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1.下列是有关组成细胞的分子及细胞结构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组成细胞的元素同样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B.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后观察到细胞核呈红色,可说明DNA分布在细胞核中C.只有在叶肉细胞中,才能观察到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D.细胞骨架是由纤维素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和分化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原理是: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要分布在细胞质。细胞骨架是细胞内由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细胞质骨架和细胞核骨架。细胞骨架的作用:不仅在维持细胞形态,承受外力、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如:在细胞分裂中细胞骨架牵引染色体分离,在细胞物质运输中,各类小泡和细胞器可沿着细胞骨架定向转运;在肌肉细胞中,细胞骨架和它的结合蛋白组成动力系统;在白细胞(白血球)的迁移、精子的游动、神经细胞轴突和树突的伸展等方面都与细胞骨架有关。另外,在植物细胞中细胞骨架指导细胞壁的合成。【详解】组成细胞的元素同样存在于无机自然环境中,从元素种类上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A正确;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后观察到细胞核呈绿色,可说明DNA分布在细胞核中,B错误;叶绿体主要分布在叶肉细胞中,其次在幼茎的皮层细胞中也有,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和分化有关,D错误。2.长叶刺葵是一种棕榈科植物,下图为某研究小组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测得长叶刺葵24小时内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下列有关曲线的描述错误是-2-A.曲线a表示总光合作用强度,曲线b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B.10:00以后曲线b下降的原因是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温度不敏感所致C.14:00以后a、b均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D.大约18:00时有机物积累量最大【答案】B【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速率通常是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CO2吸收量或O2的释放量,也可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上的干物质积累量来表示。总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是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速率减去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即净光合作用是指单位时间吸收的二氧化碳),总光合速率是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速率,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详解】分析坐标曲线可知,a曲线表示二氧化碳的消耗量,此指标可以代表总光合作用强度,b曲线表示的是CO2吸收量,即代表的是净光合作用强度,A正确;10:00以后图中曲线b吸收CO2速率下降,但是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增加,说明此时是因为呼吸速率加快引起的,B错误;14:00以后a、b均下降的原因是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光照强度减弱导致光反应减弱,进而影响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利用,C正确;识图分析可知,到大约18:00时CO2吸收量为0,即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以后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或者只有呼吸进行,故大约18:00时有机物积累量最大,D正确。3.下图表示水稻种子成熟过程中生长素、脱落酸和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3-A.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B.乳熟期生长素和脱落酸对水稻种子有机物总量增加的促进作用最明显C.水稻种子中有机物总量增加与植物光合作用有关D.当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抑制种子中脱落酸的合成【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在乳熟期,生长素含量、脱落酸含量和有机物总量都快速增加;在蜡熟期,生长素含量快速下降;在完熟期,脱落酸含量快速下降;有机物总量在蜡熟期达到最大值,并保持相对稳定。【详解】识图分析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是单一激素作用的结果,而是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A正确;由图可知,脱落酸促进水稻种子有机物总量增加最明显的时期是乳熟期,B正确;水稻种子中有机物主要由植物的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然后输送到种子的,因此种子中有机物总量增加与植物光合作用有关,C正确;图中随生长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也上升,不能反映出生长素抑制脱落酸的合成,D错误。4.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离不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所以只有体液调节存在分级调节B.在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体液调节增加排尿量是促进散热的重要途径C.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D.在血糖平衡调节中,胰岛素水平升高,可加速糖原合成,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答案】C【解析】【分析】-4-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传递方式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调节方式反射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作用对象效应器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联系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2、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运输、微量高效性和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详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但是体液调节存在分级调节,神经调节也存在分级调节,如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A错误;在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增加排汗量是促进散热的重要途径,B错误;激素的作用往往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作用,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如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C正确;在血糖平衡调节中,胰岛素水平升高,可加速糖原合成,说明激素具有调节细胞代谢的作用,并没有催化作用,D错误。