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17人体组织学与解剖课件 神经系统3——小脑、间脑和大脑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三、小脑1、小脑分部:小脑半球和小脑蚓三、小脑(一)小脑外形及分叶小脑扁桃体:脑疝2、小脑脚:三对,与脑干相连,其间隙为第四脑室。1)绒球小结叶:维持躯体平衡。2)小脑前叶:传导深部感觉冲动,调节肌张力。3)小脑后叶:调节起于大脑皮质的随意活动,对躯干、四肢的肌紧张起调节作用。3、小脑分叶:小脑前叶小脑后叶1、小脑皮质:由外向内分为分子层、梨状细胞层和颗粒层。2、小脑髓质3、小脑核:4对,接受脊髓、脑桥来的纤维。(二)小脑的内部结构(三)小脑的功能1、维持躯体平衡;2、调节肌张力;3、协调肌与肌群之间的随意运动;4、接受大脑皮质发出的随意运动。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四、间脑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可分为五部分。间脑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下丘脑分部(一)背侧丘脑:又称丘脑1、白质:“Y”形,称内髓板。2、灰质:1)前核:管内脏活动2)内侧核:躯体感觉与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背层腹前核腹中间核腹后核腹层3)外侧核腹后外侧核:接受躯干、四肢感觉腹后内侧核:接受头面部感觉腹后核是全身深、浅感觉的中继站。内侧膝状体:接受外侧丘系来的听觉纤维,发出听辐射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发出视辐射投射到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二)后丘脑(三)上丘脑主要结构为松果体,属内分泌腺,能分泌褪黑素,与生物钟现象有关。(四)底丘脑:又称腹侧丘脑,属锥体外系。(五)下丘脑:包括视交叉、视束、灰结节等。功能:是神经内分泌活动的中心,形成自主神经的皮质下中枢,表现为:1、内脏活动中枢;2、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对全身腺垂体的分泌进行调节控制;3、参与情绪、睡眠等反应。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五、端脑(大脑)皮质髓质侧脑室基底核白质(一)大脑外形、分叶:外侧沟中央沟三沟五叶(一)大脑外形、分叶:三沟五叶顶枕沟(一)大脑外形、分叶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将大脑皮质分为五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额极枕极枕前切迹(一)大脑外形、分叶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将大脑皮质分为五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一)大脑外形、分叶额叶脑沟: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脑回: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一)大脑外形、分叶顶叶脑沟:中央后沟、顶内沟(顶间沟)脑回: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缘上回角回(一)大脑外形、分叶颞叶脑沟:颞上沟、颞下沟脑回: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回(一)大脑外形、分叶颞叶脑沟:颞上沟、颞下沟脑回: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回(一)大脑外形、分叶半球内侧面脑沟:胼胝体沟、扣带沟、距状沟脑回:中央旁小叶、楔叶、舌回、扣带回、海马旁回(钩)(一)大脑外形、分叶脑底面:嗅球、嗅束、嗅三角嗅叶(一)大脑外形、分叶边缘叶(穹隆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旁回钩等脑回共同环绕脑干周边成穹隆状而得名。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及功能密切相联系的皮质下结构(如杏仁核、下丘脑、上丘脑、丘脑前核等)共同组成;是内脏和情绪活动的调节中枢。新皮质的组织结构:6层Ⅰ分子层、Ⅱ外颗粒层、Ⅲ外锥体层、Ⅳ内颗粒、Ⅴ内锥体层、Ⅵ多形层大脑皮质P290------是神经元胞体聚集的地方大脑皮质分区P291Brodmann分区图:52区,属神经组织学分区机能中枢联络区为了便于形态研究和机能分析,将大脑皮质按照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进行分区。(二)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1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半部。管理对侧身体骨骼肌的随意运动。②上下颠倒,即运动中枢的投影区为倒置的人形,但头面部呈正位;③身体各部的投影区与其大小比例不相当,而是与该部运动功能的复杂性成正比。运动中枢的特点:①左右交叉,即管理对侧身体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头面部大多数的肌肉受双侧管理);运动中枢定位示意图(二)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2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管理对侧身体的一般感觉。感觉中枢的特点:②上下颠倒,但头面部呈正位;③身体各部分的投影区与该部的大小不成比例,而与该部分布的感受器的敏感度呈正相关。①左右交叉;(二)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3视觉中枢位于距状沟两旁的楔叶和舌回4听觉中枢(二)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位于颞横回(二)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5嗅觉中枢位于海马旁回、钩(二)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6说话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二)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7听话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二)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8书写中枢(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二)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9阅读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角回(二)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10内脏运动中枢位于边缘系统。