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衡水梁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1河北省衡水梁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事件或现象属于自然灾害的是()A.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明神礁爆发B.美国西北部的圣海伦斯火山喷发C.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发生爆炸D.“二战”期间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答案】B【解析】判断自然灾害的依据,一是以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必须造成人类生命或财产损失。A项有自然异变但不会影响人类生命或财产;C、D两项虽然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毁、资源破坏,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属人为灾害,而不属于自然灾害。故选B。2.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是A.致灾因子强度B.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C.孕灾环境大小D.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以遭受的社会、经济损失衡量。3.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人口、海水养殖损失、沉损船只数量、受灾农田、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A.干旱B.洪涝C.地震D.风暴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对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和的安全。结合材料反映该灾害应主要发生在海上,对沿海地区造成危害;故判断为风暴潮。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24.在灾害强度相同情况下,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B.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C.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D.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详解】经济发达但防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反之,经济落后,而防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故选B。【点睛】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一是取决于灾害强度,强度越大受灾越严重,反之受灾则小;二是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密度大,抗灾能力弱,则受灾程度大;若经济发展水平高,抗灾能力强,则能相对地降低受灾程度;若经济发展水平低,抗灾能力强则受灾程度小。读四种自然灾害持续时间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5.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A.地震、干旱、火山、洪涝B.干旱、洪涝、地震、火山C.地震、火山、洪涝、干旱D.火山、地震、洪涝、干旱6.关于图中自然灾害的正确叙述是3A.①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B.②目前无法进行有效监测C.③主要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D.④持续时间长,但影响范围小7.蝗灾是危害严重的生物灾害。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中,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5.C6.A7.B【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5题详解】从图中纵坐标时间尺度和横坐标持续时间看,①在某一瞬间发生,时间较短,②在某日发生持续几小时,③在某月发生持续几天或几个月,④在某年发生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一般说来,地震持续时间最短,故①为地震;而干旱持续时间最长,能持续几个月以上。【6题详解】①表示地震,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则地震多发。【7题详解】与蝗灾密切相关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自2006年6月15日起,新“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行。根据新标准,热带气旋分为热带低压带,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六个等级(见下表)。读表回答下面小题。8.热带气旋“桑美”于2006年8月10日17时25分在浙江省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该热带气旋属于:A.强热带风暴B.台风C.强台风D.超强台风9.从卫星云图上看,“桑美”是一个:4A.逆时针向外辐射的大漩涡B.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漩涡C.顺时针向外辐散的大漩涡D.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漩涡10.“桑美”带来的灾害主要有①风暴潮②地震③狂风④暴雨⑤沙尘暴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D.①③⑤【答案】8.D9.B10.C【解析】试题分析:【8题详解】根据表格中数值判断,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6级或以上为超强台风,“桑美”属于超强台风,D对。【9题详解】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气旋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辐合,在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辐合。“桑美”在浙江省登陆,说明位于北半球,所以从卫星云图上看,“桑美”是一个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漩涡,B对。向外辐散的是反气旋。【10题详解】“桑美”是超强台风,台风带来的灾害有狂风、暴雨、风暴潮①、③、④对。没有地震、沙尘暴灾害,②、⑤错。所以C对。考点:常见天气系统,台风及主要灾害。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回答下面小题。511.下列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有①干旱②滑坡③台风④风暴潮⑤寒潮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12.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d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是A.洪涝B.台风C.泥石流D.干旱13.图中a、b、c、d四个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A.AB.bC.cD.d14.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下列工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②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③修建“西气东输”管道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⑤兴建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⑥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⑥C.