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初试题(含解析)
1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初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多糖是生物体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纤维素是构成原核细胞边界的重要生物大分子B.淀粉经小肠吸收后,能在细胞内分解形成单糖C.肝糖原大多储存在肝脏中,可分解以补充血糖D.组成淀粉和纤维素的单糖与组成糖原的不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种类分子式分布生理功能单糖五碳糖核糖C5H10O5动植物细胞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脱氧核糖C5H10O4六碳糖葡萄糖C6H12O6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二糖蔗糖C12H22O11植物细胞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麦芽糖乳糖C12H22O11动物细胞多糖淀粉(C6H10O5)n植物细胞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纤维素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糖原动物细胞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详解】A.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它所含有的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结构成分,A错误;B.淀粉在消化道被水解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B错误;C.肝糖原主要储存在肝脏中,能分解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C正确;2D.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D错误。故选C。2.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代谢的能量供应机制都依赖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B.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C.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进行基因表达时,翻译的场所都是核仁装配的核糖体D.原核细胞结构比较简单,代谢旺盛,体积微小,如噬菌体、支原体等【答案】A【解析】【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同时原核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染色体等复杂的结构,但是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DNA等。【详解】A.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A正确;B.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也无染色体,B错误;C.原核和真核细胞都可以进行基因表达,翻译的场所都是核糖体,但原核细胞无核仁,C错误;D.噬菌体属于病毒,不是原核生物,D错误。故选A。3.实验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甚至决定实验成败。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选用洋葱根尖分生区做实验材料,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板的形成过程B.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时,一般不选用已开放的豌豆花药做实验材料C.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可根据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确定有丝分裂时期D.菠菜叶下表皮细胞含有丰富的叶绿素,不用经过染色就能观察到叶绿体【答案】B【解析】【分析】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细胞已经死亡,观察不到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3豌豆是自花闭花授粉植物;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详解】A.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细胞经过解离后已经死亡,因此不会观察到细胞板的形成过程,A错误;B.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其减数分裂发生在开花前,因此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不可选用开放的豌豆花的花药作为实验材料,B正确;C.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没有分裂能力,C错误;D.菠菜叶下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D错误。故选B。4.细胞膜通过物质运输保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观察下图所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其中错误一项的是A.酒精、苯和氧等物质通过途径①进入细胞,浓度差和温度等因素影响运输速率B.葡萄糖通过途径②逆浓度梯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需要消耗细胞产生的ATPC.方式③所示为胞吐,分泌蛋白和神经递质等生物大分子可通过此途径排出细胞D.除图中三种方式外,细胞还能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进行物质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名称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实例4自由扩散(简单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不需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易化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要不需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需要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等2、大分子的运输方式:胞吞和胞吐:大分子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详解】A.图中的①~③过程分别表示自由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作用。酒精、苯和氧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运输速率和胞内外的浓度差以及温度有关,A正确;B.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主动运输,运输方向为逆浓度梯度,需要消耗细胞产生的ATP,B正确;C.方式③表示胞吞,神经递质不是生物大分子,C错误;D.物质运输除图示三种方式外还有协助扩散等,协助扩散的运输方向为顺浓度梯度,D正确。故选C。5.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离不开酶的作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酶是活细胞合成的有机物,大多数为蛋白质,可在细胞内外发挥作用B.酶在代谢中起催化作用,能有效降低反应活化能,反应前后数量不变C.酶受温度、酸碱度、重金属影响易变性,保存时要在低温的缓冲液中D.在酶促反应中,随着酶浓度或底物浓度的增加,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答案】D【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所以酶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52、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详解】A.酶在细胞中合成,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胞内酶在细胞内起作用,胞外酶在细胞外起作用,A正确;B.酶是催化剂,反应前后数量不变,催化反应的原理是有效降低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C.酶易变性,受温度、酸碱度和重金属等因素影响,应保存在低温的pH缓冲液中,C正确;D.酶浓度或底物浓度都会影响反应速率,但不会影响酶的活性,D错误。故选D。6.下列与细胞呼吸相关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低氧状态下,酵母菌培养液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都来自线粒体B.