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猫这篇课文主要内容第1篇:《猫的故事》文本分析《猫的故事》课文解析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这里写住的地方,强调是“一个深巷里”,有何用意?明确:目的是告诉读者自己寓居的特点,为下文写猫从窗户钻来钻去作铺垫。】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萝卜①的,卖硬面饽饽②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③的梆子④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⑤。【句解:写周围环境的万籁俱寂,正是为了反衬猫叫的声音之大。】这时候屋瓦上嗥⑥的一声猫叫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⑦,然后一阵跳踉⑧,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句解:写猫叫春,搅得人不安,也为下文写猫育子埋下伏笔。】如是者数日。【句解:“数”表时间之长,意在强调猫叫的烦人。】【字词全解】萝卜①[卜(bǔ)占卜②[饽饽(bō·bo)]杂粮面制成的食物。③[值更(gēng)]夜间值班。更,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④[梆(bāng)子]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⑤[万籁[lài)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⑥[嗥(háo)](一些动物)大声叫。⑦[如诟(g?u)如詈(lì)]像指责又像辱骂。诟,怒骂;辱骂。詈,骂。⑧[跳踉[liáng)]跳跳蹦蹦,跳跃。第一部分(1):故事的起因。写“我”在北平居住时,经常有猫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干扰。北平的窗子是糊纸的,窗棂⑨不宽不窄正好容一只猫儿出入,只消她用爪一划即可通往无阻。在春暖时节,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小院书房的窗纸响,第二天发现窗棂上果然撕破了一个洞,显然地是有野猫钻了进去。大概是饿极了,进去捉老鼠。【句解:此处是全文非常重要的一处伏笔,与后文发现真相、揭示谜底构成强烈的对照。】我把窗纸补好。不料第二天猫又来,仍从原处出入,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一之已甚岂可再乎⑩?【句解:出人意料,猫又从原处进入,“我”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第三天又发生同样情形,而且把书桌书架都弄得凌乱不堪(11),书桌上印了无数的梅花印,我按捺(12)不住了。【句解:一如既往地破窗而入和凌乱不堪的现场,暗示了猫不是为捕食而来。】我家的厨师是一个足智多谋(13)的人,除了调和鼎鼐(14)之外还贯通不少的左道旁门(15),他因为厨房里的肉常常被猫拖拉到灶下,鱼常被猫叼着上了墙头,怀恨于心,于是殚智竭力(16),发明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捕猫方法。【句解:“足智多谋”“贯通”暗示猫难逃一劫。】他用铁丝一根,在窗棂上猫经常出入之处钉一个铁钉,铁丝一端系牢在铁钉之上,另一端在铁丝上做一活扣,使铁丝作圆箍(17)形,把圆箍伸缩到适度放在窗棂上,便诸事完备,静待活捉。【句解:介绍捕猎机关的安装方法。】猫窜进屋的时候前腿伸入之后身躯势必触到铁丝圆箍,于是正好套在身上,活生生悬在半空,愈挣扎则圆箍愈紧。【句解:厨师发明的办法可谓巧妙,照应上文对厨师“足智多谋”“贯通不少的左道旁门”的介绍。】厨师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18)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这么一个机关。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19)。但是当天夜里居然有了动静,早晨起来一看,一只瘦猫奄奄一息(20)地赫然(21)挂在那里!【句解:“瘦”“奄奄一息”表现了作者对猫的同情。】【字词全解】⑨[窗棂(líng)]窗格子。⑩[一之已甚岂可再乎]意思是说:一次就已经很厉害了,哪能还有第二次呢?(11)[凌乱不堪]不整齐,没有秩序,让人不能忍受。(12)[按捺(nà)]抑制。(13)[足智多谋]智谋很多,形容善于料事和用计。(14)[调和鼎鼐(nài)]指做饭。鼐,大鼎。(15)[左道旁门]指非正统的宗教、会道派别。这里比喻不合正统的技艺。(16)[殚(dān)智竭力]用尽心思,费尽精力。殚,尽。(17)[箍]读gū。(18)[自告奋勇]主动地要求承担某项艰巨的任务。(19)[姑妄从之]姑且按照他的办法来做。(20)[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21)[赫(he)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段解】“我”在厨师的帮助下,将骚扰“我”的猫捉住。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22),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她缓颊(23)。【句解:表现厨师对生命缺乏珍爱之情,与“我”形成对比。】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24),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25),即在猫身上原来的铁丝上系一只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句解:因为“我”的求情,猫终于免于一死。】只见猫一溜烟似的稀里哗啦地拖着罐头绝尘(26)而去,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怎样理解将绝尘而去的猫比作“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明确:新婚夫妇度蜜月心情愉悦,开车速度快,这里比喻猫逃亡之迅捷。】跑得愈快,罐头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27),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句解: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猫艰难逃生的状态。】她以后的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她吃了这个苦头以后绝对不会再光顾我的书房。窗户纸重新糊好,我准备高枕而眠(28)。【句解:“我”高枕无忧的想法,也是为下文猫的再次骚扰埋下伏笔。】【字词全解】(22)[宽假]宽恕、原谅。(23)[缓颊(jiá)]为人求情。(24)[开释]释放。(25)[膺(yīng)惩]讨伐,打击。(26)[绝尘]脚下不沾尘土,形容奔驰得很快。(27)[滚滚]形容急速地滚动或翻腾。(28)[高枕而眠]垫高了枕头睡觉。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第二部分(2、3):故事的发展。写“我们”对猫进行了适度的惩罚,以免“她”再光顾“我”的书房。当天夜里,听见铁罐响,起初是在后院砖地上哗啦哗啦地响,随后像是有东西提着铁罐猱升(29)跨院(30)的枣树,终乃在我的屋瓦上作响。