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我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故B正确。土地和五谷不能说明非常重视祭祀,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农业与土地的关系,故C排除。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是自给自足、精耕细作,材料未涉及,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特点2.古史记载的“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材料所述的农业耕作方式是A.千藕其耘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代田法【答案】C【解析】千耦其耘指的是大规模的集体劳作,材料中未涉及大规模的集体劳作的景象,故A错误;材料中未体现个体农耕的有效信息,故排除B;由材料中“刀伐木,纵火焚烧”,可推出该种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故C正确;代田法指的是适应北方旱作地区耕种的一种农业耕种方式,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3.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2B.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根源是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故B正确。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是土地私有制而导致的,不是根源,排除A。政府也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只是无法根除,C错误。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是由于土地兼并造成的影响,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需要掌握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表现和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信息“根本原因”和对对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原因的识记。4.《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题干中“为宝”“犹用药业”“竭时而止”说明农业在耕种过程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农业耕种时的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ABD项错误,按节气进行劳作、注重因地制宜和重视自然规律都是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特点的一个方面。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农业的特点。5.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3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市”的变迁。因为宋朝以前,市坊分离,交易时间受限制,而材料中为西汉,此时市的布局应受到空间限制,即市坊分离,所以B不正确,但符合题意。而A,B,C皆符合宋之前市的特点。综上,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商业的发展表现·市的变迁6.“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段话描述的生产工具是A.B.C.D.【答案】A【解析】4【详解】从材料“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我们可以得知四川的水车像纺车,水车四周用竹筒绑上,利用水的推力将竹筒里的水汲到高处灌溉农田,联系所学,为筒车,故答案为A。翻车是三国时候发明的,是需要人工操作,与材料不符,B错误。曲辕犁是耕地工具,和水没有关系,C错误。水排是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鼓风冶铁的工具,不符合题意,D错误。【点睛】农业工具常考的有铁犁牛耕、水利方面的。要求学生识记二牛抬杠犁耕法、一牛一人犁耕法、曲辕犁,用于播种的耧车;水利方面是用人力的翻车,利用水的力量的筒车;手工业方面用来鼓风冶铁的水排。不能混淆。7.史书记载“盛唐时期邢窖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种状况表明当时A.唐朝人生活水平提高B.白瓷走政府营销策略C.邢窖白瓷产量大D.邢窖制瓷技术在全国推广【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知白瓷应用范围广,而其前提是产量大,故选C。白瓷使用的盛行无法说明唐朝人生活水平提高,排除A;材料未涉及白瓷的营销策略,排除B;材料无法得出制瓷技术在全国推广的结论,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唐朝手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作出合理推断即可。8.北宋四川地区通行的铁钱体重值小。大铁钱每十贯重120斤,小铁钱每十贯重65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达130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开始出现A.飞钱B.柜坊C.票号D.交子【答案】D【解析】飞钱是唐宋的汇兑券,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故排除A;柜坊是代专营钱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排除B;票号又叫票庄或汇兑庄,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兴盛于清朝,排除C;材料反映宋代四川地区出现交子的背景,5故选D。点睛:本题涉及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的细节知识。一方面,要掌握古代商业发展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抓住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如“北宋四川地区”、“铁钱”和“极为不便”,从而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北宋交子诞生的背景。9.元朝时有世界第一大港之称的城市是A.泉州B.广州C.上海D.宁波【答案】A【解析】【详解】元朝时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起初设置了七个市舶司,后来合并为泉州、庆元(今宁波)、广州三处,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处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故A正确。广州、上海、宁波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10.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A.不了解世界形势B.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C.抵制了西方的殖民侵略D.落伍于世界潮流,难以实现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国和世界的交流,丧失了贸易的主动权和了解世界形势的机遇,从材料“最严重的后果”看是使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从而难以实现社会转型,故答案为D。不了解世界形势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影响,不是最严重后果,A错误。闭关锁国无法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B错误。闭关锁国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的殖民侵略,但是最终无法抵制,C错误。【点睛】闭关锁国的后果是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文化上,经济上,科学上无法和世界接6轨,各种先进技术思想难以发展,整体上呈现帝国黄昏现象。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11.现代史学界的不少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起,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A.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B.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C.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D.世界从关注亚洲转向关注欧洲【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公元1500年前后”“世界史”和所学知识可知,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它使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了密切联系的整体,而不是从封闭走向开放,故C项正确,A项排除;BD项是对欧洲的影响,排除。12.郑和下西洋与欧洲冒险家开辟新航路的最大不同点是A.航海的时间与规模不同B.航海的范围是否有新突破C.对各自支持国的影响不同D.航海动机及世界影响不同【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是宣扬国威,其影响远比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影响小得多;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开拓殖民地,其影响遍及全世界,因此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航海的动机及对世界的影响不同,故D项正确;ABC项也是两者的不同,但不是“最大不同点”。13.英国的黑奴贸易通常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下面关于“三角贸易”的示意图中,②处的“商品”应为7A.黑奴B.工业产品C.茶叶、丝D.金银、原料【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16世纪开始的‘三角贸易’就是黑奴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着盐、酒、和工业产品前往非洲,叫初程;到了非洲把物品换成奴隶运往美洲,叫中程;在美洲卖掉奴隶然后买上糖、烟草等原料,带上赚来的金银回到欧洲叫归程。从以上可知①是工业产品,②是黑奴,③是金银、原料。根据问题可知答案为A。BD是三角贸易中另外两个阶段运输的物品,排除。茶叶、丝是中国的特产,不可能出现在三角贸易中,故C错误。14.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商路转移,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不包括以下的A.葡萄牙的里斯本B.西班牙的塞维利亚C.意大利的威尼斯D.英国的伦敦【答案】C【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里斯本、安特卫普和伦敦等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故排除ABD。意大利的威尼斯属于地中海沿岸,故选C。15.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8B.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D.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答案】D【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交通工具有汽船、火车,故D正确;汽车、电灯和电话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B、C错误。16.英国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从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的第一个烟筒立起,15年后拥有蒸汽机的纺纱厂发展到50个;1790年人口发展到5万,到1801年猛增至9.5万人,到1841年又增至35万人。曼彻斯特的发展印证了A.殖民扩张促进了其发展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C.大企业制度的出现激发了城市活力D.世界市场最终确立的全过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曼彻斯特从17世纪到1841年人口、工厂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城市化的进程的主要原因不是殖民扩张,故A项排除。大企业制度的出现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C项排除。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D项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17.在19世纪的英国工厂中有过如下规定:“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对以上规定理解正确的是A.工人散漫懒惰导致生产效率低下B.蒸汽动力导致工人劳动强度增大C.劳动力缺乏,使用童工现象普遍9D.工人权利缺少保障,劳资关系紧张【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反映出当时工人劳动强度大,并且随意被罚款,说明权利缺乏保障,劳资关系紧张,故答案为D。“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材料说明管理严格,劳动强度大,不能判断生产效率低下,故A错误。材料说是机器,但是无法确定是蒸汽动力,排除B。材料显示使用了童工,但是无法判断出是由于缺乏劳动力,使用童工现象普遍,C错误。【点睛】工业革命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兴起了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取代了原来的手工工场。18.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现”、“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工业文明下
本文标题: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19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