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第五中学、第十四中学三校2019届高三地理4月联考试卷(含解析)
1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第五中学、第十四中学三校2019届高三地理4月联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御窑金砖是我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的珍品,其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达二十余道,明清以来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苏州陆慕镇御窑村一直是御窑金砖的主要烧造采办地。陆慕镇御窑村东濒阳澄湖,西临大运河,当地的水清澈温软,滋养的泥土特别粘糯柔润,烧制出来的金砖质地特别精良。目前,苏州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陆慕镇御窑村所制金砖成为明清皇家建筑特供,主要得益于①便利的水陆交通②优质的原料②繁复的工序④精湛的技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御窑金砖产量有限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周期长B.市场需求少C.劳动力短缺D.生产成本高3.御窑金砖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利于A.扩大金砖生产规模B.传承金砖制作古技法C.开发金砖替代原料D.提高皇家建筑知名度【答案】1.C2.A3.B【解析】【1题详解】“当地的水清激温软,滋养的泥土特别粘糯柔润”说明“金砖”采用了优质原料;“其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达二十余道”说明“金砖”制作工艺精湛。明清时期皇家建筑对建筑用材要求高,陆慕御窑村生产的御窑金砖凭借当地优质的原料和精湛的制作技艺成为皇家宮殿建筑材料的特供。故C正确。【2题详解】由材料“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达二十余道”,可知御窑金砖制作工序多,生产周期长,导致御窑金砖产量有限。故A正确。2【3题详解】金砖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知名度,有利于金砖制作古技法的传承和发扬。但由于金砖制作技艺繁复,手艺传承人较少,且原料特殊,难以替代,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B正确,A、C错误。“金砖制作工艺”对皇家建筑知名度影响不大,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需仔细阅读材料。现代农村生态庭院是农村地区现代生态农业与庭院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新兴生产模式,也称生态小康家园。它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土地上,在全封闭状态下将沼气、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的一种生态农业庭院经济模式。下图为我国某地现代农村生态庭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4.图中用塑性玻璃做温室穹顶的首要目的是A.阻隔温室外病虫害的侵袭B.防止雨水污染物造成污染C.对楼顶花园起到保温作用D.防止温室内土壤肥力流失5.图示现代农村生态庭院最有可能位于A.东北平原B.四川盆地C.江汉平原D.河西走廊【答案】4.C5.D【解析】3【4题详解】图中用塑性玻璃做温室穹顶,形成人鱼花菜共生温室,首要目的是对楼顶花园起到保温作用,C对。阻隔温室外病虫害的侵袭、防止雨水污染物造成污染,不是主要目的,A、B错。与防止温室内土壤肥力流失无关,D错。【5题详解】图示现代农村生态庭院需要集雨,建设蓄水窑,说明水资源短缺。以太阳能为动力,说明区域内光照充足。应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河西走廊,D对。东北平原、四川盆地、江汉平原位于湿润区,水源较丰富,A、B、C错。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读图回答下列小题。6.该地植被分异有别于一般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原因主要是A.相对高度小,坡度陡B.地形封闭,降水条件差C.人类活动强度D.纬度较高热量差异小7.山顶植被类型发生变异的原因可能是①海拔较高,降水较多②堡状山顶,保水条件好③土层较薄,保水性差④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较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8.形成“沟谷雨林”的主要原因是A.全年降水量丰富B.土壤水分充足C.太阳光照强烈D.海拔低,气温高【答案】6.A7.D8.B【解析】【分析】考查丹霞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6题详解】有材料可知,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所以该地植被分异有别于一般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原因主要是相对高度小,坡度陡,因为相对高度小,所以水分和热量条件由山麓到山顶变化差异小,植被差异变化小,正确答案选A,丹霞地貌并不是地形封闭,降水也较多,B错误。和人类活动强度无关,主要是自然因素影响的,C错误。丹霞地貌纬度较低,D错误。【7题详解】依据图示信息,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由常绿阔叶林变为常绿硬叶矮林或灌丛,说明山顶水热条件发生了变化。硬叶说明山顶水分条件差,原因是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③④正确。正确答案选D。【8题详解】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说明沟谷地带水热条件好,较为湿润,原因是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C错误。水分充足,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正确答案选B。全年降水量丰富看不出来A错误。海拔低不代表气温高,周围被陡崖围合,主要是保水条件好。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综合的角度分析小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植被的影响的理解掌握。我国东南丹霞地貌区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丹霞地貌山顶流水侵蚀为主,沟谷流水堆积为主,不同的流水作用影响了山顶和沟谷的水土条件,具体是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中,顶部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沟谷流水沉积,土层堆积,水土汇集;从而引起水土垂直分异,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5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运动是间歇性上升时,那么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向北汇入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中,下图为某科考队绘制的克里雅河出山口处河床至阶地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9.低阶地表层沉积物分选性明显较高阶地差的原因是A.大陆性气候风速多变B.