水稻生长需要的无机盐是根部细胞靠无氧呼吸供能来吸收的C.细胞呼吸既为细胞代谢提供了能量,也提供了很多中间产物D.大豆种子萌发时,细胞代谢活跃,这个过程只进行有氧呼吸【答案】C【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反应式:C6H12O6(葡萄糖)酶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酶20[H]+6CO2+少量能量(2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反应式:24[H]+6O2酶12H2O+大量能量(34ATP);2、无氧呼吸可以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C6H12O6酶2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2丙酮酸+4[H]酶2酒精+2CO2(细胞质基质)6或2丙酮酸+4[H]酶2乳酸(细胞质基质)。【详解】A.低氧状态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O2产生于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A错误;B.水稻生活在水田中,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的方式主要是主动运输,能量由有氧呼吸提供,B错误;C.细胞呼吸为细胞代谢提供了大量能量,同时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可以作为其他反应的底物,C正确;D.大豆种子萌发早期,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D错误。故选C。7.下图表示适宜条件下玉米叶肉细胞发生的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其中A~D为不同的反应过程,①~④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有误的是A.A、B过程最终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发生在叶绿体B.C、D过程把稳定的化学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主要场所是线粒体C.适宜条件下,①物质产生后,除部分释放外,其余的在线粒体内膜参与生成H2OD.NADPH转化形成的②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转移至线粒体被还原【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A为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B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其中①表示氧气,②表示NADP+,③表示ADP和Pi,④表示C5。【详解】A.过程A为光反应,过程B为暗反应,玉米利用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最终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A正确;B.C、D过程是有氧呼吸,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细胞通过有氧呼吸实现了有机物中稳7定化学能到活跃化学能的转变,B正确;C适宜条件下,玉米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故①物质(氧气)产生后,一部分释放,一部分转移到线粒体被利用,C正确;D.NADP+在叶绿体不会大量积累,也不会转移至线粒体被还原,D错误。故选D。8.光合作用的研究过程中有很多经典的研究范例。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科学家在验证植物可以更新空气的实验时,经历多次失败从而发现了光在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作用B.探究光合作用的发生场所时,科学家选择极细的光束照射小球藻,根据好氧细菌的分布得到了结果C.经饥饿处理的植株,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利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确定了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D.光合作用释放的氧的来源和碳在叶绿体有机物中的变化,都是人们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发现的【答案】B【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时间国家科学家(实验)结论或发现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植物更新空气的条件是绿叶,且在光照下。1845年德国梅耶光能转换成化学能。1864年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生淀粉。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向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8和C18O2,释放的是O2。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通过同位素示踪法探究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为CO2→C3→CH2O。【详解】A.科学家在验证植物可以更新空气的实验时,发现在黑暗中都会经历多次失败,从而发现了光在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作用,A正确;B.探究光合作用的发生场所时,科学家恩格尔曼选择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根据好氧细菌的分布得到了结果,B错误;C.萨克斯经饥饿处理的植株,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利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确定了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C正确;D.光合作用释放的氧的来源是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碳在叶绿体有机物中的变化是卡尔文通过同位素示踪法探究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他们都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D正确。故选B。9.如图为某种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显微照片。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甲细胞同源染色体互换片段,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B.图乙细胞正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属减数第一次分裂C.图丙中,细胞进行染色体的复制,但数目并没有加倍D.图丁细胞着丝点断裂形成的染色单体数目达到最大值【答案】B【解析】【分析】9分析图示:甲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乙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丁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图甲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从而导致基因重组,这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B.图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B正确;C.图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不发生染色体的复制,C错误;D.图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但不会形成染色单体,此过程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数目为零,D错误。故选B。10.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保证了子细胞中都有完整的遗传信息B.无丝分裂常见于单细胞生物,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的复制和分离过程C.哀老细胞内黑色素积累形成老年斑,会影响细胞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D.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在多细胞生物体中
本文标题: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初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35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