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生物(选修)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细胞外液组成成分的是A.呼吸酶B.葡萄糖C.CO2D.氨基酸【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详解】A.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B.葡萄糖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CO2由组织细胞产生后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D.氨基酸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B.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C.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血浆中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在神经-体液-免疫网络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各种成分和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引起组织水中的原因有: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过敏反应,毛细淋巴管堵塞等。【详解】A.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管中的药物在血浆中,药物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肌细胞,A正确;B.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从血浆中吸水,导致组织液量增多,-2-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正确;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与细胞外液所含的无机盐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含量有关,D错误。3.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相关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味觉形成过程到神经中枢时就已经在大脑皮层完成,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因此不属于反射,而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也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会形成条件反射,是通过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而产生的,C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其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不同,D错误。考点:反射的过程,脑的高级功能【名师点睛】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4.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3-B.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A错误;缩手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即乙方框处,痛觉感觉中枢位于大脑即甲方框处;所以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B正确;受到刺激,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C错误;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既能引起乙的兴奋,也能抑制乙的兴奋,D错误.考点:神经调节点评:识记兴奋产生、传导和传递过程是解答本题关键。5.下图表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从图中可知,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均靠体液调节维持体温B.从甲到乙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从丙到丁表示机体产热途径C.甲和丙表示在寒冷环境中,此时人体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少于乙和丁D.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乙和甲相比,乙的汗腺分泌增加,蒸发增强,散热量增加;丁和丙相比,丁的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加;据此推测,甲和丙处于寒冷环境中,乙和丁处于炎热环境中。【详解】A.从上图判断,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都可通过神经调节维持体温,A错误;B.从甲到乙和从丙到丁都表示散热,皮肤是散热的主要器官,蒸发是有效的散热方式之一,-4-B错误;C.在寒冷环境中,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进而减少散热量,用甲和丙表示,寒冷时内外温差大,散的热多,因此甲和丙产的热多于乙和丁,C错误;D.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正确。6.人体内某一激素调节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激素H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会导致A.血糖浓度不变B.血糖浓度升高C.肝糖原水解加快D.血糖浓度降低【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胰岛B细胞能分泌激素H即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详解】A.胰岛B细胞能分泌激素H即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A错误;B.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B错误;C.胰岛素可促进肝糖原的合成,C错误;D.激素H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D正确。7.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B.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C.曲线CD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5-D.曲线EF段,T细胞浓度上升是因为骨髄中造血干细胞快速分裂的结果【答案】B【解析】结合曲线图分析,由于HIV只能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所以AB段内HIV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宿主细胞中大量增殖的结果,不是内环境,A错误;消灭HIV,一方面需要细胞免疫将胞内的HIV释放到内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体液免疫将内环境中的HIV通过与抗体结合而消灭的HIV,所以B正确;图中CD段时期,体内HIV逐渐增多,而T细胞逐渐减少,由于T细胞既要参与细胞免疫,也要参与体液免疫,所以随T细胞的减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要大大降低,C错误;T细胞是在胸腺内产生并成熟,不是在骨髓,所以D错误。8.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哪一项是错误的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以神经调节为主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地位平等【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通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而体液调节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随血液运输至全身各处,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而发挥调节作用,因此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的速度更快、更准确。【详解】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范围局限,作用时间短暂,A正确;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B正确;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以神经调节为主,C正确;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D错误。9.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6-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B.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细胞C.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答案】C【解析】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选择,A错误;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B错误;图中内吞泡和溶酶体融合,将抗原处理成片段,所以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C正确;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阶段都是对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阶段,不仅仅存在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中也存在抗原的加工和处理,D错误.【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名师点睛】从图中获得信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具体表现在:将细菌吞入细胞内,溶酶体和内的水解酶将细菌水解,并将细菌的抗原暴露在吞噬细胞的表面.10.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②B.若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则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C.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是极性运输D.该实验证明放射性同位素14C具有促进IAA和ABA在茎尖切段中进行极性运输的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运输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据图分析:A为形态学上端,B为形态学下端,②④两组的形态学上下端弄反了,据此作答。【详解】A.由于生长素在茎尖切段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①中有生长素,②中由于形态学的上下端弄反了,不会含有生长素,A错误;B.③④中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既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也可倒-7-过来运输,不是极性运输,B正确;C.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和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即不遵循IAA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C错误;D.该实验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是为了便于检测和观察,D错误。11.将兰花的根尖分别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物质,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实验结果显示,有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浓度也越高,根尖的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空白对照组是将相同的根尖放在蒸馏水中进行培养B.由上述实验可知生长素和乙烯具有协同作用,共同调节兰花的生命活动C.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浓度,因变量为乙烯浓度和根尖生长情况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兰花基因组的程序性表达的调节效果相同【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将兰花的根尖分别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物质”分析可知,空白对照组应为将相同的根尖放在不含生长素、但含有等量蔗糖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如果不加蔗糖,那么根尖可能因为缺乏能源物质而不能正常生长,影响实验结果,A错误;由题干中“实验结果显示,有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浓度也越高,根尖的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可知,生长素和乙烯具有拮抗作用,B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浓度,因变量为乙烯浓度和根尖生长情况,C正确;不同浓度的生长素虽然都能诱导乙烯的生成,但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浓度也越高,根尖的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说明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兰花基因组的程序性表达的调节效果不同,D错误。12.下列图中,图甲示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图乙示水平放置于地面的幼苗根与茎的生长情况;图丙示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下列实验现象及解释合理的是A.图甲中胚芽鞘尖端的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是由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造成的B.图甲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接近图丙中B浓度-8-C.图乙茎3、茎4处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位于图丙中的C点之前和之后D.图乙根1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根2处,所以幼苗根将呈现向地生长现象【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甲,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以横向运输的形式从尖端
本文标题: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03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