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新人教版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8·肇庆模拟)“无尽夏(下图)”是绣球花的一个变种,因花期长而得名。花友发现,碱性土壤以粉红花为主,酸性土壤以蓝色花为主,中性土壤同一植株里既有粉红花又有蓝色花。据此完成1、2题。1.“无尽夏”花色随土壤酸碱性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B.整体性C.差异性D.变化性2.我国南方和北方“无尽夏”的花色()A.南方和北方均以粉红花为主B.南方以蓝色花为主,北方以粉红花为主C.南方和北方均以蓝色花为主D.南方以粉红花为主,北方以蓝色花为主【解析】1选B,2选B。第1题,由材料可知,土壤性质的变化导致植被特点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题,“无尽夏”的花色与土壤的酸碱度有关,我国北方地区的土壤以黄土为主,土壤偏碱性,应该以粉红花为主;南方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壤偏酸性,花开以蓝色花为主。(2018·青岛模拟)森林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所证实。森林郁闭度是指林地内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林分因子(树高、胸径、林龄、密度等)的影响。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不同林型内有较大差异。下图示意小兴安岭林区条件相近的某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融雪过程。据此完成3~5题。23.与林外空地相比较,3月15日前林内积雪薄的原因最可能是()A.林外风速较小B.林外降雪较多C.林内气温较高D.林内郁闭度大4.与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相比,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及原因()A.慢,风速较小B.先快后慢,气温先高后低C.快,太阳辐射较强D.先慢后快,降水量增多5.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的水文生态效益更高,主要是由于()A.春季融雪量增加B.融雪速度降低C.融雪时长缩短D.河流汛期提前【解析】3选D,4选C,5选B。第3题,与林外空地相比,林区森林郁闭度大,树冠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明显,因此积雪薄。第4题,读图可知,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比云冷杉常绿原始林快。“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融雪速度快;风速大,融雪速度快。第5题,图片显示,春季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的融雪速度较慢,因此融雪时间长,河流汛期滞后,利于水的下渗,所以生态效益高。云冷杉常绿原始林郁闭度高,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明显,因此积雪薄,春季融雪量减少。积雪是指覆盖在陆地和海冰表面的雪层,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重要反馈作用,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完成6~8题。36.阿勒泰地区冬季积雪深度深、积雪日数长、分布面积广,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A.降低冬季风速B.河流冬季补给增加C.降低土壤湿度D.加剧冬季寒冷程度7.下列积雪观测气象站中,海拔最高的是()A.布尔津站B.清河站C.哈巴河站D.福海站8.多年统计数据变化趋势表明,东部清河站与富蕴站冬季积雪日数减少,但最大积雪深度增加。该现象可佐证阿勒泰东部区域()A.洪涝灾害减少B.初雪日期提前C.气温下降显著D.降水强度增加【解析】6选D,7选B,8选D。第6题,积雪使地表更加平滑,不会降低风速;阿勒泰地区冬季严寒,积雪融化数量极其有限,不能增加河流补给量;积雪覆盖减少了土壤蒸发量,且开春季节积雪大量融化导致土壤湿度增加。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故冬季积雪深度深、积雪日数长、分布面积广会减少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加剧冬季寒冷程度。第7题,从位置判断,阿勒泰地区的水汽主要是来自大西洋的西风输送。清河站位置最靠东,到达的水汽最少,但其4积雪深度最深。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清河站地势高,对西风的抬升作用强,导致降雪更多。第8题,最大积雪深度增加,来年春季积雪融水更多,洪灾概率增加;冬季积雪日数减少,说明冬季气温上升,与之相对应,初雪日期延迟,终雪日期提前。结合上一题分析,可判断:降水强度增加是导致“清河站与富蕴站冬季积雪日数减少,但最大积雪深度增加”的原因所在。(2018·厦门模拟)土壤中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受人类干扰,我国东北某山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白桦林→灌木林→草本。下图示意该山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8月份土壤CO2排放通量时间变化。据此完成9~11题。9.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A.草本物种数逐渐增加B.植被覆盖率逐渐下降C.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D.群落内光照逐渐减弱10.该时段土壤CO2排放通量受土壤温度影响最小的森林群落是()A.红松阔叶林B.阔叶杂木林C.白桦林D.灌木林11.下列因素中,与图中土壤CO2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相关性最小的是()A.土壤微生物B.地下生物量C.表层凋落物D.土壤含水量5【解析】9选C,10选A,11选D。第9题,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是在林木树种之后出现的,并非逐渐增加,植被覆盖率也不是逐渐下降;但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群落内因地上生物量的减少,光照逐渐增强。第10题,图中曲线显示,该时段红松阔叶林随时间变化,土壤CO2排放通量变化不大,因此红松阔叶林受土壤温度影响最小。第11题,土壤CO2排放通量与生物有关,而与土壤的含水量关联度相对较小。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2018·遵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材料一如图为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材料二我们将地图上的古城和古遗址连接起来,就可以显示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实是令人震惊的:丝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被深埋在沙漠腹地;而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古今道路竟然相距平均100多千米之遥。