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父母勤俭持家的故事第一部分:勤奋和省桶的故事勤俭节约-桶的故事从前,村里有兄弟两个,父母过世时,给他们分了家产,一人三亩地,两间屋。老大早娶了亲,小夫妻男耕女织,节衣缩食,日子蛮美满。那老二可不上进,喝酒、赌钱,样样会。跑酒店的次数比下田的次数还多。地里青草长得埋没了脚踝,懒得他眼皮也不翻一翻。二十五岁的大后生了,还是光棍一条。老大见老二光景不好,时常周济一些钱财,可是每次都给他付酒钱去了。好言相劝,也不见回心转意。有一天,老二在酒店里赌输了一笔钱,人家限他两天内还账,不然就来抢屋夺地。老二急了,饭吃不香,觉睡不甜。一清早,披件破布衫就来到哥哥家里,恰巧住在隔壁的娘舅也在。娘舅见他这付模样,就问外甥有什么心事。老二只好把眼下的困境讲了。娘舅听了,哈哈一笑,说:这有什么好为难的,只要发个小财,不就结了。老二一听发财,心里痒痒的。可是财神老爷我认得他,他不认得我呀。娘舅接着说:你想发财,我有个发财窍门可传授你,只要你先替我做件事,看你诚心不诚心。王小二见娘舅不像寻开心。眼睛一亮,接口讲:娘舅,你要我做什么,尽管吩咐。”娘舅把他带到院子里的井台旁边,拿出两只水桶,叫他用有底的小水桶打水,要把无底的大水桶倒满。小二心里奇怪,用这两只水桶打水能发什么财啊!可欠的债要还哪!没有办法,只好挽起胳膊,从井里打起满满一桶水,对着无底桶就倒。打来倒去,眼巴巴地只见那一桶桶的水全渗进地里去哉。吃中饭的时候,井台四周像下了一场透雨。井里的水也减去了一尺,水桶绳子嫌短,不够用了。小二只好又接上一截。这时,娘舅问外甥:桶里剩着多少水啦?小二回答:那是无底桶,一滴水也没盛住。娘舅只笑笑,叫他吃过饭再去打水。打到吃晚饭的时候,井里的水又减去一尺,木桶绳子又接了一截。小院子里坑坑洼洼,都积满了水。这时,娘舅又来问外甥了:桶里水盛满了吗?小二还是那句话:那是无底桶,一点水也没盛住。娘舅仍是笑笑,叫小二早早回家困觉,明朝再打。第二天早上,娘舅又叫来小二,吩咐道:今天两只水桶调个头,你拿那只无底桶打水,倒进有底桶里。倒满了,你就可以知道发财的窍门了。小二想,娘舅真怪,怎么叫我干这种荒唐事,难道井底下藏着金银财宝!不管他,打就打!拎起水桶放到井下,提上来一看,无底桶滴滴搭搭只有几滴水沿着桶壁滚进有底桶里,十几桶水打下来,有底桶倒也积下了铜板厚的那么一层水。小二一看,心里实在了。干脆脱光了膀子,更加卖力打水。太阳当头,桶里积起了三寸水,日影西斜,水桶竟有八成满了。到近黄昏时,娘舅又来了,看到满满一桶水竟打好了。高兴得把外甥着实称赞了一番,就叫小二用那桶水,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小二见娘舅还不提发财的事,实在熬不住了,急着向娘舅讨窍门。娘舅笑笑说:其实,我已经把发财的窍门全告诉你啦。王小二摸不着头脑:娘舅,你一句话也没对我讲啊!娘舅知道他一时转不过来,这才实话实说:窍门么,很简单,就是勤俭二字,你要吃喝享受,那才是个填不满无底桶;你要节俭,聚沙可以成塔,滴水不是可以成流吗?小二这才明白,原来发财也不必靠运气,我小二腰圆臂粗,有的是力气,以后日子长呢!挣份家当还不困难,他决心争这口气。可是一想到后天那笔赌输的钱还不出,眼下这一关难过,又为难起来。这时,老大从里屋走出来,捧了个小包袱,递给兄弟说:“这里是几两碎银,你拿去还了赌债,余下的添些衣服、农具,好好营生。”小二想,兄嫂勤俭节约,粗茶淡饭,积几个钱不容易,再三不肯收。阿嫂在旁边劝他说:“兄弟不要见外了,只要你不辜负娘舅一番教导,勤勤俭俭过日子,哥哥嫂嫂也宽心了。”小二这才接过银子,谢了哥嫂,拜别娘舅回家去了。从此,小二勤奋耕作,戒了酒与赌。不上几年,就添了地,修了屋,发了家,娶了妻,生了儿子。小二自然没忘记报答兄嫂手足之情,也忘不了娘舅的教育,自己亲手做了两只水桶,一只无底的,一只有底的,像宝贝一样藏了起来,准备将来儿子长大后,拿出来教诫后代。篇二:我的勤俭节约小故事我的勤俭节约小故事今天是雷锋纪念日.雷锋那勤俭节约,刻苦奋斗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由于家境不好,我也是比较勤俭节约的.今天,我就讲一讲我的勤俭节约小故事.小学时,我们班许多同学喜欢吃零食,我也不例外,我也经常找父母要零花钱.有一次我偶然读了《《雷锋日记》》这本书,立刻被雷峰艰苦奋斗,乐于助人,不怕困难,勤俭节约,意志坚定,顽强拼搏,斗志昂扬的精神所感动.