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神经调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神经调节(限时:40分钟)1.(2018安阳模拟)在运动或举重项目中,某运动员腰部受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反射弧的()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A.②④B.①③C.①②D.②⑤A解析:有感觉说明感受器和传入神经正常,受伤部位是腰部,不可能损伤右下肢运动的效应器,因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的受损部位可能是传出神经或脊髓内的神经中枢。2.(2018南昌市一模)下列可以引起神经元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的是哪一项()A.增加细胞外K+浓度B.增加细胞内K+浓度C.增加细胞内Na+浓度D.降低细胞外Na+浓度A解析:增加细胞外K+浓度,会导致细胞膜外正电位增加,进而使得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加,A错误;增加细胞内K+浓度会导致细胞膜内外阳离子浓度差减小,引起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降低,B正确;增加细胞内Na+浓度,会导致细胞膜内外阳离子浓度差减小,引起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降低,C正确;降低细胞外Na+浓度,会导致细胞膜内外阳离子浓度差减小,引起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降低,D正确。3.右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B.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正电位C.在b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2A解析:图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后膜,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上的递质受体。突触间隙内充满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受体特异性识别的神经递质;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突触后膜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中的方式为胞吐,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4.(2018合肥市第三次质检)下列对膝跳反射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也可以引起膝跳反射B.效应器的传出神经末梢受到叩击能产生动作电位并向脊髓传导C.动作电位在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控制D解析: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也可以引起反应,但是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A错误;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效应器的传出神经末梢受到叩击能产生动作电位,但是不能向脊髓(神经中枢)传导,B错误;动作电位在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都是单向的,C错误;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脊髓是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D正确。5.(2018全国卷Ⅲ)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D解析: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外,而Na+浓度比细胞外低。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6.3(2018江苏卷)右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C解析:A错: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B错: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对:cd段K+继续外流,此时细胞膜仍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D错:动作电位的大小不会随着有效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而是表现出全或无的特性。7.如图为神经与肌肉的连接示意图,f所在的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g的神经纤维搭在肌肉上,e表示感受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4A.刺激肌肉后,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d点处可检测到电位变化B.刺激d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C.若b为抑制性神经元,刺激a点,c神经元膜外为正电位D.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解析:f与肌肉部位构成了突触结构,在突触结构处兴奋传导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具有单向性,因此d点处不可检测到电位变化,A错误;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因此刺激d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B正确;若b为抑制性神经元,刺激a点,会传导到神经元b,神经元b会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下一个神经元c产生兴奋,即神经元膜外为正电位,C正确;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液属于组织液,即此处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8.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C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中能量的产生和消耗,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膜上进行,能产生大量ATP,神经元细胞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项正确;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神经递质在内环境中的移动不消耗ATP,B项错误;蛋白质的合成需要消耗ATP,C项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时要排出钠离子,吸收钾离子,都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D项正确。9.(2019福建毕业班质检)将完好的某动物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模拟细胞外液)中进行实验,a、b为神经元膜外侧的两处位置,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5A.静息状态时,可测得a、b两处的电位不相等B.静息状态时,与任氏液相比,细胞内Na+浓度高C.b处兴奋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D.若阻断Na+内流,刺激后,a、b不能产生兴奋D解析:静息状态时膜外为正电位,a、b两处电位是相等的,A错误;任氏液模拟细胞外液,所以静息状态时任氏液中的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B错误:b处兴奋时。钠离子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C错误:如果阻断了钠离子的内流,刺激后,a、b都不能产生兴奋,D正确。10.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据此判断,阿托品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制可能是()A.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B.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C.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D.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C解析:根据题意分析,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说明阿托品阻止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而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乙酰胆碱被分解,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说明阿托品没有破坏突触的结构,A错误;也没有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阻断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BD错误;因此很可能是因为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和受体结合,进而影响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C正确。611.下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与突触的结构类似)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ch属于神经递质,其合成发生在突触小泡中B.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处,不会导致突触前膜电位变化C.骨骼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开放后,Na+、Cl-同时内流D.该结构为效应器的一部分,刺激后可引起肌肉收缩D解析:Ach属于神经递质,其合成后在突触小泡中暂时贮存,A错误;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处,引起突触前膜电位变化,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B错误;Ach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导致骨骼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进面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C错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据此并依题意可知:该结构为效应器的一部分,刺激后可引起肌肉收缩,D正确。12.(2019江西南昌月考)黑寡妇毒蜘蛛毒液中的蛛毒素(蛋白质)可与人的脑神经突触前膜的跨膜蛋白相互作用,并可以非常强烈地诱导神经递质持续释放。下列有关推论不正确的是()A.蛛毒素能促进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B.蛛毒素作用后,突触小体内线粒体的分解代谢活动增强C.蛛毒素入侵到组织液会导致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无法被灭活D.蛛毒素发挥作用后会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发生Na+内流现象C解析:根据题意,蛛毒素与突触前膜的跨膜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诱导神经递质的持续释放而使生物体的神经末梢瘫痪。可见蛛毒素能促进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蛛毒素作用后,突触前膜持续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小体内突触小泡的移动及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均增强,故线粒体内的分解代谢活动会增强;蛛毒素对神经递质发挥的作用无法根据题意得知;蛛毒素发挥作用后,递质的持续释放会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发生钠离子7内流现象。13.(2018海南卷)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蛀(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________(填“能”或“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答案:(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3)不能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14.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以用电导(g)表示,电导大,离子通透性高,电导小,离子通透性低。如图所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及膜电位的变化(gNa+、gK+分别表示Na+和K+的电导情况)。8请据图回答问题:(1)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大小的控制是通过控制细胞膜上的________来实现的。在兴奋传导的过程中,细胞内ADP的生成量会________。(2)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电位的特点是________。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________变化,形成动作电位。(3)请分析图二,在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Na+:_____
本文标题:2020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6讲 神经调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3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