屋瓦是一垅一垅的,中有小沟,所以铁罐越过瓦垅的声音是格登格登地清晰可辨。我打了一个冷战,难道那只猫的阴魂不散?【句解:刚刚死里逃生的“她”,竟冒险重“游”故地,“她”究竟为了什么?】她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终于夤夜(31)又复光临寒舍(32)?我家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使她这样地念念不忘?【这里连用两个问句,意在表现什么?明确:第一个问句表现“我”对猫的担心,第二个问句表现“我”对猫的深夜光顾疑惑不解,造成悬念。】【字词全解】(29)[猱(náo)升]像猿猴一样灵活地攀援。猱,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猴。(30)[跨院]正院旁边的院子。【字词全解】(31)[夤(yín)夜]深夜。(32)[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段解】写猫不顾一切地返回“我”的书房。哗啦一声,铁罐坠地,显然是铁丝断了。几乎同时,噗的一声,猫顺着我窗前的丁香树也落了地。她低声地呻吟了一声,好像是初释重负(33)后地一声叹息。随后我的书房窗纸又撕破了——历史重演。【句解:深夜探险,到底为了什么?再设悬念。】【字词全解】(33)[初释重负]刚刚放下重担子,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段解】写猫重新回到“我”家,历史重演。这一回我下了决心,我如果再度把她活捉,要用重典(34),不是系一个铁罐就能了事。【句解:突出作者对这只猫的憎恨程度,为后文赞颂猫埋下了伏笔。】我先到书房去查看现场,情况有一些异样,大书架接近顶棚最高的一格有几本书洒落在地上。倾耳细听,书架上有呼噜呼噜的声音。怎么猫找到了这个地方来酣睡(35)?【句解:对猫的异常行为大惑不解。】我搬了高凳爬上去窥视(36),吓我一大跳,原来“她”是那只瘦猫拥着四只小猫在喂奶!四只小猫是黑白花的,咕咕容容地在猫的怀里乱挤,好像眼睛还没有睁开,显然是出生不久。【句解:行文至此,才找到了答案——原来“她”是为四只小猫而甘愿冒险,表现了母猫伟大的爱。】在车船上遇到有妇人生产,照例被视为喜事,母子好像都可以享受好多的优待(37)。我的书房里如今喜事临门,而且一胎四个,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句解:“我”的愤怒被临门的喜事所产生的喜悦心情取而代之。】天地之大德(38)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39)。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地冒着危险回来喂奶,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40)!【句解:议论,表达了自己对猫的母爱的伟大的理解与赞美,这时,“我”先前对猫憎恶的态度已转变为了感动、热爱。】【字词全解】(34)[重典]重法;严刑。(35)[酣(hān)睡]熟睡。(36)[窥(kuī)视]暗中察看。(37)[优待]好的待遇。(38)[大德]语出《周易·系辞上》。大德,意为大恩、大功德,后来翻译佛经时转意为有很高功德的人。(39)[有情]佛教用语,指一切有生命的人和物。(40)[无以复加]形容已到了极致。第三部分(4~6):故事的高潮。“我”发现了猫的秘密。猫的秘密被我发现,感觉安全受了威胁,一夜的工夫她把四只小猫都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句解:猫生下幼子后一旦被人发现就立刻搬迁,这是猫的特性,也体现了动物母爱的伟大。】第四部分(7):故事结局。猫把“她”的儿女运出了“我”的书房。篇二:小学语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小学中高年级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这一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把文章由厚读薄的能力,即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只有把握住了课文的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深刻理解课文,才能达到精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目的。怎样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呢?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困难,究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1、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2、该不该删。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3、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一、课题扩充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迎送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二、段意合并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例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共写了五方面内容:(1)从地球在整个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十分渺小的;(2)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3)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又遭到无节制的开采和随意的毁坏,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4)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5)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把各段段意综合起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三、分析比较,突出重点有些文章,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可以先简单地读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弄清作者在重点段中要表达的意思,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补充,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概括出来了。如《落花生》一文,第一段讲的是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讲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花生,谈论花生。显然第二
本文标题:猫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5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