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一中2018-2019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
-1-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一中2018-2019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1.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铁质生产工具的出现,所述工具有利于锄地翻地,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正确;精耕细作很难缓解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A错误;材料没收涉及铁犁牛耕的相关信息,C错误;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不会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错误。2.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A.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B.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答案】A【解析】【详解】中国古代农业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具有脆弱性的特点。农民兼职其它行业能够更好地保障生活,防止农民破产,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答案选择A项;农民主要从-2-事农业生产,其他只是辅助,并不会制约农业生产的提高,故B项错误;宋朝农民被严格束缚在土地上,人身自由受限,故C项错误;材料所涉及的“三位一体”的模式,是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之上的,并不会对地主所有制经济造成冲击,故D项错误。3.桑弘羊(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大司农)实施“笼盐铁”后,大规模的私营作坊的发展受到限制……地方诸侯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可见,桑弘羊的措施A.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B.遏制了盐铁走私的现象C.从经济上打击了王国力量D.稳定了盐铁的价格【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笼盐铁”政策,限制了私营作坊的发展,使得对地方诸侯的收入减少,这有利于经济上打击了王国力量,故C项正确;AB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应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盐铁官营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大规模的私营作坊的发展受到限制……地方诸侯的收入大幅度减少”的准确解读与分析。4.东汉时期,有些地方很多农民主动离开或抛弃自己的土地,加入豪强地主的庄园进行大规模的工商业生产。东汉豪强地主封建庄园的出现和发展A.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破产B.形成的经济形态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中央集权C.使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完全失控D.是庄园先进生产方式对广大农民吸引的结果【答案】B【解析】小农经济是鸦片战争后开始破产的,排除A;豪强地主通过土地兼并形成自己控制下的庄园经济,甚至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中央集权,形成地方割据势力,B正确。中国古代,包括东汉,中央对地方在很多方面依然能有限管理,完全失控说法言过其实,排除C。庄园经济是随着私有制发展和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农民被先进的生产方式-3-吸引,排除D。点睛:东汉豪强地土封建庄园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5.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答案】D【解析】根据“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错误;B表述绝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结合所学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分析解答。6.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说明唐朝时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C.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得-4-出唐朝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人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茶叶成为农民主要变化,排除C。南北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7.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宋代租佃制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即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因为他们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促进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卖加剧,不利于自耕农的发展,故A选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体现的是宋朝租佃制,与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与否无关,故B选项错误;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但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故无法减轻农民经济负担,故C选项错误。8.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这种变化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D.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政府放松了对匠户的控制。结合所学可知,匠户在服役期间可以“自由趁作”,可以经营民营手工业,从而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因此C选项正确。-5-A选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朝中后期之后;B选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错误,材料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不是根本改变。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9.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答案】C【解析】【分析】“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说明当地粮食作物生产不再是主流,经济作物开始成为主体,体现出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正确;A是鸦片战争之后;B不符合事实;D中区域经济材料没有体现。【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0.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月浦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濮院镇等,这说明当时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B.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C.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反映的明清江南地区棉布业市镇、丝绸业市镇的兴起,说明当时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不同地区的生产存在地方特色。故答案为D项。材料涉及的是手工业生产,-6-和商业分工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市镇的规模,排除B项;材料主旨未涉及城乡经济联系,排除C项。11.下表为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丝、茶出口概括简表。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种桑养茶。这一现象反映了品名1843年1855年茶1300多万斤8400多万斤丝1000多包5600多包A.农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中国出口贸易占优势地位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D.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答案】C【解析】据材料“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种桑养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也日益加深,故C选项正确;材料数据无法体现农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时中国仍然以小农经济占主导,故A选项错误;仅仅以丝、茶出口的数据也不能说明中国出口贸易占优势地位,故B选项错误;当时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不是已经解体,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属于表格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数据变化,1843年到1855年,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同时,结合“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种桑养茶”的关键信息,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2.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7-化的根本原因是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B.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C.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商品增长缓慢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作用,鸦片输入造成的白银外流和中国政府的税收都是次要因素,排除A、D两项,选择C项;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商品增长缓慢主要是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并非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排除B。13.一般认为:洋务运动从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衙门开始,而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划分过于刻板化,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后者观点主要是着眼于A.洋务人才依然受重用B.中国工业化的进程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答案】B【解析】洋务运动的开展,不仅仅指的是人才,故A项排除;“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反映-8-了甲午战后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步伐没有停止,其着眼点在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是洋务运动性质的企业,故C项排除;题干中“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强调的是工业化方面,与外交近代化不合,故D项排除。14.《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实业救国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他的核心思想是A.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B.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C.实业泛指农工商业,重点在工业D.办实业既可救贫致富,又可富国御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张謇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不在于商务而在于发展工业,因此提倡实业救国。由此其核心思想是发展事业是救亡图存的方法,排除AB两项;材料明确表明其所谓的实业仅为工业,因此排除C项。D项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实业救国15.下图是中国1872~1911年按经营方式分类的厂矿及其资本总量统计。结合所学判断,出现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是A.政府统一货币且实行关税自主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D.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答案】B-9-【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此阶段商办企业的迅速发展,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A错误,清政府不可能统一货币且实行关税自主。B出现于甲午战后,符合题中的时间。CD出现于1911年之后。16.1916年,在全国产业工人中男工约有39万,女工约有24万,其中仅江苏、广东、山东、安徽、浙江五省女工就达20余万人。据此推断,上述五省A.城市化进程加快B.妇女地位显著提高C.轻工业相对发达D.政府鼓励女性就业【答案】C【解析】题干体现的是1916年全国产业工人里女工的大
本文标题: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一中2018-2019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7331 .html