5.具有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突变基因的个体(杂合子)并不表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症状,但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主要流行于非洲疟疾猖狂的地区。下列关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杂合子个体内不合成异常血红蛋白,所以不表现出症状B.推算该遗传病后代再发风险率需要确定其遗传方式C.该病为基因突变所致,只能通过基因诊断来检测D.该致病基因为有害基因,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5-【答案】B【解析】【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突变基因的个体并不表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症状,因为该个体能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血红蛋白,同时,该杂合子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因此在疟疾流行的地区该杂合子容易生存。【详解】杂合子个体内可以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血红蛋白,但是由于正常血红蛋白的存在遮盖了异常血红蛋白的作用,所以不表现出症状,A错误;推算该遗传病后代再发风险率需要确定其遗传方式,根据遗传规律进行计算该病再发的概率,B正确;该病为基因突变所致,但是由于红细胞形态异常,因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进行检测,C错误;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的有害还是有利取决于生存环境,D错误。6.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下图为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据的单位为J/(cm2.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未利用”中的能量会暂时性脱离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B.生产者和植食性动物间存在信息传递C.生产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为12.5J/(cm2.a)D.肉食性动物尿液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的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生产者固定的总量为464.6J/(cm2.a),植食性动物取食获得的能量包括:呼吸作用18.8J/(cm2.a)、未利用29.3J/(cm2.a)、分解的是2.1J/(cm2.a)、肉食性动物获得的12.6J/(cm2.a),共有2.1+12.6+29.3+18.8=62.8J/(cm2.a);肉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12.6J/(cm2.a)。-6-【详解】识图分析可知,“未利用”中的能量会暂时性脱离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一般未利用的能量保留到下一年,A正确;生产者为植食性动物提供食物,如草木返青为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而动物的采食又促进植物的生长,因此二者之间存在信息传递,B正确;根据图示分析可知,生产者固定的总量为464.6J/(cm2.a),其去向包括:呼吸作用96.3J/(cm2.a)、未利用293J/(cm2.a)、流向分解的部分和植食性动物取食部分,由以上分析知道植食性动物取食获得了62.8J/(cm2.a),则生产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为464.6-96.3-293-62.8=12.5J/(cm2.a),C正确;肉食性动物尿液中的能量(如尿素)属于其同化的能量,因为是由其同化到体内的物质代谢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的能量,D错误。7.现有两种淀粉酶A与B,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这两种淀粉酶的活性。设计实验如下:实验原理:温度等条件可以影响酶的活性;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产生麦芽糖;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光度时,物质含量越多,其吸光度越大,因此可测出物质的相对含量.实验材料:一定浓度的淀粉溶液、相同浓度的淀粉酶A和淀粉酶B溶液、水浴缸、温度计等.实验过程:如表所示.组别12345678①设置水浴缸温度(°C)2030405020304050②取8支试管各加入淀粉溶液(mL),分别保温5分钟1010101010101010③另取8支试管各加入等量淀粉酶溶液,分别保温5分钟酶A酶A酶A酶A酶B酶B酶B酶B④将同组两个试管中的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混合摇匀,保温5分钟-7-实验结果:图甲是40℃时测定酶A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乙是第④步保温5分钟后,用分光光度计对各组淀粉剩余含量进行检测的结果。(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因变量有_____________,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2)若适当降低温度,在相同时间内测得图甲中P点将向_____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3)1、6两组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做对照,原因是实验设计要遵循_______原则。【答案】(1).酶的种类、温度(2).各组淀粉剩余含量(麦芽糖的生成量)(3).降低反应活化能(4).左(5).不能(6).单一变量【解析】【分析】1、酶能够催化化学反应的机理是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是温度、pH等。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等。2、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这两种淀粉酶的活性。3、分析表格可知:1―4组探究了不同温度下酶A的活性变化,5―8组探究的是不同温度下酶B的活性变化;1―4组各组之间可以构成相互对照,5―8组之间可以构成相互对照,同时相同温度下不同酶之间也可以构成对照关系。4、分析图乙可知:酶A在50℃条件时淀粉含量较少,所以酶A在50℃条件时活性较高,酶B在40℃条件时淀粉含量较少,所以酶B在40℃条件时活性较高。【详解】(1)自变量是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量,根据题意可以看出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这两种淀粉酶的活性,因此实验有两个自变量,即酶的种类和温度;无关变量有PH、反应时间、溶液的量、淀粉的浓度、酶的浓度等。实验的因变量是受到自变量影响而发生改变的因素,根据题意结合图甲和图乙可知,因变量为各组淀粉剩余含量或麦芽糖的-8-生成量。酶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2)根据图乙可知,酶A在50℃条件时活性较高。曲线中的P点表示的是生成物的最大值,此时淀粉已被完全分解,此时曲线表示的是在40℃时的反应,而降低温度,酶的活性降低,酶促反应的速率下降,则在相同时间内测得图甲中P点将向左移动。(3)表中1、6两组温度不同、酶种类也不同,不遵循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故二者不能构成对照关系。【点睛】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因素的实验分析的知识点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6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