该系统与内脏活动由密切关系;并与情绪和记忆有关。(三)大脑半球的基底核——大脑髓质内包埋着的灰质团块基底核苍白球壳——旧纹状体———新纹状体豆状核尾状核杏仁体屏状核纹状体的功能:为锥体外系的重要中继站,参与协调随意运动,维持躯体姿势。纹状体受损,会表现为舞蹈病。(四)大脑半球的白质(髓质)联络纤维:连合纤维:投射纤维:联系本侧半球各皮质区的神经纤维联系两侧大脑半球相同结构的神经纤维连接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神经纤维分为三系:1联络纤维2连合纤维2连合纤维胼胝体3投射纤维:短纤维:连接大脑皮质与基底核或间脑。长纤维:连接皮质与脑干、小脑、脊髓等。投射纤维大多数经过“内囊”这一结构。3投射纤维:内囊:为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由投射纤维构成的一层宽厚的白质板。3投射纤维:内囊前肢:位于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后肢:位于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听辐射、视辐射膝: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和丘脑之间。皮质核束①偏麻:对侧半身体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②偏瘫:对侧躯干、四肢运动障碍;(皮质脊髓束损伤)对侧下部面肌、舌肌瘫痪。(皮质核束损伤)③偏盲:双眼对侧视野偏盲。(视辐射损伤)一侧内囊损伤,主要表现为“三偏综合症”:为什么没有出现偏聋?脑室:脑室铸型:脑脊液及其循环:1、生成:由各脑室的脉络丛分泌产生。2、循环途径3、作用:相当于淋巴液和组织液:①营养脑组织,运走代谢物;②维持脑组织的渗透压;③缓冲外力、减少震动。左室间孔中脑水管侧脑室右第三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颗粒硬脑膜静脉窦(上矢状窦)颈内静脉脑脊膜1、硬脑膜:厚而坚韧,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具有保护脑的作用,防止细菌入侵。脑和脊髓的表面均被有三层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支持、保护、营养一)脑膜坚韧而有光泽,与硬脊膜不同,由两层构成:硬脑膜外层即颅骨的内骨膜,内层较外层坚厚。在颅盖,硬脑膜与颅骨结合疏松,当外伤时,常因硬脑膜血管损伤而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与颅底结合紧密,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同时撕裂,使脑脊液外漏。硬脑膜静脉窦:由分开的两层硬脑膜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出血难止,易形成颅内血肿。主要的硬脑膜静脉窦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硬脑膜及静脉窦2.脑蛛网膜薄而透明,无血管和神经,与硬脑膜间有硬膜下腔;与软脑膜间有蛛网膜下腔(隙),内含脑脊液和较大血管。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腔互相联通。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菜花状”突起,突入硬脑膜静脉窦内,称蛛网膜粒。脑脊液通过这些颗粒渗入硬脑膜静脉窦内,回流入静脉。3.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脑的表面并深入其沟裂中,对脑的营养起重要作用。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位脑室壁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在某些部位,脉络组织中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脑脊液主要由脉络丛分泌产生。二)脊髓被膜:硬脊膜:一层蛛网膜软脊膜脑屏障:脑屏障由3部分组成。1、血一脑屏障血一脑屏障位于血液与脑、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其结构基础是:①脑和脊髓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无窗孔,内皮细胞之间为紧密连接,使大分子不能通过,但水和某些离子仍能通过;②毛细血管基膜;③毛细血管基膜外有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围绕。2、血一脑脊液屏障位于脑室脉络丛的血液与脑脊液之间,其结构基础主要是脉络丛上皮细胞之间有闭锁小带(属紧密连接)相连。但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有窗孔,故仍具有一定的通透性。3、脑脊液-脑屏障位于脑室和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与脑、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其结构基础为室管膜上皮、软脑膜和软膜下胶质膜。但室管膜上皮之间主要为缝隙连接,不能有效地限制大分子通过,软脑膜的屏障作用也很低。因此,脑脊液的化学成分与脑组织细胞外液的成分大致相同。脑屏障的机能意义:在正常情况下,使脑和脊髓不致受到内、外界环境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而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脑屏障受到损伤(如外伤、炎症、血管病)时,脑屏障的通透性增高或降低,使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直接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攻击,将导致脑水肿、脑出血、免疫异常和使原有病情加重等严重后果。小结1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2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3基底核4组成大脑髓质的三种纤维5内囊
本文标题:17人体组织学与解剖课件 神经系统3——小脑、间脑和大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4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