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届4月份阶段性测试高二生物试题1.下列关于体液的描述正确的是()A.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少于细胞外液B.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它是所有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其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应保持相对稳定C.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都进入毛细血管由血浆运输D.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三者的化学成分相似,其中淋巴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是关于体液的题目,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大约占2/3,细胞外液占1/3,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三者的成分是相似的,但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详解】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大约占2/3,细胞外液占1/3,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A错误;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它是所有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其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应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部分进入毛细血管由血浆运输,脂类物质大部分由淋巴运输运输,C错误;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三者的化学成分相似,其中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点睛】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中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同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稳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需要机体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参与。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A.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B.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尿素、血红蛋白、神经递质等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2-D.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中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稳态,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都在一个范围内波动。【详解】饮水不足,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错误;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是相对稳定,不是绝对稳定,C错误;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Na+内流产出动作电位,因此,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点睛】内环境主要包括以下成分:1、生物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脂肪酸、甘油、葡萄糖、无机盐等;2、生物体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等;3、各种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4、蛋白质,如:血浆蛋白。3.如图是家兔组织切片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相应部位的液体,X、Y表示两种细胞.有关该组织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X细胞的内环境由①②③共同构成B.Y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C.①中含有蛋白质合成酶与水解酶D.①液流入②液受阻易造成组织水肿【答案】D【解析】【分析】-3-由图像可知,细胞X是组织细胞,细胞Y位于血浆,是血细胞,,体液①、②、③、④分别是组织液、淋巴、血浆和细胞内液。【详解】由图像可知X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A错误;由图像可知Y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B错误;①是组织液,一般不含蛋白质合成酶与水解酶,C错误;淋巴回流受阻会造成①处液体增多,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点睛】内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血浆渗透物形成组织液,所以组织液中几乎不含大部分蛋白质,大部分组织液回流到血浆,少部分组织液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4.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只是血浆B.神经递质发挥作用的场所属于组织液C.碳酸氢钠对细胞产生后进入内环境的酸碱性物质起缓冲作用D.尿素也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中成分包括细胞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内环境中含有碳酸氢钠和磷酸氢钠等缓冲物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详解】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A正确;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神经细胞之间的组织液)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发挥作用的场所属于组织液,B正确;碳酸氢钠对内环境的酸碱性物质起缓冲作用,但是不一定是细胞产生的,C错误;尿素是细胞的代谢产物,因此尿素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正确。【点睛】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其他组织细胞的内环境几乎都是组织液。5.下列对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酶活性的正常体现C.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4-D.内环境中丙酮酸氧化分解可以给细胞提供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细胞代谢,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详解】正常机体在调节作用下,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同配合下,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A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酶活性的正常体现,B正确;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Na+内流产出动作电位,因此,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C正确;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D错误。6.下列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A.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B.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C.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而呼吸道、消化道、等直接通过鼻腔、口腔直接和外界相通,可以看做机体内的外环境。【详解】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都发生在细胞内,A错误;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不是内环境,B错误;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不是内环境,C错误;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内环境中,D正确。【点睛】只在细胞内发生的化学反应,不能发生在内环境中,呼吸道和消化道发生的反应不能发生在内环境中。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细胞肿胀,静脉滴注1.8%NaCl溶液可以治疗,主要原理是升高细-5-胞外液的离子浓度B.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成弱酸性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不大D.血浆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的渗透压大约是770千帕,PH为7.35—7.45,温度一般维持在37度左右。【详解】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细胞肿胀,静脉滴注1.8%NaCl溶液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细胞中的水可以出来,达到治疗的目的,A正确;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中的酸碱缓冲物质可以维持PH的相对稳定,B错误;组织液渗回血浆大约占90%,而渗入淋巴的量大约占10%,C错误;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8.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B.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C.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D.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答案】B【解析】骨骼肌细胞即横纹肌细胞等少数细胞,一个细胞内有多个细胞核,A错误。神经元细胞为组织细胞,浸润在组织液中,B正确。突触后膜因形成皱褶故其表面积大于突触前膜,C错误。当多个乙酰胆碱分子形成的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才能引发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考点定位:本题以神经肌肉为载体,综合考查细胞的结构、内环境及神经调节的机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9.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6-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答案】B【解析】反射活动是在反射弧的参与下,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整个过程离不开反射弧,AD正确。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稍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且之间需要神经递质帮助完成传递,B错误,D正确。本题考查反射与反射弧的有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10.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答案】C【解析】【分析】考点是神经调节,主要考查反射的类型、反射弧的结构和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方式,属于基本知识理解和识记层次的考查。【详解】这一反射过程是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A正确.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唾液腺是反射弧中的效应器部分,B正确.酸梅色泽直接刺视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C错误.反射弧中的神经元之间以及神经元与唾液腺细胞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信息,发生“电—化学—电”的转化,D正确.【点睛】看见酸梅分泌唾液是条件反射,吃到酸梅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的参与下完成的;神经元上兴奋是以电信号形式的传导,神经元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11.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7-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答案】A【解析】神经元上动作电位是由的Na+内流造成的,顺浓度梯度运输,没有消耗能量,为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而恢复静息电位时,Na+排出,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为主动运输,故选A。12.麻疹病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答案】B【解析】【分析】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详解】疫苗是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性、异物性、特异性等特点,A错误;初次接种该疫苗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发挥作用,可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B正确;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C错误;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疫苗、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可将注射抗原和注射疫苗相互进行比较,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8-13.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B.浆细胞产生杭体的作用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D.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答案】D【解析】被病毒感染的同位素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和淋巴细胞放在一起,4小时候测定上清液中同位素的释放量,显然是靶细胞破裂了,这只能是效应T细胞的作用,因此D对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调节和从题目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14.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下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13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