①②③⑥D.②③④⑤【答案】11.D12.C13.B14.B【解析】【11题详解】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大(浓)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洪涝、积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第一小题中泥石流是属于衍生灾害,所以排除之。【12题详解】IV是我国的西南地区,主要是旱灾和洪涝灾害,而且大多伴生,所以选C。【13题详解】“西气东输”、兴建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属于能源调配,不属于防灾减灾建设,排除之,选D。6下列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及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下面小题。15.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16.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判断下面对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②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量变化曲线B.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化大C.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D.城市化后的蒸发量减少【答案】15.D16.D【解析】试题分析:【15题详解】读图,根据图中数据分析,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地下水位下降,A错。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加快,B错。蒸发量减少,C错。汛期洪峰流量加大,D对。【16题详解】根据右图中的曲线,②洪峰值较小,且时间滞后,是城市化前的地表径流量变化曲线,A错。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小,B错。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增加,C错。城市化后的蒸发量减少,D对。考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下表为2007年9月影响我国的第13号台风“韦帕”的部分资料,据此回答下面小题。717.“韦帕”的移动方向是A.西北方向B.先向西北,后向东北C.东北方向D.先向东北,后向西北18.台风“韦帕”于9月19日02时登陆,其登陆地最有可能位于A.江苏省南部B.福建省南部C.浙江省南部D.台湾省北部【答案】17.B18.C【解析】【分析】气旋的近地面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四周向中心辐合,中心气流上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中的水汽容易成云致雨.因此,气旋过境时,常常出现阴雨天气.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结果.【17题详解】据图中的经纬度判断移动方向.台风中心的纬度不断升高,位置向北移动,中心的经度先减小,后增大,说明先往西移,后往东移.故“韦帕”的移动方向是先向西北,后向东北,B正确。【18题详解】利用图示资料反映9月19日02时,台风中心的大约位于119°E,29°N附近,故判断位于8浙江南部。C正确。【点睛】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台风的移动路径,获取表格中信息即可.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19.图中反映出的问题是()A.水土流失严重B.洪水频发C.地下水位不断下降D.海水入侵20.该问题诱发的渐发的自然灾害是()A.地震B.山崩C.塌陷D.地面沉降【答案】19.C20.D【解析】【分析】地下水位下降后,由于破坏了原地层的受力平衡,在地面载荷(压力)作用下被疏干的含水层就会被压缩,因此可造成地面下沉,建筑物倾斜、开裂,桥梁、道路变形等严重的后果.另外,地下水位下降还可引起海水倒灌、咸水入侵等污染淡水资源的现象.【19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从1980年到2000年期间,地下水的水位逐年下降.C正确。【20题详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过渡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导致地面沉降.D正确。【点睛】本题以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埋藏过程线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9读“某段纬度所经地区不同深度震源的频度示意图”(P点以西为大陆,PQ为海洋,QR为岛屿,R点以东为海洋),完成下面小题。21.当X地分别受震源a、震源b、震源c和震源d引发的4次地震影响时,下列有关该地所受破坏程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a、b震源浅,其所引发的地震震级高,对X地造成的破坏程度大B.X地离震源a引发的地震震中最近,其受灾程度最严重C.4次地震对X地的破坏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abcdD.4次地震震级相同时,震源a对X地的破坏性最大22.下列有关该地区地震震源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B.位于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C.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D.震源排列成一条从海岭到大陆方向由浅入深的倾斜带【答案】21.D22.C【解析】【21题详解】试题分析:影响地震波烈度的因素包括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远近、地质构造、建筑物抗震强度等。分析烈度大小要综合诸因素加以考虑才行。阅读图示可知,a、b震源浅,地震震级未必高,对X地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能确定,A项错误。X地离a引发地震震中最近,但地震震级未必高,其受灾程度未必最严重,B项错误。四次地震震级为确定,四地烈度大小也不能确定,C项错误。当四次地震震级相同时,由于a地震源浅,X地恰好位于震中,震源a对X地的破坏性最大。故D为正确选项。10考点: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能力性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地震烈度影响因素的认知与分析能力。【22题详解】试题分析:阅读图示可知,该图示反映的是纬度44°附近区域,据“P点以西为大陆,PQ为海洋,QR为岛屿,R点以东为海洋”结合图示经度分布可知,该区域位于北太平洋西北部地区,Q、R之间为日本北海道岛,该地区地震震源分布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上。故C为正确选项。考点:地震带的分布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阅读图示对地震带分布的认知与分析能力。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3.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A.洪涝B.干旱C.低温冻害D.滑坡、泥石流24.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A.黄河下游地区B.长江中游地区C.云贵高原D.珠江三角洲【答案】23.A24.B【解析】【分析】涝灾:由于本地降水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淹能力,造成农业减产的灾害.造成农作物减产的原因是,积水深度过大,时间过长,使土壤中的空气相继排出,造成作物根部氧气不足,根系部呼吸困难,并产生乙醇等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影
本文标题:河北省衡水梁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60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