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选用自花传粉的豌豆进行实验的好处是:免去人工授粉的麻烦B.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提出的假说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C.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其数量比接近1∶1D.验证假说阶段完成的实验是: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答案】A【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详解】豌豆虽然是自花传粉,只能是自交实验过程免去了人工授粉的麻烦,若是杂交实验,仍然需要人工去雄和人工传粉,A错误;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的内容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因子;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B正确;孟德尔采用的假说—演绎法中“演绎”的内容指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的推演过程,即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C正确;检测假说阶段完成的实验是: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体杂交,即用测交检测,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南宋李清照描写海棠的词句“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绿肥”与“红瘦”-2-B.新疆棉花中的长绒棉与彩色棉C.“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脚扑朔”与“眼迷离”D.兔的长毛和短毛【答案】D【解析】【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详解】南宋李清照描写海棠的词句“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绿肥”来形容海棠花的绿叶,“红瘦”来形容海棠花的红花,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新疆棉花中的长绒棉与彩色棉,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脚扑朔”与“眼迷离”是指雄兔的脚喜欢扑腾,雌兔的眼老是眯缝着,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兔的长毛和短毛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D正确。故选D。3.用白绵羊与白绵羊交配,后代出现了白绵羊和黑绵羊,产生的这种现象叫()A.性状分离B.等位基因分离C.同源染色体分离D.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即在杂合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白绵羊与白绵羊交配,后代出现了白绵羊和黑绵羊,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白色对黑色为显性,亲代白绵羊都是杂合体。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详解】白绵羊与白绵羊交配,后代出现了白绵羊和黑绵羊,这种现象称性状分离,A符合题意;由于亲代白绵羊都是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裂,等位基因分离,产生两种不同的配子,BC不符合题意;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是复-3-制关系,形成相同的染色体和基因,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规律实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等位基因一般位于A.DNA的两条链上B.复制后的两条染色单体上C.非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D.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DNA的两条链上不可能含有等位基因,A错误;B、复制后的两条染色单体上是相同基因,B错误;C、非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为非等位基因,C错误;D、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D正确.故选:D.5.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A.有丝分裂过程中B.受精作用过程中C.减数分裂过程中D.个体发育过程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考点:本题考查遗传规律的使用范围,理解遗传规律发生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6.下面关于同源染色体的描述正确的是()A.形状、大小不同的两条染色体一定不是同源染色体B.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C.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四分体的两条染色体D.含等位基因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4-【答案】C【解析】【分析】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详解】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也可能不同,如X和Y这对性染色体,A错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来自父方的第2号染色体和来自母方的第3号染色体,B错误;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联会的两条染色体形成四分体,C正确;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是等位基因,也可以是相同基因,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同源色体的概念,解答本题除了识记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还需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来源,如A选项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虽然与概念中说法相同,但还有明确同源染色体是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同一号染色体。7.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收获隐性行的种子种下得豌豆A;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收获隐性行的种子种下得玉米B。通常情况下,关于A、B性状的描述合理的是()A.A和B中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B.A和B中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C.B中都为隐性个体,A中既有显性又有隐性D.A中都为隐性个体,B中既有显性又有隐性【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意分析可知:纯种豌豆A在自然情况下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所以间行种植彼此之间互不影响;而玉米B自然条件下既可进行同株的异花传粉(因雌雄不同花,系自交)又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系杂交),所以隐性个体上产生的F1既有高茎也有矮茎。【详解】豌豆由于自花传粉,只有隐性个体;玉米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A错误;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可进行同株的异花传粉,又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比例不能确定,B错误;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C错误;豌豆都-5-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8.如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示意图,1、2、3、4代表染色体,a、a′、b、b′代表染色单体。如果没有突变,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则()A.该细胞中有4个四分体,8个DNA分子B.如果a上有E基因,a′相同位置上的基因是E或eC.此细胞继续完成分裂,则1、2、3、4染色体分别进入四个子细胞D.此细胞继续完成分裂,则由a、a′、b、b′形成的染色体分别进入四个子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1和2、3和4),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其中该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a和a′、b和b″互为姐妹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详解】该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即2个四分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A错误;如果a上有E基因,a′上相同位置上的基因是复制而来的E,如果没有突变,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不会出现e,B错误;此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1和2、3和4分离,非同源染色体1和3、2和4或1和4、2和3自由组合,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C错误;此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a、a′和b、b′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则a和a′、b和b′形成的染色体分别进入四个子细胞,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还要求考生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6-9.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性别决定有XY型和ZW型两种方式B.精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C.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随性染色体传递【答案】D【解析】【分析】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隔代交叉遗传是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详解】人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ZW型是鸟类等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A错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XY分离,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精细胞中也不一定含有含Y染色体,B错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只有那些能影响到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性激素合成的基因才与性别决定有关,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与人类红绿色盲有关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C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伴随染色体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性别决定、伴性遗传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10.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他所用的研究方法是()A.实验模拟法B.假说—演绎法C.类比推理法D.模型建构法【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萨顿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的过程。【详解】萨顿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行为进行类比,发现两者的行为存在明显的-7-平行关系,进而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由此可见,萨顿采用了类比推理法,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的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每次抓取和完成小球组合情况记录后,应将两桶内剩余小球摇匀后继续实验B.甲同学的实验模拟了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C.乙同学的实验模拟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受精的过程D.重复100次实验后,统计组合概率,甲得Dd组合约1/2,乙得AB组合约1/4【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文和题图:I、Ⅱ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一对等位基因D和d,说明甲同学模拟的是基因分离规律实验;Ⅲ、Ⅳ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说明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实验。【详解】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总数不一定要相等,A错误;甲同学从Ⅰ、Ⅱ小桶中个抓取小球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然后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B错误;乙同学模拟了亲本产生配子时减数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错误;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其中Dd概率约为1/2×1/2+1/2×1/2=1/2,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
本文标题: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61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