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1-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題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与红糖相比,白糖溶于水更适合模拟尿糖的检测B.Na+和Cl-是维持人体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无机盐离子C.蛋白质的化学性质与R基无关,与氨基、羧基有关D.核酸、蛋白质、脂肪都是由单体构成的生物大分子【答案】B【解析】【分析】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现砖红色,还原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蔗糖不是还原糖。【详解】白糖和红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蔗糖属于非还原性糖,不能进行模拟尿糖的测定,A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为Na+和Cl-,B正确;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故蛋白质的化学性质与R基有关,C错误;多糖、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都由许多相同的单体构成,脂肪的组成单位是甘油和脂肪酸,不属于由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大分子,D错误。故选B。2.如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同化物蔗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蔗糖的水解有利于蔗糖通过胞间连丝的运输-2-B.蔗糖水解速率影响葡萄糖、果糖向薄壁细胞的转运C.ATP生成抑制剂不会影响胞间连丝对蔗糖的运输D.图中各种物质的跨膜运输分属于三种不同的方式【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图中伴胞细胞中蔗糖通过胞间连丝顺浓度梯度运进筛管细胞;而蔗糖要运进薄壁细胞需要将蔗糖水解成单糖才能通过单糖转运体运输,并且也是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详解】A.位于筛管分子的蔗糖水解后,使得此处的蔗糖浓度降低,有利于蔗糖通过胞间连丝顺浓度梯度运输,A正确;B.蔗糖水解形成葡萄糖、果糖,而葡萄糖和果糖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则蔗糖水解速率影响向薄壁细胞的转运,B正确;C.图中的蔗糖和单糖的运输都是不消耗能量的,则ATP生成抑制剂不会影响胞间连丝对蔗糖的运输,C正确;D.分析题图可知,蔗糖水解后形成的两种单糖可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D错误。3.下图为常染色体上某基因结构及变化示意图(该基因突变导致遗传病)。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①②③过程都可以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的细胞核内B.②过程导致新基因中(A+T)/(G+C)值减小,而(A+G)/(T+C)值不变C.①过程中1链和2链均为模板,复制后形成的两个基因中遗传信息相同D.调查该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选择调查对象的要求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①过程为基因复制过程,②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③过程为基因突变后转录-3-形成的RNA。【详解】根据题意,图示为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结构,染色体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①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的细胞核内,②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DNA复制时,故②过程也可以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的细胞核内,③过程为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RNA,该过程也可以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的细胞核内,故图中①②③过程都可以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的细胞核内,A正确;由图可知,②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A-T碱基对被G-C碱基对替换,使基因结构中G-C碱基对增多,故②过程导致新基因中(A+T)/(G+C)值减小,而DNA双链结构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所以新基因中(A+G)/(T+C)的值不变,仍为1,B正确;①过程为DNA复制,其中1链和2链均为模板,由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故复制后形成的两个基因中遗传信息相同,C正确;调查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而调查该病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D错误。故选D。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均保持不变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C.发挥自然选择作用的因素是天敌的种类和数量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详解】如果一个种群符合下列条件:种群是极大的、种群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也就是说种群中每一个个体与种群中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是相等的;没有突变产生;种群之间不存在个体的迁移或基因交流;没有自然选择,那么这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包括基因型频率)就可以一代代稳定不变,保持平衡,所以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不能保证在各代均保持不变,A错误;通过自然选择,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被保留,从-4-而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发挥自然选择作用的因素有:生存的空间和食物、天敌的种类和数量、气候等条件等,C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D错误。故选B。5.利用蛙坐骨神经进行相关实验,相关结果如下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a、b点均无离子跨膜运输B.图2指针偏转是由a端K+外流速率增大引起的C.图3指针偏转是由于b端Na+内流使a、b两点间存在电应差D.图4中a端K+内流与b端Na+内流速率相等,使指针不偏转【答案】C【解析】【分析】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概念: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状态。(2)形成机制是:K+外流。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概念: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2)形成机制:Na+快速内流形成。【详解】图1中a、b两点均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由于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所以a、b点均存在离子跨膜运输,A错误;图2指针偏转是由a端Na+快速内流形成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而b端膜外为正电荷,所以a、b两端产生电位差,从而产生电流,B错误;图3指针偏转是由于兴奋传导到了b端,b端发生了Na+内流形成了外负内正的膜电位,而a端已经恢复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使a、b两点间存在电应差,C正确;图4中a端和b端均是K+外流形成的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由于a、b两端膜外不存在电位差,所以指针不偏转,D错误。