我想,雷峰那么艰难困苦都不怕,而我衣食无忧,却还想买那些不健康又很花钱的零食,实在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呀!于是,我没有再找妈妈要零花钱,我要爸爸批发一些小零食和水果在学校零售.生意红火.到了初中,虽然不能在同济附中也卖小零食.但我起码再没买过零食吃了.说到初中生活,不免让我想到军训.军训时,同学都去买水喝,可一瓶水就要两块钱.我为了省钱.不辞辛苦走到很远的地方打水喝.就这样,我在军训期间没有花一分钱.开学后.因为学校某些食堂的饭菜有点贵.有的同学一天就花了三十多块钱.我可不能那么”奢侈”,于是我找了许多家食堂.终于找到了一个便宜的食堂.从此我以两三元的价格买了许多好吃的蔬菜.,同学称我会”讨便宜”.我对此很满足.我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于是,在学习方面,我也想方设法节约.谁都知道,培优得花费很多钱.我没有去培优.我天生酷爱数学,经常看一些奥数书.也取得不少好成绩.我的数学目前已自学到高中.同时,我恶补语文英语.在期中期末考试取得不错成绩.我不培优也能进前十.这让我父母很高兴.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不要为自己的生活简朴而羞,应该以为骄傲.我以勤俭节约为自豪!篇三:我的家风故事范文与人为善勤俭持家(我的家风故事范文一)中国是一个很注重家庭观念的国度,重视长幼尊卑、忠信孝悌,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体现得相当明显。因此在家族的延续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家族独有的气质,这就是家风。谈到家风家训,很多人会想到一些书籍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我认为家风不一定就是成文的典籍,在寻常百姓的家庭中,也有自己的家风。家风与家风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差别,但所有家风的共同点是:蕴含着最朴素的价值观,能引人向善,催人奋进,在家庭的传承与践行中,能体现出家风蕴含的价值观的社会适应性。我家祖上几乎没有声名显赫的先人,但是在家里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家风,如果非要用简短的话语来概括的话,我觉得就是:与人为善,勤俭持家。从我记事起,每逢家里来客都会看到父母满脸笑容,落落大方接待客人。其间总少不了一顿香甜可口的饭菜,气氛欢乐融洽,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于我严守家规,热情待客,博得了客人的赞赏:“你家的孩子真懂事、有礼貌。”但是平时,淘气的我也会时不时“犯上”。例如给睡觉的父亲别上一只发卡,鼻孔里插两根狗尾巴草。于是母亲手执笤帚将我赶到院子里,还能听到父亲的怒斥。但父亲与母亲的慈爱,又溢于言表。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孩子,父母都是那么和善真诚。谈到节俭,不得不讲个故事。一天晚上,家里突然没电了,接到母亲的电话后,我连忙回到家里。见开关坏了,我便要出门去买。母亲说:“都这么晚了,电器店都关门了,你去床底左边找找,那里有个小箱子,里面有个旧开关,拿来用吧。”我看到床底下放满各种杂物,有条有理,整整齐齐。我找到旧开关并装上去,顿时满室大放光明。在灯光照射下,见母亲正在拾起坏了的开关。我便对母亲说:“没有用了,修理不好的。你看看,你床底这些东西放得满满的,没有用的就丢掉吧。”母亲笑着说:“这些东西总会用得着,都有用,不能丢,不能丢!你刚才装上的旧开关,就是放在这里的,现在不是派上用场了吗?”现在生活好了,父亲依然那么勤俭。他不但自己毕生节俭,而且教育我从小要勤俭。每次家里做了好吃的,他总是让我们先吃,他自己最后吃。有时见我们碗里有剩饭,他便以一种吓唬人的语气说:“从小剩饭,长大后会满脸长痘。”然后又循循善诱地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吃的小麦要经过播种、灌溉、施肥、打药、收割、晾晒等艰苦的劳动才能获得,咱们可不能浪费。”