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周半月考试题(清北组,含解析)
1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周半月考试题(清北组,含解析)古代政治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选题1.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可知该官职应该属于监察官员,按照秦朝的官制,只有御史大夫属于监察官员,负责监察百官,所以此官职应是御史大夫,故答案为C项。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A项;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排除B项;郡守为地方行政长官,排除D项。2.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B.“令天下郡国毎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C.“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答案】B【解析】B项中的举孝廉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察举制度,故正确;A项讲的是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CD项指的是科举制度,排除ACD。3.秦朝设置的御史和西汉设置的刺史,其相同的职能是()A.执掌军政大权B.负责审核政令C.负责草拟政令D.负责监察事务2【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秦朝的御史和西汉的刺史都是管理检察职能的,所以D正确。ABC与题干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制度•监察4.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的两种制度分别是A.九品中正制、二府三司制B.科举制、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D.军功爵制度、三省六部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理解分析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军功爵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分别盛行与秦朝和六朝时期,故A、D项错误;三公九卿制盛行于秦汉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指的是唐代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5.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①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②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③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④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3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封建社会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明朝丞相被废除。但是丞相被废除是因为相权威胁皇权的集中,而不是因为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动乱,故②错误,排除;①③④是专制主义发展演变在明代的基本特征,符合历史史实;故D项正确,ABC项排除。6.以下各项对图示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营建陪都洛邑没起到拱卫都城镐京的作用B.分封功臣吕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C.分封商代贵族微子启不利于稳定西周政局D.姬姓诸侯国分布大体与当时的主要农业区吻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图中所给的图片,我们可以看出图片中描述的是周王朝的分封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分封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都是为了稳固政治,来安抚民心,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B、C选项错误。洛邑作为陪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周幽王兵败后就逃到了这里,使得周王朝并没有瞬间灭亡。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4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与宗法制是每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几率最大。在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主要抓住的就是分封和宗法的实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产生的结果。本题主要涉及的是分封制的目的和影响,排除法回答本题是一种简单的方法。通过对图片的理解与文字上的反应回答问题并不困难。7.《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也说,商的祖先“契”,是其母吞食了神鸟的卵而降生的,所以是天神之子。这实质上反映了A.商王朝统治者愚昧无知B.商代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C.商王的祖先从事养禽业D.历史上存在丑化商王的现象【答案】B【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本质”,根据题干“其母吞食了神鸟的卵而降生的,所以是天神之子”可以看出商代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是本质排除。8.清朝设立军机处,是在A.康熙年间B.乾隆年间C.雍正年间D.顺治年间【答案】C【解析】【详解】清朝设立军机处,是在清朝雍正年间,C正确;A、B和D时间不符合。9.“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然名存实亡,无补于事。降至疏属,宗正有籍,玉牒有名,宗学有教,郊祀、明堂,遇国庆典,皆有禄秩。”从中可以得出A.宋朝的宗室地位急剧下降B.宗室实力强大,威胁中央C.宋朝宗室有优厚的政治、经济待遇D.宋朝皇帝注意扶植同姓以巩固统治【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宗王很小就有土地和爵位,即使后来血缘疏远的宗王,遇到庆典也有俸禄和品位,5体现出宗室地位特殊性,故C正确;A与材料内涵相反;B中威胁中央没有体现;D中扶持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是对宗室待遇较好。10.据《明史》记载,明朝十三道监察御史“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有大政,集阙廷预议焉”。由此可见A.监察御史必要时可参议军国大政B.明朝的都察院拥有部分司法权力C.纠察百官是监察御史的首要职能D.监察御史的监督权有较强依附性【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都察院。材料表明,但凡国家政事的得与失,军事与民生的利与弊,十三道监察御史都应该直言不应该回避。当国家有重大政事的时候,应该集合到朝廷积极参与讨论,即监察御史可参议军国大政,A项正确。司法权侧重对案件和罪犯的审判,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不在纠察百官和行使监督权,而是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决策的讨论,C、D两项错误。11.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A.图1反映了周朝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B.图2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C.图3反映了东汉时新的冶铁鼓风装置出现D.图4在秦始皇时确立为全国统一流通的钱币【答案】D【解析】秦始皇时确立为全国统一流通的钱币是半两钱而非五铢钱,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司母戊鼎是反映了周朝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素纱蝉衣是汉代的,所以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东汉的水排是用来鼓6风冶铁的,所以图3反映了东汉时新的冶铁鼓风装置出现,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断正确的选项,然后排除即可12.“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世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这反映了元代行省A.主要职责是征收赋税B.与都省相互制衡C.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D.受到中书省节制【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以看出行省收取税赋除一部分留作地方备用,其余都上交中央,可见行省代表中央治理地方,受中书省中书省的节制,故D项正确;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故A项排除;材料信息认为行省和中书省互为表里,不是相互制衡的关系,故B项排除;中书省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故C项排除。【点睛】“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是解题的关键。13.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A.派文臣做知州B.设“三衙”,收精兵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可知,宋太祖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以免地方官员拥兵作乱,故A项正确。设“三衙”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立,与材料重文轻武不符,排除B。C项涉及财政问题,削弱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与材料重文轻武不符,排除。“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是加强禁军、削弱厢军,与重文轻武无关,排除D。14.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机构是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7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该机构是()A.清代军机处B.宋代枢密院C.元代中书省D.唐代门下省【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可知,这是清朝的军机处,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大臣。军机处机构简单,官员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军机大臣能够参与机要事务,但最终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排除BCD三项。点睛:解题时注意对“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的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15.“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成为“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A.中央集权的发展B.专制统治的加强C.交通工具的发展D.工艺美术的进步【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谤木”由供人们写谏言的功能演变为“华饰屋之外表”的“华表”,仅仅成为一种王权的象征,反映的是监督体制的缺失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B正确。此题不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排除A。交通工具的发展是对题目的字面理解,而且明朝以后“华表”不需要人民再写谏言,C排除。工艺美术的进步也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16.唐朝后期,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灾难沉重。其主要原因是()A.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B.皇帝残暴8C.外敌大规模入侵D.地方割据势力过于强大【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地方割据势力过于强大,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局动荡不安,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17.据《左传·隐公三年》记载,周平王为缓和与郑庄公之间的矛盾,于是周与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这说明A.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B.郑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C.分封割据逐渐走向统一D.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答案】A【解析】【详解】郑国本来是周王室统治下的诸侯国,周天子是天下政治上的最高领袖,但从材料中的“周与郑国交换人质”来看,周王室的地位已经丧失,说明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故答案为A项。B项“彻底独立”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走向统一”,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D项中的“丧失殆尽”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8.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大意:宫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A.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B.掌握军政大权,独立决策C.辅助丞相议事,处理
本文标题: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周半月考试题(清北组,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62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