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知识点19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1.(2016·全国卷Ⅰ·T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解题指南】(1)关键词:生态学思想、生态学知识。(2)解题思路:从生态系统的功能切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原理及其应用。A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一旦打破这个规律就会丧失生态平衡,故正确。B项,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重复利用,故错误。C项,“退耕还林、还草”是人对自然的尊重,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必要措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故正确。D项,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不应超过自然的供给,要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故正确。2.(2016·全国卷Ⅲ·T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解题指南】(1)关键信息:题干“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2)关键知识: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是食物链(网)能量流动的开始,高营养级生物的加入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并不增加或改变能量流动的方向。【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网)和能量流动。A项,题干中包含的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会导致黄雀减少、螳螂增加、蝉减少等变化,故错误。B项,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参与能量流动,生产者一般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故错误。C项,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由4个营养级变为5个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故正确。D项,鹰的迁入使营养级增多了,食物链还是只有一条,能量流动的方向未改变,故错误。3.(2016·海南高考·T21)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是()2A.田螺B.小球藻C大肠杆菌D.草鱼【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生产者的功能。田螺和草鱼是消费者,靠现成的有机物为生;大肠杆菌是分解者,营腐生生活;小球藻是生产者,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4.(2016·天津高考T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三点:(1)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含义及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方法。(2)明确种群的概念与统计种群密度的方法。(3)掌握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方法。【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A项,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丝瓜地中的丝瓜和昆虫不能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故错误。B项,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包括该种群的全部个体,而不只是成年个体,需要统计昆虫的所有个体数量,故错误。C项,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而不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个体数量的比值,故错误。D项,丝瓜为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依据“先增加先减少的为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的为捕食者”,可以判定昆虫甲为昆虫乙的食物,相关食物链为丝瓜→甲→乙,乙种群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甲种群数量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也会减少,故正确。【易错警示】(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要忽视分解者的作用。(2)种群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同种个体的总和,不要认为只有成年个体。(3)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不要认为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个体数量的比值。5.(2016·江苏高考·T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点:(1)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能降解农田中的农药。(2)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项正确;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促进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项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了害虫的优势度,C项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项正确。6.(2016·全国卷Ⅲ·T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关注两方面:(1)区分“种群密度”和“丰富度”:前者是种群特征,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后者是描述群落中物种数目的概念。(2)基本的生态学原理:如物质循环过程中生产者和分解者不可或缺,其生命活动的强弱关系到物质循环能否顺利进行;又如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可供支配的能量越少。【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知识。(1)丰富度是描述群落中物种数目的概念,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中温度低,微生物细胞中各种酶的活性低,其分解活动慢,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3)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之一是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可供支配的能量越少,所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其他合理答案亦可)7.(2016·江苏高考·T27)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4(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分解产生的。(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水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元素营养。(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法,分别统计的种群密度。(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①好氧②光合放氧③厌氧④兼性厌氧(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两点:(1)明确池塘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水中N、P含量过多。(2)知道调查稻田害虫的方法:样方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种群与生态系统。(1)硫元素存在于蛋白质中,鱼塘大量投饵后,饵料中没有被鱼吃掉的蛋白质被分解者分解形成硫化物。(2)池塘水体发生富营养化,主要原因是池塘水中N、P的含量过高,所以鱼塘水流经稻田后,其中N、P会被水稻吸收利用,使流出稻田的水中N、P含量降低。(3)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一般采用样方法(五点取样法)调查,然后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4)稻田中分解者既有好氧型微生物,也有厌氧型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型微生物。(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一部分藻类在和水稻竞争光照和营养中被淘汰,另一部分藻类被动物摄食,还有一部分藻类被微生物等产生的杀藻物质消灭。答案:(1)蛋白质(2)N、P(3)五点取样各种害虫(4)①③④(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本文标题: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高考真题分类题库 2016年知识点19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59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