故选C。6.下列有关免疫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5-A.细胞B、D分别是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中的效应细胞B.细胞B、C、D均能识别血清中的相应抗原C.A细胞无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图示过程有溶酶体参与D.若④代表HIV病毒,则细胞C就代表效应T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A为吞噬细胞,B为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可特异性识别抗原,D为效应T细胞,C为靶细胞,效应T细胞可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使靶细胞裂解。【详解】根据分析可知,B细胞为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又可以参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中的效应细胞为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A错误;C为靶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A细胞为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图示过程是吞噬抗原并将抗原分解产物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需要溶酶体参与,C正确;HIV病毒侵染T淋巴细胞,若④代表HIV病毒,则细胞C就代表T淋巴细胞,D错误。故选C。三、非选择题7.在生物学研究中经常会涉及一些定性或定量实验,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实验室的材料和用具有蛋清、煮熟的蛋白块、蛋白酶溶液、蒸馏水、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试管、烧杯、酒精灯、镊子、量筒、天平、温度计、石棉网、铁架台等。请写出“验证蛋白酶具有水解蛋白质的作用”实验的基本思路__________。(2)探究胃蛋白酶的最适pH,利用pH分别为3、4、5、6、7、8的缓冲液进行预实验是否恰当?理由是__________。(3)用秋水仙素溶液处理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镜检发现有部分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原因是__________。(4)将培养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从上清液中取样,估测草履虫种群数量,估测值比实际值偏-6-大。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答案】(1).在装有大小、形状相同的煮熟的蛋白块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酶和蒸馏水,一段时间后观察蛋白块的大小(2).不恰当。胃蛋白酶的最适pH在酸性范围内,应利用pH分别为0、1、2、3、4、5、6、7的缓冲液进行预实验(3).秋水仙素溶液处理时,这些细胞的纺锤体已经形成(4).草履虫是需氧型生物,静置条件下,主要分布在含氧量较高的上清液中,相对于混匀的培养液,数量更多【解析】【分析】因为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所以欲验证蛋白酶具有水解蛋白质的作用,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可通过观察蛋白质块的大小变化来证明蛋白酶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若细胞中纺锤体已经形成,则秋水仙素不起作用。【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欲验证蛋白酶具有水解蛋白质的作用,可在装有大小、形状相同的煮熟的蛋白块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酶和蒸馏水,一段时间后观察蛋白块的大小,如果加蛋白酶的组蛋白块比加蒸馏水的组变小,说明蛋白酶具有水解蛋白质的作用。(2)探究胃蛋白酶的最适pH的实验组中应存在比最适PH值小的组,也应该存在比最适PH值大的组,由于胃蛋白酶的最适pH在酸性范围内,所以利用pH分别为3、4、5、6、7、8的缓冲液进行预实验是不恰当的。应利用pH分别为0、1、2、3、4、5、6、7的缓冲液进行预实验。(3)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的姐妹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得到染色体数加倍的细胞,若用秋水仙素溶液处理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镜检发现有部分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原因是秋水仙素溶液处理时,这些细胞的纺锤体已经形成。(4)草履虫是需氧型生物,静置条件下,主要分布在含氧量较高的上清液中,相对于混匀的培养液,数量更多,所以将培养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从上清液中取样,估测得到的草履虫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偏大。【点睛】本题考查有关基础实验的分析,意在考查考生对实验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判断能力。8.为精准扶贫,科研小组在引进一经济植物A时,进行相关栽培实验。图1是该植物A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生理过程;图2是夏季遮阳对该植物A净光合速率影响的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7-(1)图1中①③过程所产生的[H]分别指__________(物质)(2)图2中影响P、Q点净光合速率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N点净光合速率比M点低的主要原因与图1中的__________过程有关(填序号)。(3)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对经济植物A栽培的合理建议是__________。【答案】(1).NADPH、NADH(2).光照强度(3).②(4).在7:30~16:30适度遮阳【解析】【分析】图1过程中①表示光合作用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②为光合作用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③为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中;④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图2表示植物净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和遮阳程度的变化趋势。【详解】(1)过程①为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产生的[H]是指NADPH。③为有氧呼吸一、二阶段产生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的基质中,产生的[H]是指NADH。(2)据图2分析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遮阳情况、光照强度(时间),因变量是植物A的净光合速率。Q点的净光合速率比P点低,主要是由于70%的遮阳导致光照较弱(环境因素)造成的。所以影响P、Q点净光合速率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N点的净光合速率比M点低,主要是由于气孔关闭
本文标题: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07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