这一事实,清晰地显示了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沙漠与绿洲的进退局势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1)读图指出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2)简述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3)说明塔里木盆地气候对河流的影响。【解析】第(1)题,考查绿洲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据图可知,绿洲面积变小;现代绿洲距离古城遗址较远,距离昆仑山的山前地带更近。成因:由于气候的变化,冰川面积缩小,冰川融水量减少;人口数量增加,人类生产活动规模加大,用水量增加,导致水资源数量不断减少。第(2)题,考查新疆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该地位于西北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大陆性气候;地表水资源不足,多内流河湖;沙漠广布,土壤贫瘠;植被稀少,以荒漠为主;四周被山脉环绕,中间低四周高,形成盆地地形。第(3)题,考查气候对河流形成的6影响。该地的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河流的流量较小;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于0℃,河流断流;高山上有冰川发育,夏季温度上升,冰川融化,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水,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答案:(1)变化特点:绿洲面积缩小;现代绿洲远离古城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原因:冰川面积缩小,冰川融水量减少;人口增加,人类活动规模加大,导致水资源数量不断减少。(2)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内流河湖,水资源短缺;沙漠广布,土壤贫瘠;植被稀少,以荒漠为主;盆地地形。(3)冬季气温低于0℃,河流断流;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稀少,河流流量小;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加固训练】(2018·深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阿拉斯加东南部有一片世界上最大的温带雨林,这里生长着高大茂密的铁杉和云杉,林下是苔藓铺就的厚地毯;林间1.4万条河流为鲑鱼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鲑鱼在逆流而上产卵的过程中,会被它的天敌棕熊捕捉后带回森林。在鲑鱼较多的时候,棕熊在8小时内可以带回40多条鲑鱼,熊一般只会吃掉比较容易积蓄脂肪的部位而不吃身体。在温带雨林附近的海域,磷虾和鲱鱼云集;每年夏季,大量座头鲸从夏威夷海岸迁徙到这里。1950年以来,阿拉斯加东南部的温带雨林被大规模“清场伐木”(即将砍伐地带内的树木全部砍伐)。未被砍伐的森林里有各种树龄的树木,大树衰老倒下的地方,太阳光可以射进森林内部,小树可以茁壮成长;但在清场砍伐再统一栽种树木一段时间之后,林下无法生长苔藓、灌木,如同荒地;河里的鲑鱼也大量减少。要恢复到砍伐前的状态,至少需要200年。(1)分析阿拉斯加东南部温带雨林区降水量多的原因。(2)在有鲑鱼经过的河流沿岸,云杉的生长速度要比没有鲑鱼的河流沿岸的云杉快3倍,请分析其原因。(3)分析阿拉斯加东南部温带森林附近的海域磷虾、鲱鱼云集的原因,并说明每年夏季大量座7头鲸从夏威夷海岸迁徙到这里的原因。(4)分析清场砍伐再统一栽种树木一段时间之后,林下难以生长苔藓、灌木的原因。【解析】第(1)题,影响温带雨林的成因可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该地的地理位置可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影响植被生长的自然条件可从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条件去分析,然后结合材料所给信息,鲑鱼经过地区能够提供营养物质,可得出土壤条件为影响云杉生长的最重要因素。第(3)题,座头鲸夏季从夏威夷海岸迁移到该处的原因可从夏季夏威夷和阿拉斯加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来分析该问题。第(4)题,苔藓、灌木的生长需要光照,高低不一的自然生长树木能够为其生长提供光照,而统一种植的树木生长条件相似,高度基本一致,使苔藓、灌木缺少光照条件,同时树木砍伐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肥力下降,不利于苔藓、灌木的生长。答案:(1)位于中纬西风带,常年盛行来自海洋的西风;沿岸有(阿拉斯加)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位于(海岸)山脉的迎风坡,多地形雨。(2)有鲑鱼经过的河流沿岸,棕熊出没多,棕熊的排泄物多,棕熊吃剩的鲑鱼身体腐烂分解为森林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肥料。(3)磷虾、鲱鱼云集的原因:流经阿拉斯加东南部的众多河流,从温带森林携带丰富的养分注入大海,这些养分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进而孕育了大量的磷虾等动物,磷虾又将鲱鱼吸引到此。鲸鱼大量集聚的原因:这里丰富的磷虾、鲱鱼吸引座头鲸来觅食,该海域所处纬度较高,夏季水温较凉爽。(4)清场砍伐后统一栽种的树木一起均等地接受阳光照射,并以相同的速度生长,繁茂的枝叶阻挡了照射到森林内部的阳光;清场伐木后水土流失加剧,地表枯枝落叶和泥土流进河流,鲑鱼产下的卵被埋进河底的泥沙中,作为森林肥料的鲑鱼大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13.(能力挑战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下图示意黄河下游河道及海岸线变化。8(1)指出海岸线变化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2)简析黄河下游“易淤、易决、易徙”特点的成因。(3)近年来黄河向海洋的输沙量降低。简析其形成的人为原因及对下游环境的影响。【解析】第(1)题,据图中海岸线的变化可知,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从流水沉积、海浪侵蚀和地壳稳定等角度分析其原因。第(2)题,黄河下游“易淤”主要从泥沙淤积角度分析;“易决”主要从洪水泛滥角度分析;“易徙”主要是河流易改道。改道的原因是下游周边地形平坦,河流分叉多,河流决堤后易改道。第(3)题,近年来黄河向海洋的输沙量降低,可能的人为因素是工农业生产消耗大量河水,径流量减少,中上游植被保护(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取得效果。输沙量减小对下游的影响应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如含沙量减少会减缓河床的抬升和淤塞,降低洪涝的威胁,河流堆积作用减弱,三角洲增速变慢,导致海岸线后退等。答案:(1)向海洋方向(东)推进。黄河(等河流)的堆积作用较强,而海浪的侵蚀作用相对较弱(或近海地壳运动相对稳定)。(2)易淤:河流含沙量大;地形较平坦,河流流速较慢,泥沙堆积作用较强。易决:夏季流量大;河流淤积严重,流水不畅;地处温带,河流流向高纬,冬季(冬春季节)容易形成凌汛;河床高出地表(为“地上河”);河堤土质疏松(河堤不牢固)。易徙:周边地形平坦,河流决堤后易改道。(3)原因:工农业生产消耗大量河水,径流量减少;中上游植被保护(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取得效果(或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41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