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明显C.沉积物质来源复杂D.物理风化作用较强10.科考队发现该地阶地下部存在古老的砾石沉积层,其原始地貌可能是A.风积沙丘B.风蚀沟谷C.冲(洪)积扇D.三角洲11.高阶地与中阶地相对高差和表面大小不同是由于地壳抬升的A.高度B.速率C.规模D.年代【答案】9.C10.C11.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河流阶地。【9题详解】由图可知,高阶地表层沉积物以沙丘沙为主,这是风力沉积物,而低阶地沉积物既有风力沉积的沙丘,又有河流沉积的粉砂-粘粒,来源较高阶地复杂,所以沉积物均匀程度较差,据此选C。【10题详解】根据文字材料可知,该剖面图绘制于克里雅河出山口处,河流刚出山,携带的大量砾石、泥沙等在河流出山口会大量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或洪积扇,据此选C。【11题详解】6由图可知,高阶地落差较大,表面倾角大,说明地壳抬升较快,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强烈;中阶地落差小,表面倾角小,说明地壳相对稳定,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所以影响因素是地壳抬升的速率不同,选B。【点睛】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衝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的“湿岛”之称的伊犁河谷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植被下土壤剖面的采样,分析发现了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见下图)。研究还表明,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1)比较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异同点。(2)推测伊犁河谷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变化的总体特点并解释其自然原因。(3)考察队还发现,与同纬度的内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偏高,试分析其原因。(4)伊犁河谷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简述伊犁河谷发展种植业的主要优势自然条件。【答案】(1)相同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点: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较小7(2)土壤有机碳大致随海拔升高而波状增加。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使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较高(3)与内蒙古牧区相比,伊犁河谷受地形影响降水丰富,土地生产力高,草场、森林等植被茂盛,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多;伊犁河谷高海拔人类活动干预少,植被破坏少,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少(4)伊犁河谷地域辽阔,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雨热同期,气候较湿润,河流灌溉水源充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解析】(1)根据图示图例及坐标信息,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点是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较小。(2)根据横轴的植被类型判断海拔高度,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使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较高。(3)与内蒙古牧区相比,伊犁河谷受地形影响显著。伊犁河谷降水丰富,植被茂盛,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多;伊犁河谷海拔较高,人类破坏少,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少。(4)伊犁河谷发展种植业的主要优势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其中突出优势是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点睛】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阿尔卑斯山地貌复杂,地势险峻,将广袤山区与苏黎世、米兰、都灵等文化、经济中心相隔离。最初圣哥达地区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每年大约有120万辆重型卡车从圣哥达山区乡村呼啸而过,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瑞士决定兴建世界最长最深的铁路隧道—圣哥达隧道。隧道施工人员前后累计有数千人,耗资超过100亿美元,整个工程共挖掘出巨量的土石。2016年6月1日隧道正式通车。(1)简述“最初”公路运输成为圣哥达地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因。(2)说出大量重型卡车呼啸而过对圣哥达山区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3)分析促使瑞士决定耗费巨资兴建圣哥达隧道的原因。(4)提出合理的措施处理隧道工程挖出的大量土石。【答案】(1)圣哥达地区位于山区,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修建交通线路对技术和资金要求高;公路建设成本低,技术要求低,适应性强;”最初”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比较落后。(2)破坏道路;造成噪声污染;汽车尾气造成大气污染,危害当地珍稀动植物;容易造成交通拥堵。(3)阿尔卑斯山将瑞士北部与南部地区隔开,交通需求量大;原有交通方式不能满足区域经济进-步发展的需求;充足的资金和技术为隧道建设提供了保障。(4)作为混凝土、水泥生产的原料,用于隧道建设;用于铺填铁道、填湖造岛等。【解析】【分析】本题组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路修建的原因分析以及交通运输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需要结合基础知识,找到材料中关键信息分析答题。【详解】(1)结合材料,从当地地形地质条件、公路运输的优点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分析。圣哥达地区位于山区,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修建交通线路对技术和资金要求高;公路建设成本低,技术要求低,适应性强;“最初”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比较落后,适合选择公路运输。9(2)环境问题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角度去思考,主要从噪声污染、大气污染以及交通线路本身和运输状况等方面分析答题。重卡重量大容易破坏道路;造成噪声污染;汽车尾气
本文标题: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第五中学、第十四中学三校2019届高三地理4月联考试卷(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31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