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甲、乙两图为真核细胞中发生的代谢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所示过程叫做翻译,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B.甲图所示翻译过程的方向是从右到左C.乙图所示过程叫做转录,转录产物的作用一定是作为甲图中的模板D.甲图和乙图都发生了碱基配对并且碱基配对的方式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甲表示翻译过程,其中①表示mRNA,是翻译的模板;②③④⑤是翻译形成的多肽链,根据四条肽链的长度可知,翻译是由右向左进行的;⑥是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乙图表示转录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的催化。【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表示翻译过程,每个核糖体都会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因此多个核糖体同时完成多条多肽链的合成,A错误;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图所示翻译过程的方向是从右到左,B正确;C.乙是转录过程,其产物是RNA,包括mRNA、rRNA、tRNA,其中只有mRNA可以作为翻译的模板,C错误;D.甲图和乙图中都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但两者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甲图中碱基配对的方式为A-U、U-A、C-G、G-C,乙图中碱基配对的方式为A-U、T-A、C-G、G-C,D错误。故选B。2.如图为人体对性状控制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可得出()A.过程①②都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B.基因1和基因2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C.M1和M2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D.老年人细胞中不含有M2【答案】C【解析】【详解】A.由图可知①是基因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②是mRNA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转录主要在细胞核进行,翻译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A错误。B.基因1表达出的血红蛋白应只在红细胞中表达,但基因1和2几乎存在人体的每个细胞中,只是有的细胞不表达,B错误。C.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表达,而黑色素却不可能在红细胞中表达,C正确。D.老年人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不是不存在,D错误。故选C。3.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过程所需原料为核糖核苷酸,d过程所需原料为脱氧核苷酸B.e过程是RNA复制,只发生在某些病毒增殖过程中C.科学家在致癌的RNA病毒中发现了逆转录酶,可催化图中的d过程D.a、b、c所表示过程依次是DNA复制、转录、翻译,只能发生在真核细胞中【答案】D【解析】【分析】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详解】b为转录过程,该过程所需原料为核糖核苷酸,d为逆转录过程,该过程所需原料为脱氧核苷酸,A正确;e过程是RNA复制,只发生在某些病毒增殖过程中,B正确;科学家在致癌的RNA病毒中发现了逆转录酶,可催化图中的d逆转录过程,C正确;a、b、c所表示过程依次是DNA复制、转录、翻译,既可以发生在真核细胞中,也可以发生在原核细胞中,D错误。【点睛】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是关键。4.经过对某生物体内的核酸成分的化学分析得知,该生物核酸中,嘌呤占58%,嘧啶占42%,由此可以判断()A.此生物体内的核酸一定是DNAB.该生物一定不含DNA而含RNAC.若此生物只含DNA,则一定是单链的D.若此生物含DNA,则一定是双链的【答案】C【解析】【分析】核酸中碱基的数量关系:RNA是单链,嘌呤和嘧啶数可以不同;DNA是单链时,嘌呤和嘧啶数也可以不同;。【详解】RNA是单链,嘌呤和嘧啶数可以不同;DNA是单链时,嘌呤和嘧啶数也可以不同;DNA是双链时,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中A=T,G=C,则A+G=T+C=50%;所以该生物可含DNA和RNA,若此生物只含DNA,则一定是单链的;故选C。【点睛】本题设计巧妙,考查了核酸中碱基的数量关系,提升了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着色性干皮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起因于DNA损伤,深入研究发现患者体内缺乏DNA修复酶,DNA损伤后不能修补从而引起突变,这说明一些基因可以()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生物性状B.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从而直接控制生物性状C.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D.直接控制生物性状,发生突变后生物的性状随之改变【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的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还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的控制生物的性状。【详解】着色性干皮症患者体内缺乏DNA修复酶,DNA损伤后不能修补从而引起突变,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6.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①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③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④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基础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是:(1)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DNA中碱基对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这为解释DNA如何储存遗传信息提供了依据;一个DNA分子之所以能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其原因是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精确完成,所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为人们后来阐明DNA复制的机理奠定了基础。综上分析,A、B、D均错误,C正确。7.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搅拌强度、时长等都合理)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相关强度或数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表示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强度的变化B.图乙表示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强度的变化C.图丙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R型细菌+S型细菌DNA组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D.图丁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R型细菌+S型细菌DNA组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核酸→合成→组装→释放五个过程;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蛋白质留在外面不起作用。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这样就可以把DNA与蛋白质分开。【详解】A.图甲表示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放射性强度的变化,A错误;B.图乙表示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放射性强度的变化,B错误;CD.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通过繁殖,数量增多,故其数量会先增加后稳定,而R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开始时大部分会被免疫系统消灭,所以曲线在开始时段有所下降,而后随着小鼠免疫系统的破坏,R型细菌数量又开始增加,所以曲线上升。故图丁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R型细菌+S型细菌DNA组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3个实验: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经过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以上3个实验中放射性的主要位置依次是()A.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B.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D.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答案】D【解析】【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35S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3H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故选D。9.用32P标记某动物精原细胞的全部核DNA,然后将细胞置于31P的培养液中培养,使其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MⅠ、MⅡ)。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有丝分裂前期与MⅠ前期细胞中,32P标记的DNA分子数相同、染色体数不同B.有丝分裂后期与MⅠ后期细胞中,32P标记的DNA分子数不同、染色体数不同C.有丝分裂中期与MⅡ中期细胞中,32P标记的DNA分子数不同、染色体数不同D.有丝分裂后期与MⅡ后期细胞中,32P标记的DNA分子数不同、染色体数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在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DNA分子数加倍、染色体数不变,此时每条染色体含2个DNA分子,这2个DNA分子分别位于组成该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而且每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均有一条链被32P标记。【详解】A.有丝分裂前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中,32P的DNA的含量相同,染色体数也相同,A错误;B.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32P的DNA的含量相同、染色体数不同,B错误;C.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32P的DNA的含量不同、染色体数也不同,C正确;D.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32P的DNA的含量不同、染色体数也不同,D错误。故选C。10.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②在次级精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③着丝点在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减半,DNA数不变⑤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⑥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⑦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二次分裂的末期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⑤D.⑥⑦【答案】C【解析】【详解】①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①正确;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在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②错误;③着丝点在第二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③错误;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减半、DNA数减半,④错误;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⑤正确;⑥染色体复制发生在联会前,⑥错误;⑦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⑦错误.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①⑤,故选C。11.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自然条件下,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都能进行基因重组B.一对等位基因不能进行基因重组,一对同源染色体可以进行基因重组C.一个YyRr的雄性个体一定可以产生四种1:1:1:1的雄配子D.F1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属于基因重组的一种类型【答案】B【解析】【详解】A.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才能进行基因重组,A错误;B.一对等位基因不能进行基因重组,一对同源染色
本文标题: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44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