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能力测试试题(七)(含解析)
-1-湖北省沙市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能力测试试题(七)(含解析)1.下列有关细胞组成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A.磷脂是所有细胞都含有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B.脂肪氧化分解消耗氧气的量大于同等质量的糖类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后,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脂肪含有的C、H比例高,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T2噬菌体只含有D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蛋白质鉴定用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详解】磷脂是生物膜(如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而所有细胞都有细胞膜,因此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A正确;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C、H比例较高,因此相同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气比糖类多,B正确;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C正确;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后,其分子中的肽键没有被破坏,仍然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错误。2.如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1和细胞2的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甲丁物质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的B.乙物质的作用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乙物质离开细胞1的方式不需要载体且都是大分子转运D.运输甲和丙物质的蛋白质结构不同,但都具有专一性【答案】D【解析】A.据图分析,甲物质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丁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的,A错误;-2-B.乙物质的作用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B错误;C.乙物质离开细胞1的方式是胞吐,不需要载体,但通过胞吐分泌出细胞外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大分子,C错误;D.运输甲和丙物质的载体蛋白结构不同,载体具有专一性,D正确;答案选D。3.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原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温室大棚使用绿色薄膜能提高光合速率,有利于农作物增产B.对板结的土壤松土,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的吸收C.增施有机肥能有效地提高干旱环境下植物的光合作用D.合理密植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主要与CO2浓度和水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详解】植物对绿光的吸收效果最差,温室大棚应该使用白色薄膜,能有效提高光合速率,有利于农作物增产,A错误;对板结的土壤松土,保证土壤中有较多的氧气,可以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的吸收,B正确;干旱环境下的土壤缺少水分,不利于有机肥的分解,因此增施有机肥不能有效地提高干旱环境下植物的光合作用,C错误;合理密植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主要与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有关,D错误。4.某遗传性肥胖受常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共同控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黑皮素4受体与促黑素细胞激素结合异常会出现遗传性肥胖B.组成A基因与b基因的基本单位的种类相同、排列顺序不同C.阿黑皮素原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由A基因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控制-3-D.能通过注射阿黑皮素原进行治疗的患者个体的基因型只有1种【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基因控制阿黑皮素原的合成,进而合成促黑素细胞激素;bb基因控制黑皮素4受体的合成,并与促黑素细胞激素特异性结合,从而维持正常体重,因此正常体重的基因型为A_bb。【详解】据图分析可知,黑皮素4受体与促黑素细胞激素结合的结果是体重正常,因此若两者的结合异常会出现遗传性肥胖,A正确;组成A基因与b基因的基本单位都是四种脱氧核苷酸,但是两种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B正确;A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阿黑皮素原的合成,阿黑皮素原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由A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控制,C错误;能通过注射阿黑皮素原进行治疗的患者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正确。5.电流计与神经纤维的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图2是在箭头处施加一定的刺激后,根据电流计指针的变化做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前,图1中a、b两处膜内K+浓度均比膜外高B.若减小ab间距离为O,则刺激后电流计指针不偏转C.若将ab中点切断,则刺激后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D.若将a处电极移至膜外,则电流计指针变化与图2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内和膜外,左侧(a处)为负电位,右侧(b处)为正电位,因此指针向右偏转;图2是在箭头处施加一定的刺激后,根据电流计指针的变化做出的曲线图,刺激后,a处首先变为正电位然后恢复负电位,因此指针先恢复到中间再向左偏转;当兴奋传到b处时,b处先变为负电位后恢复正电位,因此指针再一次恢复到中间再向左偏转。-4-【详解】刺激前,图1中a、b两处都为静息电位,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是钾离子的外流,并且其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因此a、b两处膜内K+浓度均比膜外高,A正确;若减小ab间距离为O,则刺激后膜电位从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表两极会有电荷的移动,因此电流计指针也会发生偏转,B错误;若在ab中点切断,在箭头处施加刺激,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导到a点,b点不能兴奋,因此电流计指针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指针偏转2次的方向是相同的,而若将a处电极移至膜外,则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正确。6.研究发现,经溶血磷脂酸(LPA)触发,细胞转变成一种液体状而可以移动,阻断LPA信号可以阻止癌细胞扩散。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LPA信号发挥作用后会改变细胞膜的流动程度B.癌细胞易扩散与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减少有关C.