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核心素养提升练六 大气的组成和受热过程(含解析)新人教版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核心素养提升练六大气的组成和受热过程(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7年12月29日6时山东省气象台将大雾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大雾红色预警信号。目前,山东大部分地区已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特强浓雾,持续至上午,严重威胁了交通安全。据此完成1、2题。1.山东大部分地区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特强浓雾。其成因是()A.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强B.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C.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强D.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2.山东浓雾严重威胁交通安全,主要是由于()A.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B.浓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浓雾提高了地表的温度D.浓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解析】1选B,2选D。第1题,晴天,白天太阳辐射强,蒸发强,空气中水汽充足;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幅度大,水汽易凝结成雾。第2题,浓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加固训练】地球辐射收入是指地球—大气系统吸收的短波太阳辐射能,地球辐射支出是指该系统放射并离开大气顶的长波红外辐射能。读图,回答(1)、(2)题。(1)图中()2A.大气中灰尘数量和颗粒越大,①越多B.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越大,②越多C.地球表面的冰雪覆盖量越大,③越少D.如果某地区雾霾天气越严重,④越少(2)低纬地区地球辐射收入大于支出,而年平均气温却没有逐年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大气环流B.大洋环流、岩石圈物质循环C.大气环流、大洋环流D.海陆间水循环、人类活动【解析】(1)选D,(2)选C。第(1)题,图中①为大气吸收、②为地表吸收、③为地表反射、④为地表放射。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气中灰尘数量和颗粒越大,①越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越大,②越少;地球表面的冰雪覆盖量越大,③越多;如果某地区雾霾天气越严重,④越少。第(2)题,大气环流、大洋环流能促进不同纬度之间的热量、能量交换,因此低纬地区地球辐射收入大于支出,而年平均气温却没有逐年上升。(2018·烟台模拟)农业生产过程中,田间管理日益受到农民的重视。在寒冷的冬日来临时,华北地区的果农都要将树干涂白,而在夏日来临时,却在果树的底部铺上白色的地膜。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3.冬季树干涂白可以()A.增加太阳辐射,提高树干基部气温B.降低树干基部日温差,避免冻裂发生C.增加大气逆辐射,减少树皮冻裂D.增加地面辐射,减少虫害,利于抗寒4.夏季果树底部覆盖白色地膜的主要目的是()A.减少空气对流,降低膜内地温B.减少土壤内部水分的蒸发C.减少蒸发,增加膜内空气湿度D.反射太阳辐射,提高光合效率【解析】3选B,4选D。第3题,进入冬季后,对果树树干刷上涂白剂,可有效地防御冻害,防止害虫在树干上越冬,并杀死在树干上越冬的害虫。冬季树干涂白,晴天可反射太阳光,减少3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量,降低白天温度,缩小树干上的昼夜温差,避免冻裂发生。树干涂白对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无明显影响。第4题,夏季果树底部覆盖白色地膜,可以提高地温,增加土壤水分蒸发,增加膜内的空气湿度。白色地膜可以反射太阳光照,从而提高光合效率,促进果实着色。(2018·马鞍山模拟)一般对流层的气温是近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递减。而气温状况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也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5、6题。5.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的主要原因是()A.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B.越接近地面空气尘埃越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C.越接近地面空气密度越大,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多D.越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6.如果该日形成大雾,则表示水平能见度最低时段的曲线是()A.甲曲线B.乙曲线C.丙曲线D.丁曲线【解析】5选D,6选A。第5题,根据材料,甲乙丙丁依次是清晨、上午、夜间及午后的气温分布曲线。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主要原因是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直接热源,越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与地面风速关系不大;与地面空气尘埃吸收太阳辐射无关;与地面大气吸收太阳辐射无关。第6题,大雾出现在逆温的条件下,如果该日形成大雾,则四条曲线表示的时段水平能见度最低的,应是逆温最强的曲线。读图,甲曲线逆温最强;丙曲线逆温减弱;乙曲线逆温将消失;丁曲线没有逆温现象。4气温变化曲线是用来直观统计地区气温变化规律的图像,是用来表示气温高低变化的线条。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据此回答7、8题。7.与拉萨相比,成都()A.纬度远低于拉萨,因此日均温高B.地势低于拉萨,因此日均温高C.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气温高D.白昼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8.成都与拉萨最高气温相比()A.成都位置靠东,最高气温出现在地方时午后2时左右B.拉萨地势较低,太阳辐射最强时当地气温最高C.