复杂。其约29%的股份为管理层所有。而根据美国国际集团2003年的委托书(proxystatement)所显示的数据(如上表)来看,格林伯格本人和整个管理层在美国国际集团直接拥有的股票并不多,分别只占1.74%和2.07%,他们对美国国际集团的控制主要通过两个被称为“模糊不清”的公司控制:1、首先,公司40,000名员工中,约有1,000名有优先购股权2、约300名被集团视为特别宝贵的人才得到集团奖励的一种奇特形式的限制性股份,如果他们留在公司直到65岁,他们将一直拿到这样的奖励。这种限制性的股票计划,使这300名持有者得以参与入股在巴拿马成立的斯塔尔国际公司(StarrInternationalCo.,SICO)。斯塔尔国际公司拥有AIG股份的16.2%(最近价值140多亿美元),它是AIG最大股东。这笔股份数目太大,这也就是为什么没有人会提起收购AIG的原因。3、还有另外一个叫做C.V.斯塔尔(C.V.Starr&Co.)的公司;大约40名AIG最最宝贵的人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斯塔尔公司有这样几个特点:它是一家私人控股公司,控制了AIG的2.4%的股票,从而强化了对被收购的防范性;它是一家与AIG有业务往来的保险代理行的集合体;斯塔尔公司也是每一位有雄心的AIG的管理人员希望被邀参加的“成功者”俱乐部。管理人员参加这个俱乐部,需要交纳一笔入门费,也就是购买分配给他的斯塔尔公司股票的费用。而格林伯格持有斯塔尔公司25%的股票。美国国际集团:咄咄逼人高深莫测【2004.10.2519:12】来源:动力在线网作者:卡罗尔·卢米斯格林伯格从60年代时就开始掌管这个庞大的保险公司,成就斐然。问题是:他还能领导这个公司多久?美国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InternationalGroup,以下简称AIG)董事长莫里斯·雷蒙德·汉克·格林伯格(MauriceRaymond“Hank”Greenberg),今年5月份就73岁了。他常常听到别人问及他退休的打算,问得如此频繁真让他觉得烦恼。2月的一天,在他纽约办公室的接待间里,墙壁上镶嵌着雅致的中国朱红色木板墙围。他坐在宽大的皮椅上,看坐在旁边的客人,对刚刚提起的有关退休的问题闪烁其辞:“我感觉很好,我喜欢我所做的工作,也没人请我去做其他工作。”咱们还是歇口气,让物色高级经理人员的猎头公司去忙活吧。几十年来,格林伯格就像美国电视剧人物杰克·本尼(JackBenny)那样年轻不老,但要是让他认真地考虑去另谋他职,无异于要他卖掉精心收藏的中国艺术珍品。在最出色的金融服务企业中,格林伯格高超的管理才能以及AIG长久不衰的非凡业绩受到了人们普遍和热情的赞赏。认真地想一想长久以来的情况吧。今年是格林伯格担任首席执行官的第31个年头。他在1968年初刚刚出任此职时,AIG还是一个私人公司,而1969年还没有过完,他就使公司公开上市了。当时,AIG的市场价值约为三亿美元,主要是靠内部发展,而不是发行股票。如今,AIG的市场价值已达880亿美元。请记住,AIG的增长来自于竞争极其激烈、利润菲薄的保险行业,而在近年来,像AIG这样的“多种经营”企业,都是在艰难中展业的。这些既卖财产和意外伤害保险也卖人寿保险的公司的确是在困顿中求生存的。山迪-维尔公司(SandyWeill)已经吞掉了旅行者公司(Travelers)的全部和安泰保险公司(Aetna)的大部分业务;信诺环球保险公司(Cigna)也因财产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所困而步履维艰。上述情况或许可以说明,要经营这样的大企业是多么的困难。而在这里,AIG这样一家业务结构最为复杂的公司,却蒸蒸日上。它的业务遍及130个国家和地区,管理着300多个保险业务分支机构。在过去的十年中,它还忙于──有时不顾别人非议地──收购其他业务,诸如飞机租赁,这是它根本不在行的业务。所有这些完全归功于有汉克·格林伯格的领导,不论出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他总能运筹帷幄,令公司获利甚丰。他掌管公司31年以来,公司股票价格只有一年往下跌过(1984年是财产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最艰难的一年);在除此之外的整个31年中,AIG的股票以年复合增长率19%的高速度攀升。这一增长率在过去十年放慢到12%。但是,AIG现在是一家大型企业,名列1997年《财富》杂志美国最大500家公司排名榜第26位,的确很难再以赛马般的速度猛奔了。不过,这并没有使骑手格林伯格不再扬鞭催马。人们应该知道,格林伯格有一种魅力,但他很严厉、严格、急躁、说一不二、不知疲倦、不屈不挠,几乎所有形容魄力和决心的词汇都不足以尽述。这样的性格与低于12%的增长率是不相容的。格林伯格全力以赴,至少要实现15%的增长率。去年,他把增长率拉到了15.9%(AIG利润收入为33亿美元)。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因为1997年受到了亚洲经济危机的强烈干扰。对AIG而言,亚洲非同一般:那是它的发祥之地。AIG是《财富》杂志美国最大500家公司中唯一诞生在亚洲的公司。1919年,一位名叫科尼利厄斯·范·德·斯塔尔(CorneliusVanDerStarr)的加利福尼亚人在上海创建了AIG,当时他资金不足,年仅27岁。斯塔尔经营了49年之后,传给了当时已经在AIG工作了八年的格林伯格。(请注意这个非同一般的事实,在AIG漫长的历史中,它只有过两名董事长。)今天,AIG在亚洲仍有巨大的财产和意外伤害险和寿险业务。去年,它在远东获得的税前利润为17亿美元,占公司总利润的三分之一以上。远远超过了花旗银行(Citicorp)在这一地区的利润收入(12亿美元),也超过了可口可乐在远东和中东两个地区赚取的利润总和(15亿美元)。AIG去年在远东获得了巨额利润,这表明这一地区的业务为保持总公司的经营业绩作出了贡献。但是,和以前相比,它对公司发展所作的贡献有所减少。由于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紧缩,AIG在近期乃至较长一段时间内如何在这一地区展业就成了问题。股票市场也为此担忧:最近几个月里,由于亚洲的经济坏消息,AIG股票数度下跌。去年12月,格林伯格甚至专门同股市分析家们促膝相谈,以消除他们的担心。但是,能真正使股市消除疑虑,使AIG的股价连创新高的,还是AIG在亚洲出现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利润收入照旧不断增长,而且取得了特别良好的业绩。总之,格林伯格再一次证明他有自己的经营之道。这一次他是以他在过去十年中在金融服褚等〉玫慕救顺杉ê退诠镜母鞲霰呓顷戈箍鄢隼吹睦螅缭诓ɡ嫉氖傧找滴瘢谟牟葡蘸鸵馔馍撕ο找滴瘛?这里所叙述的只是细节──只是格林伯格把公司经营得井然有序的一部分。事实上,许多华尔街人士已经放弃对这家公司进行分析,认为它太复杂,甚至神秘莫测。不过,他们信心很足,认为格林伯格会继续获利。这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格林伯格之后,将由谁来使公司继续赢利。也许
本文标题:办公室升值迷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00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