父亲勤劳节俭的精神一直深深影响着我,这也算是家风的一种传承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父母的一举一动总能影响我们。我爱我家,我也要把滋养我成长的这种“与人为善,勤俭持家”的家风继续传承下去。浓浓窑洞情(我的家风故事范文二)农历大年初一,我回到了家乡,见到了勤劳淳朴的父老乡亲,见到了早已盼我回家过年的亲人们,见到了贴满“对子”的老院子,还有记忆里冒着炊烟的一孔孔窑洞??自从1982年离开家乡,我在外漂泊了35个年头。而每个春节我几乎都在老家的窑洞里度过。从记事起,每逢过年,早晨一睁开眼睛,我家窑洞里里外外都被父亲贴满了“对子”,也就是春联。在全村老一辈当中,父亲是为数不多上过私塾的“知识分子”,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字。快过年了,乡亲们送来一摞摞的红纸,让父亲帮忙写“对子”。看着乡亲们面带笑容、一拨儿又一拨儿地取走了“对子”,母亲脸上溢满了自豪的笑容。从我识字开始,父亲每次写“对子”的时候,总让我在旁边观看。他一边写,我一边念。父亲还不住地夸我识字儿多,我心里美滋滋的。父亲写的“对子”都很有针对性,如果家里是种地的,就写“勤劳耕种”予以鼓励;如果家里是做小买卖的,便写“买卖公平”给予提醒;如果家里有当干部的,则写“为人民服务”真心嘱托。我家兄弟姐妹都在上学,父亲常常写一些励志的内容激励我们“多读书,学做人”。我印象最深的一副“对子”是:读万卷书方行万里路,吃苦中苦才知甜滋味。横批:苦尽甘来。一年又一年,旧桃换新符,我家窑洞上的“对子”贴了一层又一层,而这副对联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父亲去世那年,我才9岁。母亲一直秉承父亲“读书做人”的家风,无论家里生活如何艰难,目不识丁的母亲都咬牙供我们上学,希望我们长大成才。我15岁时,考上了师范。母亲在我上学走的前一天,专门把村小学的校长请到我家窑洞里,认认真真地给我上了一堂“政治课”。校长说:“考上师范很不容易,要好好珍惜,认真读书,踏实做人。城市比咱山里漂亮,也更复杂,灯红酒绿,打架斗殴,小偷小摸??那些东西咱可千万不能沾!”我家离汽车站有8里多的山路,为了让我不耽误坐车上学,母亲凌晨3点就起床帮我做好饭菜。她一次次打开屋门观察天色,却舍不得叫醒我。我醒来的时候,黑黢黢的窑洞里闪烁着微弱的光亮,母亲戴着花镜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缝着行囊。我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一边听母亲叮嘱:“可要记住校长对你说的那些话呀!”当我背起行囊走出窑洞的时候,月亮还在村西头的树上挂着。母亲紧紧跟在我的后面,一直送到村外。走在黑暗崎岖的山道上,心里虽然有几分害怕,却不忍心让花甲之年的母亲送得太远。我说:“娘,你回吧,我不怕。”娘说:“走吧,再往前送送。”我只好停下来说:“娘,你不回去,我就不走了。”她终于停下蹒跚的脚步,嘴里还在念叨:“校长说的话你记住了吧?”我说:“记住了!您放心吧!”我走了很远,回头看看,母亲那模糊的身影仍伫立在那里。为了赶车,我不得不踏着黎明前的黑暗大胆地向前走去。翻过山岗,东方渐白。我听见母亲在呼喊我的名字,她一直站在村头的田埂上为我壮行。她担心我一个人走在山路上会害怕,更担心我把校长的话当成耳旁风。那声音在山谷里回荡着,直到我走出了山坳,甚至到学校的时候,母亲的喊声和校长的“政治课”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师范毕业后,我又念了大学,读了硕士和博士,走上了工作岗位。30多年过去了,窑洞上父亲写的一副副读书做人的“对子”,窑洞里老校长的那堂“政治课”,窑洞前母亲的叮嘱,田埂上母亲喊我的声音??它们一直在我耳边萦绕,一辈子都在叮嘱,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在我心里扯着一条条的“红线”,每时每刻都在提醒我:不忘初心,谨慎前行!30多年过去了,我又回到了这个掺杂着苦辣酸甜的老院子,回到了我早已在那里深深扎下了根的土窑洞前。自从母亲去世后,
本文标题:父母勤俭持家的故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02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