成都地势较低,北京时间13时地面辐射最强D.拉萨位置靠西,北京时间14时气温最高【解析】7选B,8选A。第7题,成都与拉萨相比纬度相当,因此太阳高度角与白昼时间基本相当;成都位于四川盆地,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成都地势远低于拉萨,因此气温较高。第8题,当地气温最高的时间是在午后2时左右,由于成都与拉萨都位于我国西南部,因此两地的地方时(午时)是拉萨晚于成都。【加固训练】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当地面气温上升至0℃以上时,在高空中则会出现0℃层,此时0℃层所对应的海拔高度就是气象学上说的0℃层高度。读“近50年来我国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某季节0℃层的变化图”,完成(1)、(2)题。5(1)图示0℃层高度变化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相同时间0℃层高度不同的直接原因是()A.地面辐射不同B.太阳辐射不同C.大气辐射不同D.大气逆辐射不同【解析】(1)选B,(2)选A。第(1)题,从图中可知,0℃层高度分布较高,说明近地面气温较高,最可能为夏季。第(2)题,地面是大气升温最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因地面辐射不同,大气获得的热量不同。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充足,气温较低时,大气中的水汽容易饱和凝结形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降低,这种天气现象就是雾。2017年12月13日到14日南京市出现一次特殊的双层浓雾天气现象。下图为此次浓雾出现前后不同高度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斜线柱表示2点前后雾的高度)。据此完成9~11题。9.图示时间内,地面最低气温约为()A.-0.5℃B.0.5℃C.4.5℃D.5.5℃10.据图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地面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B.大气逆辐射强,水汽冷却凝结C.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D.地面辐射冷却带动上层大气降温11.两点钟后,上层雾和下层雾的变化应是()A.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变小B.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增大C.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增大D.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变小6【解析】9选A,10选C,11选B。第9题,由图可知,地面即海拔0m处,地面的最低气温值应出现在8点左右的地面,温度范围约为-1℃~0℃,可能是-0.5℃。第10题,地面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易形成降雨,不是雾;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慢,水汽不易凝结;上层雾形成前后,大气气温较低,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属于平流雾;地面辐射冷却带动上层大气降温属于辐射雾,从地面开始出现。第11题,上层雾是冷空气侵入形成的平流雾,随着冷空气下沉,两点钟后,应是上层雾下沉;上层雾和下层雾叠加到一起,下层雾浓度增大。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36分)材料一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材料二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北部好似一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冬季多雾,被称为“雾鲁木齐”。下图为乌鲁木齐周围地形图。(1)指出材料一中A、B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哪一条,并分析理由。(2)指出下图表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哪幅图,并分析其原因。7(3)乌鲁木齐冬季夜间多逆温现象,试分析原因。(4)分析乌鲁木齐被称为“雾鲁木齐”的原因。【解析】第(1)题,联系大气白天的削弱作用和夜晚的保温作用,分析阴天昼夜温差小。第(2)题,陆地和海洋相比,陆地昼夜温差大,晴天与阴天相比,晴天昼夜温差大。第(3)题,逆温主要是大气下层气温低,上层气温高。其原因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夜间保温作用差,地面散热快;二是冷空气来临导致暖空气被抬升。第(4)题,雾是水汽的凝结,其形成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即水汽充足、丰富的凝结核、风力小,联系图示气候和地形进行分析。答案:(1)B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因此比晴天昼夜温差小。(2)C晴朗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再加上陆地的比热容小,升温、降温快,故昼夜温差大。(3)乌鲁木齐冬季多晴天,夜间地面降温快;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开口向北,北方来的冷空气容易在此积聚;夜间三面山脉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迫使谷底暖空气抬升。(4)冬季多雪,空气中水汽充足;冬季燃煤取暖和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多;靠近沙漠,沙尘多,凝结核多;冬季多逆温,三面环山的地形,风力小,不利于雾的消散。13.(能力挑战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分)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参考下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8【解析】第(1)题,从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大气逆辐射两方面来描述。第(2)题,大棚利用的是“温室效应”原理,但要注意其与“温室效应”的区别。答案:(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核心素养提升练六 大气的组成和受热过程(含解析)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64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