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1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地理试卷一、单选题.1.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顺序是()A.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B.传统型-现代型-原始型C.原始型-现代型-传统型D.传统型-原始型-现代型【答案】A【解析】世界人口增长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死亡率降低,而出生率还保持较高水平,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模式,随着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出生率降低,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故选A。2.从20世纪50年代起,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A.“高一高一低”模式B.“高一低一高”模式C.“低一高一低”模式D.“低一低一低”模式【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及分布地区。【详解】因为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口出生率增加,人口平均寿命增加,死亡率开始下降,所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人口增长较快,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故从20世纪50年代起,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高一低一高”模式,故B正确。3.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2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迁移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详解】属于人口迁移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①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②时间较长,一般一年以上;③定居地的变更。人口迁移的概念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国际旅游没有改变居住地,不属人口迁移;而人口在两地间的空间移动,也不一定改变居住地;人口迁移的距离并没有一个限制标准,不属于人口迁移的判断依据。故只有C项符合。【点睛】本题难度低,适宜高一基础性测试,学生只要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条件,即可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4.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区别是()A.人口合理容量不考虑人们的生活水平B.环境承载力考虑了人们的生活水平C.人口合理容量是仅从自然资源的角度估算的人口数D.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答案】D【解析】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因此A错误;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没有考虑到人们的生活水平,故B错误;人口合理容量是从社会、经济和资源等因素股散的人口人口规模,故C不符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一般环境承载力大于人口合理容量,D正确;故选D。读新疆略图,完成下列各题。35.影响新疆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A.矿产资源B.地形地势C.科技水平D.淡水资源6.提高新疆环境人口容量的合理化措施是()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B.大量接纳中西部移民C.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D.垦荒拓耕,向南疆中部地区迁入人口【答案】5.D6.C【解析】【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5题详解】新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淡水资源是其主要影响因素.D正确。【6题详解】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和大量接纳中西部移民不能提高环境人口容量,AB错误。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可提高环境人口容量,C正4确。南疆中部地区为荒漠地区,不适合垦荒拓耕,D错误。【点睛】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重男轻女指数”。分析回答下列各题。7.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A.韩国、泰国、菲律宾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8.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男性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B.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C.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D.“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出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答案】7.C8.A【解析】考查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民俗和经济对人口发展的影响。【7题详解】重男轻女指数受民族传统习俗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上是农业大国,受儒家5学说影响深远,结合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我国民间一直就有重男轻女的习俗;表中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都较高,说明他们的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故选C。【8题详解】“稻米文化”是指传统农业中的水稻种植业,因劳动强度大,对男性劳力的需求量大,逐渐演变为“男孩偏好”,并形成传统,A正确。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重视的是子女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对于子女自我发展往往以“大逆不道”扼杀,B错误。基督教虽然没有性别偏好,但发达国家并不是都没有性别偏好,C错误;从表中可知发展中国家“重男轻女指数”并不是都高,菲律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肯尼亚就是例子,D错误。故选A。9.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A.商业用地B.住宅用地C.工业用地D.文化用地【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城市内部空间。【详解】在城市的各类土地利用中,一般城市住宅用地约占40%--60%,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故选B。【点睛】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城市各类土地利用方式的基本分布特征即可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10.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是()A.乡村属于聚落,城市不属于聚落B.乡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没有多大影响,而城市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C.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D.乡村的区域差异不明显,城市的区域差异明显6【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一般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A错。乡村和城市都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B错。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C对。乡村和城市都有区域差异,相比较而言,城市的区域差异要小一些,D错。【考点定位】聚落及特征,区域差异。下图为太原市某区域一公共自行车租借服务点多日平均借车和还车数量统计图。回答下列各题。11.图示时间段内该服务点自行车数量增多的时间约有()A.3小时B.5小时C.7小时D.9小时12.该服务点最可能位于太原的()A.风景区B.工业区C.住宅区D.仓储区【答案】11.B12.A【解析】试题分析:【11题详解】7直接读图,该服务店在11—13时;16—19时换车数量多于借车数量即自行车数量增多。【12题详解】图示反映该地区的借车高峰主要在上午10时前后和下午14时前后,反映与游客的高峰期一致,故判断可能为风景区内。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功能活动及读图综合分析能力。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认真读图,结合不同功能区内的人流数量变化分析即可。13.下列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化的含义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的历史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的差距不断缩小。城市化不单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故A、D项错误,C为正确选项。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故B项错误。考点: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影响点评:该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城市化概念、特点及影响的认知水平。14.以下关于当前世界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正以空前规模不断增长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发展中国家C.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D.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出现停滞状况,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答案】C【解析】8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缓慢,甚至出现“逆城市化”,而发展中国家以空前的规模在不断增长。近年来,北京在一些人行道改造工程中,采用了质量很好的透水砖,这给城市带来诸多方面的环境效益。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5.城市中以往多采用釉面砖、水泥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地面,这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危害有()①阻断了大气降水直接补充地下水的途径;②冬季雨雪天气极易使地面结冰,引起交通和出行困难;③影响了城市植被的生长;④降低了城市地面和空气的干燥程度。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16.除了铺设透水砖以外,下列哪些做法对改善合肥城市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A.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B.推广使用清洁能源C.扩大郊区发展花卉、蔬菜的生产规模D.在城市近郊区大力发展游泳业【答案】15.D16.B【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改善的措施。【15题详解】①③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②是对社会环境(交通)的影响,④是对气候的影响,②④不属对生态环境影响。C正确。【16题详解】城市环境问题存在交通污染,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大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对改善合肥城市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可缓解合肥缺水状况,不属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扩大效区发展花卉、蔬菜的生产规模和在城市近郊区大力发展游泳业都9可增加郊区人们的经济收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不属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17.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8.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17.D18.C【解析】试题分析:【17题详解】该题认真分析图中各要素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林地面积是先增后减,而不是持续增加A错误;水域面积也是先增后减,但是变化不大,而不是不断减少B错误;未利用地面积也是先增后减,而不是持续增加C错误;图中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占用大量耕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故D正确。【18题详解】首先从上题分析或者从图中看出建设用地发生什么的变化,即面积持续增加,带来的影响应从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影响角度分析。建设用地增加,使地表硬化,下渗量减少A错误;城市化过程使城市面积扩大,以及现代交通工具让住在较远处的人可以快捷地上班,居民平均通10勤距离会变长B错误;建设用地增加,硬化地表,不透水地表面积所占比例增加,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C正确;建设用地增加,会破坏地表,影响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受损D错误。考点:考查城市化问题及带来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19.城市群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图3示意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产业链分工体系。完成下题。1.城市群中,中心城市的优势产业处于产业链中的位置是A.①⑤B.②④C.③④D.①③2.产业分工处于产业链上③位置的城市,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A.产品需求量大B.交通便利C.劳动力充足D.土地租金低【答案】AD【解析】【19题详解】中心城市的价值量高,图中①和⑤价值量高,属于中心城市的优势产业的位置。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20题详解】产业分工处于产业链上③位置的城市,主要从事一般零部件制造
本文标题: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44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