细胞癌变的本质是抑癌基因、原癌基因发生突变D.LPA发挥信号作用需要相应的细胞具有其受体【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的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分裂增殖:永生不死细胞;(2)形态结构变化:扁球形;(3)细胞物质改变:如癌细胞膜糖蛋白减少,细胞粘着性降低,易转移扩散.癌细胞膜表明含肿瘤抗原,肝癌细胞含甲胎蛋白等。【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经溶血磷脂酸(LPA)触发,细胞转变成一种液体状而可以移动,说明LPA信号发挥作用后会改变细胞膜的流动程度,A正确;癌细胞易扩散与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有关,B错误;细胞癌变的本质是抑癌基因、原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C正确;LPA发挥信号作用需要与相应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D正确。7.血浆渗透压对于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态十分重要,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保持其稳定性。请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渗透压_____,水分由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__________。(3)在身体水分的进出方面,主要的“入口”是由“口渴”这一动机引发的主动饮水,渴觉-5-中枢在________。主要的“出口”是通过肾脏由尿液排出。尿量主要是由_________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调节的。(4)体重相同的健康成年人分为2组进行长跑,体重减少1kg之后,第Ⅰ组每人摄取1L纯水,第Ⅱ组每人摄取1L0.5%食盐水,并在摄取纯水和食盐水后的15min和3h两个时间点统计口渴情况(统计期间不再摄入水)。请分析:①饮水15min后,两组人的渴觉都下降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饮水3小时后,第________(填“Ⅰ/Ⅱ”)组的人的渴觉和15min时变化不大,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降低(2).血浆(3).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大脑皮层(5).下丘脑(6).两组都补充了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了(7).Ⅱ(8).因为第Ⅱ组不仅补充了水还补充了无机盐,使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了平衡【解析】【分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体渗透压的调节涉及水盐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人体的高级中枢可以对脊髓等低级中枢起到调节作用。【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某种疾病导致血浆蛋白显著降低,则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子有血浆进入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2)人体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4)①饮水15min后,两组人的渴觉都下降了,是因为两组都补充了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了。②第Ⅱ组饮用的是0.5%食盐水,不仅补充了水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还及时补充了流失的盐分,这样才能保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而真正的解决口渴,因此饮水3小时后,第Ⅱ组的人的渴觉和15min时变化不大。【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注意强化学生对下丘脑及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8.下图是将若干新鲜的某种植物叶片置于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测得的不同CO2浓度下叶肉细胞中C5的含量变化。分析回答问题:-6-(1)实验过程中,叶肉细胞内消耗[H]的场所有___________。图中A→B段曲线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B→C段曲线的含义为______________。(2)研究表明,CO2浓度增加对不同类型作物产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这是因为不同作物气孔张开程度、对CO2的亲和力等有明显差异,导致_______不同,使最大光合作用速率不同。(3)有研究者提出假设,CO2参与了植物生长素的合成启动,请补充实验探究该假设,并预测、分析实验结果。_______【答案】(1).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内膜(2).五碳化合物消耗增多(3).五碳化合物的含量相对稳定(4).CO2的饱和点(或对CO2的最大利用率)(5).取长势相同的同种植物分为两组,A为自然对照组,B为CO2浓度倍增的实验组。通过测定A、B两组生长素浓度进行判断【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叶肉细胞间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五碳化合物的含量逐渐减小,超过一定的范围(二氧化碳饱和点)五碳化合物含量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详解】(1)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叶肉细胞可以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光合作用暗反应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都消耗[H],因此叶肉细胞内消耗[H]的场所有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内膜;图中A→B段,随着CO2浓度的升高,五碳化合物的含量不断下降,说明五碳化合物消耗增多;图中B→C段,叶肉细胞中C5的含量不再随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此时五碳化合物的含量相对稳定。(2)由于不同作物气孔张开程度、对CO2的亲和力等有明显差异,导致CO2的饱和点不同,使最大光合作用速率不同,所以CO2浓度增加对不同类型作物产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3)根据题意分析,该实验你的自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因变量是生长素浓度,根据实验的基本原则设计实验:取长势相同的同种植物分为两组,A为自然对照组,B为CO2浓度倍增的实验组;通过测定A、B两组生长素浓度进行判断。【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及其环境因素,弄清楚二氧化碳-7-与五碳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进而合理分析曲线图变化的原因。9.Y形迷宫(图1)内有红灯和电刺激装置,当分别按下各臂按钮时,相应臂的红灯就会亮起来,此时该臂不通电成为安全区,另外两臂及中央交界区均在短时间后通电成为电刺激区。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白鼠在遭受电刺激后迅速逃向安全区,该逃避反应通过________完成,其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弧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导。(2)研究发现小白鼠在连续遭受多次电刺激后,其反应强度随电刺激的重复出现而减弱。已知其关键因素在于突触的信号传递,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与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量有关。据此推断上述小白鼠反应减弱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某溶
本文标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能力测试试题(七)(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61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