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试题(含解析)
-1-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调研高二历史(选修)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总分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单选题1.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C.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可知大同之世人们并不追求物质,更多地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是明朝李贽的观点,其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肯定人正当的私欲,与材料观点不符,故A选项错误;“食必常饱,然后求美”是强调先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后追求精神上美的享受,与材料观点不符,故B选项错误;“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的意思是饮食于人有利,知道饥而吃的就算是智慧,这也是强调物质生活,与材料观点不符,故C选项错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体现儒家博爱的思想及和谐人际关系,与材料观点相近,故D选项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2.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2-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可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起到警告统治者暴行的作用,起到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董仲舒的思想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排除A;由材料“实重革命而轻受命”可见董仲舒的思想并非一概迎合君主谋取权位,排除B;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顺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排除D。3.《朱子语类》载:“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熹强调的“理”是A.超越时空的物质实体B.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C.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D.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答案】B【解析】【详解】朱熹强调的“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结合所学可知,理就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故选B;朱熹并不是强调“理”是超越时空的物质实体,故A错误;君权神授是董仲舒所提倡的,而朱熹的思想在董仲舒的思想后面,所以不可能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故排除C;朱熹的“理”是反对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的,故D与朱熹的观点相反,所以排除D。4.清初思想家朱之瑜认为做学问应该有益于社会。他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着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掉弄虚脾,捕风捉影。”他的这种思想与下列哪位思想家最为接近A.李贽B.朱熹C.王夫之D.顾炎武【答案】D-3-【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为学之道,在于近里着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掉弄虚脾,捕风捉影”体现的是经世致用的实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故D项正确;李贽主张个性,反对盲从孔子和儒家经典,故A项错误;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故B项错误;王夫之的思想主要是唯物主义,故C项不合适。5.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答案】A【解析】“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说明元曲风格以俗为尚,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较接近民众,贴近生活,人们容易接受,故A项正确;“寄情山水,意境悠远”属于山水画的特点,故B项错误;元曲的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句式整齐,语言精炼”是唐诗的特色,故C项错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明清小说的特点,故D项错误。点睛:优秀传统文化中,常体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地理性、时代性等特征,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只有具备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扬下去,本题契合弘扬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点,考查考生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知识层面上考查到了唐诗、文人画、元曲、明清小说等;能力层面考查到了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等信息。6.《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A.描绘上是一致的-4-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D.主题上是一致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史记》的记载和汉代画像石的描绘不完全一致,《史记》的记载相对比较详细,而汉代画像石只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瞬间,故A项错误;《史记》是通过文献记载,汉代画像石是通过图像形式表述,描绘形式不一致,故B项错误;《史记》站在官方立场,汉代画像石从民间立场出发,风格不一致,故C项错误;两则史料都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史实,内容一致,故D项正确。【考点定位】史学研究•史料解读•史料的使用【名师点睛】史料根据使用价值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在历史资料研究中,无论是文字的、还是实物的资料,凡是有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都可成为第一手资料。高考中常出现的传说、竹枝词和话本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使用时须用其他史料印证。7.“我们当时认为,中国自汉以后学问全要不得的,……所以专读各经的正文和周秦诸子。既然外国的学问都好,却是不懂外国话,不能读外国书,只好拿教会的几部译书当宝贝。再加上我们主观的理想……我们的新学就是这三种元素混合构成。”材料中的“新学”A.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B.主张“绝对平均主义”C.提倡“中体西用”D.倡导“维新变法”【答案】D【解析】“我们的'新学'就是这三种元素混合构成”即经学,诸子学,西学,把儒家思想和西方学说结合起来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符合“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8.罗兹·墨菲在《亚洲史》提出:“近代中国最伟大作家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全拒绝它(传统文化),鲁迅和其他一些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这个传统曾经一度光荣且成就辉煌,但现在已经可悲地无能而道德沦丧。”下列对材料理解有误的是A.传统文化遭到鲁迅等人的绝对否定-5-B.“完全拒绝”是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沦丧C.鲁迅等人的觉醒不在于外来的侵略D.接受西方文化是中国近代化必由之路【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内容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腐朽的关键原因,所以遭到了鲁迅的否定,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C选项说法正确,从材料中“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可以看出;D选项说法错误,与材料含义相违背。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答案】C【解析】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和周年问题,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今年考查也是意料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鲜亮底色”,突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政治性。本题切入了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10.《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具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6-少数人所得而私。”下列对该《宣言》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A.主张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B.有助于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C.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D.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作了新解释【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宣言》内容可以知道,反映的是1924年1月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在《宣言》之前,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1.“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这直接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A.坚持群众路线B.重视经济建设C.强调实事求是D.开展武装斗争【答案】A【解析】根据“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体现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故A正确;B、D与材料无关;“强调实事求是”不能从材料直接体现出来,排除C。【名师点睛】群众路线的含义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材料体现出坚持群众路线。12.“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这里的“新的高度”是指提出了A.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7-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答案】A【解析】【详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南方谈话”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突破了人们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思想禁锢,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故A项正确。B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C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D是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国家统一的学说。【点睛】南方谈话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科学地回答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把改革开放深化推向一个新阶段。13.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A.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在在文革结束后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A项排出;紧扣题干中“1985年5月”,联
本文标题: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32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